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志强于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毕业初期曾担任浙江大学药学系助教;1978年,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1983年,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53年起,在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学研究。
- 中文名
- 池志强
- 国 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浙江省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
- 出生日期
- 1924年11月16日
- 职 业
- 药理学家
- 毕业院校
- 浙江大学
- 主要成就
-
发明高亲和力、高选择性阿片受体激动剂
研究出抗血吸虫病的药物和高强效镇痛剂
池志强人物经历
编辑1924年11月16日,池志强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的澄江(又称永宁江)岸边,其父池云与妻子商议给儿子取名志强,以寄心志,为国图强,池云夫妇共有5个子女,池志强排行老三。其父池云为长期在外从事测绘工作的技术员,母亲是个有文化的家庭“老师”,其子女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母亲的与人为善、以邻为友的生活作风,使池志强从小养成与人友善、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池志强从小喜爱读书、兴趣广泛,在小学三、四年级时,他泛读多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为今后进一步求学深造以及做学问打下深广的文学功底。
进入初中学习后,时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学校被迫迁至山区,家里也因父亲工资收入大减而陷入困境。为了交纳继续求学的费用,只好凭借贷典当度日。在艰苦的求学生涯中,使池志强养成吃苦耐劳,勤劳朴素和奋发进取的生活作风。
池志强在黄岩县初中(今黄岩中学)毕业后,考入从临海县海门区(今椒江区)搬迁到仙居县深山广度寺的浙江省立台州中学(今台州中学)。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沪、杭一带许多中学老师也纷纷逃难来到时迁仙居的台中,其中不乏名校的教师骨干,使台中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在深山庙宇里学习,教学条件十分困难,连化学课也无法由学生动手做实验,幸好来了一位化学老师,使讲课生动有趣,注重启发式教学,并用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记住一些化学规律。同时,还给学生演示一些有趣的示范实验。所有这些,吸引池志强的心,使他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尔后考入大学化学系继续深造创造了条件。
1942年,池志强高中毕业时,许多知名大学均已内迁,经济拮据的他无法筹措旅费和学费,于是只好辍学当一名小学老师。他节衣缩食,一年后积累了一些资金,并于194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化学系公费生学习。
由于家有兄弟姐妹5人,仅靠父亲不高的薪金维持生活,于是他一边刻苦学习,以优秀成绩保持公费奖学金,一边在节假日里当家庭教师,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开支。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浙大龙泉分校迁回杭州,全国人民满腔热情地投入战后重建工作。因浙大校园受日寇破坏,满目疮痍,需要整修,要求学生借读厦门大学一年。在这求学关键时期,他只好又一次辍学回到家乡,当上了黄岩中学灵石分部的化学、外语老师,挣一点微薄的薪水供弟妹读书,并积蓄回杭复学的路费。
1946年,回杭复学后,池志强看到广大人民缺医少药的痛苦,意识到药学系毕业后谋生的道路更为宽广,于是他决心克服困难转到1944年新建的药学系学习。由于药学系是5年制的,要求基础深厚,重视实验教学,更重视学生的独力工作能力的培养和动手实验操作的训练。在教师严谨作风影响下,池志强在学习与实验中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些初探科学奥秘的乐趣,树立了进一步从事药理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于1949年秋在药学系首届毕业,成绩名列第一,并留校当了张其楷教授的药物化学助教。
在浙大求学期间,池志强受到求是精神的熏陶,一边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一边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站在斗争第一线;在护校迎解放斗争中,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担任了浙大应变委员会安全部负责人,做好全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由于池志强积极带头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经中共浙大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谷超豪介绍,1949年1月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百废待兴,干部奇缺,池志强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于1951年夏离开了心爱的教学与科研的岗位,到浙江省文化局负责科学普及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社会文化科和电影科等科长之职。
