湘桥春涨

编辑 锁定
”湘桥春涨” [1]  描绘在暮春三月桃花水汛,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十八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与桥东西墩连成一线,恰似长龙卧波活现。为“潮州旧八景” [2]  之一。
中文名称
湘桥春涨
地理位置
潮州古城东门外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开放时间
早上9点到下午5点
景点级别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景点
为“潮州旧八景”之一

湘桥春涨景区介绍

编辑
到了湘桥问湘桥
广济桥地处韩江中游,是广东东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韩江又是粤东交通运输的动脉,所以,广济桥一建成便成了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由于桥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所以有“到了湘桥问湘桥” 的佳话。
湘桥春涨
湘桥春涨(5张)
湘子桥
这座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据说,韩愈担任潮州刺史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 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湘桥春涨
“湘桥春涨”描绘在暮春三月桃花水汛,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十八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与桥东西墩连成一线,恰似长龙卧波活现。展望江面,但见韩水上游轻舟点点随波飞驰,中游东岸笔峰摇翠,下游凤凰的桃花盛开,景色迷人。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描绘得绝妙:“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
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下游一公里处新建了韩江大桥,为保护修复这一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提供了重要前提。广济桥位于潮州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两岸,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3] 
民谣与颂诗
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道:
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

湘桥春涨历史沿革

编辑

湘桥春涨宋朝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门 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湘桥春涨宋末至元代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

湘桥春涨明朝

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生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

湘桥春涨清朝

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铁牛一只溜”。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一、“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桥由东、西两段的24座桥墩和中间的十八梭船连接而成,浮桥可开可合,结构奇特,同时,还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这在中国桥梁史上还是个孤例;二、“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即在桥墩上建筑起形式各异,用途各别的24座楼台亭阁,真可谓是重领联阁,济美联芳;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景观景点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