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德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王一德,1938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1968年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任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中第三个获此殊荣的人,也是山西省本土培养的第三位院士。
中文名
王一德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38年12月31日
职    业
工程师
毕业院校
北京钢铁学院
主要成就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    别

王一德人物经历

编辑
王一德
王一德(4张)
1938年12月31日,王一德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时就读于杭州第二中学,中学时代的他意气风发,品学兼优。
1956年,由于钢铁工业发展对中国影响很大,王一德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北京钢铁学院,最终顺利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学习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1963年,在北京钢铁学院攻读该专业研究生。
1968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太钢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室主任、钢研所主任工程师、技术处处长助理等职。
1992年,担任太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一德研究太钢

编辑
王一德
王一德(2张)
许多年来,王一德一直在太钢的生产科技一线,主要从事电工钢、不锈钢和轧钢工程科技工作。天道酬勤。王一德曾获得十余项省部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成果奖三项,为中国的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此领域的一位优秀工程技术专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不锈钢在国际中国市场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国产不锈钢板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任太钢集团副总工程师的王一德,力主向国家申请立项,将发展不锈钢作为太钢崛起的重点工程之一。这一重大决策,诞生了中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王一德说,“这就是抓住了重点。”经历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放弃了许多休息日,王一德主持完成“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国家课题和不锈钢改造,使太钢不锈钢工序成本降低百分之四十,年效益达十点八亿元人民币。他还主持完成多项重大科研课题,使太钢不锈钢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进入世界不锈钢十强企业。 之后,他还主持建成中国第二个冷轧硅钢厂,自主开发一整套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工艺技术,可与美国、日本同属国际领先水平。
王一德多次主持的纯铁新材料研制,解决多项技术难题,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国防军工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点工程需要。 时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王一德说:“今天的王一德和昨天的没什么两样,才干也没增长多少,不同之处是责任更重了,社会对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一德告诉人们。中国工程院寄来的入选通知书的同时,一并寄来一封《八条共勉》的信函,他细细阅读后,感受颇多。 王一德感叹,院士不是“万事通”,只是在某个领域里有一些特长。要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强化自己,接受大家监督,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70年代成果便开始显现在工厂里,王一德是一个受工人师傅们喜欢的人,学历高,有文化,掌握技术快,一般工人进厂几个月后才能上轧机,王一德第二天便上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的各项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太钢试制国家重点工程用的冷轧纯铁板,年轻的王一德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案,
太钢产品 太钢产品
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技术难题,而且使太钢这一技术达到当时西欧国家先进水平。但纯铁生产经过轧机退火后,出来的纯铁板板型有点不合格。“再好的方案,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还得靠工人、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王一德找到了有病休息在家的老班长,三下五除二,老班长便把难题破解了。“对技术研究人员来说,经常会解决大大小小的技术问题,这是最高兴的事。”王一德说,不过,与解决小技术难题不同,当年这项技术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这是他第一次拿“这么大的奖”,“感觉晕乎乎的,做梦一样”。王一德多年工作在太钢工程技术一线,主要成果集中在不锈钢、电工钢和轧钢技术方面,这些成果帮助太钢走在中国同行前列,有的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给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一德 王一德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太钢虽是普特钢兼有,实际上是要大不大,要特不特,品种多而散,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强。1998年,不锈钢和不锈钢材产量分别为9.6万吨和8.2万吨。1999年,国家抓产业结构调整,当时整个不锈钢市场缺口达2/3,同时考虑到太钢处于太原上风口位置,上不锈钢项目不但生产工艺环保,而且产品可以100%回收。太钢申请了14亿的国债贷款,开始不锈钢建设。当时,王一德主持制定了不锈钢发展实施方案,并主持不锈钢技术创新和系统改造,使太钢的不锈钢工序成本降低40%,年产量从10万吨攀升至现百万吨,居世界不锈钢企业第八位。
坚守太钢,“挑粪种田,没想到有今天”
随着各项成果的影响日益扩大,王一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想挖人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他坚守着。“现在,人才‘东南飞’的现象很盛,不过,不就‘北飞’了吗?”王一德认真地说:“根本原因还是事业。去其他地方的机会确实很多,专职、兼职、顾问都有,但除了在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博导外,其余的都拒绝了。对钱财不是很看重,的事业在太钢,除非有一天太钢不要了,否则会一直呆在这儿。”
对钱财不看重,对各种待遇和职务,王一德也容易满足。“第一次受挫折时,挑过大粪,种过田,挖过山药蛋,那时心想自己可能要在农村呆一辈子了;第二次受挫折,想自己这辈子能当上个副处长就知足了,没想到后来会当上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直至院士。”王一德和老婆曾经没有房子住,托朋友到处给找,找到的是废弃的茅房,两人只好分居单身宿舍;1985年、1988年曾两次遭遇“死神”,特别是后一次被误诊为肝癌晚期。他因此常跟年轻人讲: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荒废自己,机会没来时,不妨先充实完善自己。

王一德人格品质

编辑
王一德诚恳地说:“当选院士,荣誉首先是太钢的,没有太钢,就没有的舞台;没有太钢,也增长不了才干。”为“对得起太钢,对得起支持自己的朋友和家人”,2005年已67岁的王一德依然在奔波忙碌:负责新的不锈钢冷轧工程实施、冷轧硅钢扩建工程、不锈钢无缝钢管厂和不锈钢精密带钢厂……“会继续在一线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太钢的发展,为山西、为国家的工程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再尽一把力。” 说到星期天都不休息,王一德说:“太钢不光是,很多职工都是这样。”说到他对太钢不锈钢研究的贡献,他说:“之前太钢几代人曾对不锈钢研究作出过不懈的努力”;祝贺他当选工程院院士,他又说:“都是太钢为创造的条件,陈董事长、吴书记、李总经理特别支持,党政班子中的其他同志也做了很多工作”
“院士这个称号可不是白拿的。”中国工程院在给入选院士寄入选通知书的同时,一并寄来了一封《8条共勉》的信函,王一德很认真地阅读了,“第一个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院士是普通一员,不是‘万事通’,只是在某个领域里有一些特长;其次是要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强化自己,只要能动弹,就不会因为已经拿到这个荣誉就躺倒不干了,一方面有责任,一方面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乐趣;最后还要接受大家监督,这是8条里最重要的,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大家才会继续尊重你。”

王一德贡献简述

编辑
主持不锈钢攻关、“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国家课题和不锈钢改造,使不锈钢工序成本大大降低;形成一整套不锈钢生产工艺技术;自主集成铁水为主原料K-OBM-S三步法冶炼不锈钢新流程;采用强力粗轧机、大功率精轧机和世界最新TDC技术改造热连轧;创新集成多项冷轧新技术;主持建成国内第二个冷轧硅钢厂,自主开发一整套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工艺技术,与美国、日本同属国际领先水平;多次主持纯铁新材料研制,解决多项技术难题,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国防军工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点工程需要。 [1] 
撰写论文约40篇,译著三部约200万字。

王一德获奖情况

编辑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获部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防科工委和冶金部联合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用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纯铁研制,该项成果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以铁水为主要原料生产不锈钢的新技术开发与创新,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冷轧硅钢片的研究,获1978年中国科技大会奖
5、“八七”工程主磁铁用超低硫纯铁研制,获1979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先后获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山西省优秀专家;

王一德社会任职

编辑
太钢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金属学会不锈钢与耐热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电工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2] 

王一德人物评价

编辑
王一德同志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为中国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该领域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非科学 行业人物 科研人员 工程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