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冷斋

编辑 锁定
王冷斋(1892—1960),福建闽侯人。1935年冬,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1月,兼任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与日军据理力争。1946年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王冷斋前往东京出庭作证。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1960年病逝。 [1-7] 
中文名
王冷斋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
1891年
逝世日期
1960年
职    业
国民政府宛平县县长
毕业院校
保定军官学校
主要成就
卢沟桥事变中与日军据理力争
代表作品
《卢沟桥纪事五十首》

王冷斋个人简介

编辑
王冷斋(1891—1960),福建闽侯人。自幼学习陆军,1914年初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二期,1916年5月毕业。为人生性耿介,有胆识,又风度翩翩,有文人气派。早年从事文化工作,在北平创办《京津晚报》和远东通讯社,后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北平新闻检查所所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

王冷斋七七事变

编辑
1937年1月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宛平、大兴、通县、昌平)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临危受命后奉令与日方多次谈判、交涉与周旋,致使日方在丰台圈地六千亩的阴谋落空。在卢沟桥事变期间,他置身危城,奔忙在“谈判息争、和平解决”的另一战场,在烽火刀尖上与蛮敌折冲,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当日军用大炮轰击宛平县政府衙门以至房顶陷落无法办公时,他将书桌搬到院中办公,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在卢沟桥抗战紧张的时日里,他以古诗的形式写下了《卢沟桥纪事五十首》,真实地记录了宛平前线强敌压境的紧张局面及二十九军大刀队威风凛凛打击侵略者的形象。卢沟桥在北平西南面,是永定河上由北平通往河北省南部地区的咽喉要道,也是当时宛平县的县治所在地。“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在此不断制造事端,为此,1937年1月1日专门成立了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有关涉外事宜归北平市政府统一节制。正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王冷斋出任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
在与日军交涉、周旋中,王冷斋坚持爱国主义立场,凡涉及主权事,寸土不让。日军图谋在大井村建立飞机场,多次带着事先绘制的地形图到宛平,要求按图割地,都被王冷斋坚决拒绝。日方从正面交涉不成,乃变计从民间着手,勾结当地汉奸和地痞流氓,以重利诱惑居民自愿租卖土地。王冷斋发觉后,当即派人到大井村调查,将为首的汉奸抓起来,向居民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从而使日军的阴谋诡计落了空。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日军从丰台调至宛平城外,列成攻城架势,一面通知北平市长秦德纯,威胁要武力解决。当晚王冷斋住在北平,获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宛平现场调查“日军失踪”事件。不论在北平还是在宛平城外,与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日军联队长牟田口等的谈判均无任何进展。我方坚决保证城内并无失踪日兵,并拒绝日军进城的要求。日方的一次次威胁利诱,都遭到了王冷斋的坚决回击。8日凌晨一时左右,日军开始攻城,枪炮齐发,专署、县府首当其冲,被炮弹轰塌。王冷斋于谈判决裂之后,即移驻到守军指挥所,组织驻军进行抗击,由此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
全面抗战开始后,他到大后方参加抗战。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后,王冷斋随二十九军撤退,先后在济南、开封、西安组建第一集团军办事处。1939年春,他离开军队赴香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流亡贵阳。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王冷斋赴东京出庭作证。他出席了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文史馆馆长,1960年因病去世。王冷斋著有《卢沟桥事变始末记》、《卢沟桥抗战记事诗文》等。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政治人物 官员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