1953年7月,池志强响应中央让专业技术人才归队的号召,奉调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后任副所长、研究员,专业研究药理学。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广泛流行,病情十分严重。为了尽快消灭血吸虫病,中央建立血防办大力推动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上海药物研究所急国家所急,投入大批力量寻找新防治药物和锑剂毒性解毒的研究。池志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受命于危难之时,师从丁光生教授挑起血防新药筛选及锑剂毒性解毒的研究。
1956年,正当池志强与伙伴们将合成的二巯基丁酸钠开始用于解锑毒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效果时,他奉命被派去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学习,进研究生药理系攻读,在B.M.Kapacuk院士指导下以前苏联发明的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中国研制治疗药物吐酒石的解毒作用及吐酒石的毒理及其年龄差异等为研究课题。
经过他夜以继日的苦心研究,证明了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对吐酒石的解毒有显著效果,并证明二巯基丁二酸钠仍比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为优等。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前苏联药理学及毒理学杂志及巯基类化合物研究专著上,不仅受到导师的赞许和同行的瞩目,并于1959年答辩后获医学副博士学位,而且也推动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进展,起了一定作用。
为了在中国尽快开展此项研究工作,上海药物研究所成立了第五研究室,并要求池志强在副博士学位答辩后在前苏联有关电离辐射研究室访问学习半年。同时,接受国家科委的委托,担任中国访苏代表团的陪同翻译工作,直至1960年6月随同代表团回国。
1970年初,池志强迎难而上,毅然承担了寻找一种新的强效镇痛剂这项艰巨任务。经他与同仁的日夜钻研,最后证明了羟甲基芬太尼(OMF)是一个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μ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A.Goldstein教授的重复验证,其验证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分子药理学杂志上。
1978年,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
1983年,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分管科学研究和外事工作。
1986年,由于在池志强创新设计科研思想指导下,找到了较为理想的高效镇痛剂,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被选为阿片类研究领域惟一的国际学术权威机构——国际麻醉剂研究会执委会委员,成了中国第一位担任该组织的执委。
1987年,池志强首先采用中国特有的山齿草藤凝集素纯化阿片受体,而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纯化成功的实验室之一。
1988年,池志强亲自参加和组建当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共同创办的《生物科学信息》(1992年改名《生命科学》),并担任主编至2000年。
1989年,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市政协常委兼任科技委主任。
1993年,被选为上海市政协之友社理事兼科技组组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主要成就
编辑池志强科研成果
池志强院士1953年开始从事药理学研究,在多个研究领域里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他主要从事防治血吸虫病药物及锑剂解毒研究。60至70年代,他主要从事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如防治辐射损伤药物研究,防化学有关药物研究等多项国防任务,并取得较好成绩。70年代后期起,他从事强效镇痛剂及阿片受体选择性配体研究,并首先在中国国内开展阿片肽受体及其高选择性配体研究。
[2]
- 抗血吸虫药物及锑剂解毒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广泛流行,病情十分严重。为了尽快消灭血吸虫病,上海药物研究所急国家所急,投入大批力量寻找新防治药物和锑剂毒性解毒的研究。池志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受命于危难之时,师从丁光生教授挑起血防新药筛选及锑剂毒性解毒的研究。正当池志强与伙伴们将合成的二巯基丁酸钠开始用于解锑毒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效果时,他奉命被派去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学习,在B.M.Kapacuk院士指导下以前苏联发明的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中国研制治疗药物吐酒石的解毒作用及吐酒石的毒理及其年龄差异等为研究课题。经过他夜以继日的苦心研究,证明了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对吐酒石的解毒有显著效果,并证明二巯基丁二酸钠仍比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为优等。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前苏联药理学及毒理学杂志及巯基类化合物研究专著上,不仅受到导师的赞许和同行的瞩目,而且也推动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进展,起了一定作用。
[4]
- 电离辐射损伤化学防护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实验室争先研究电离辐射损伤化学防护。池志强在副博士学位答辩后在前苏联有关电离辐射研究室访问学习半年;回国后,他顾不上休息即与第五研究室同仁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研究试验,在生物胺、巯基化合物等方面合成、筛选数千种新的化合物,从中找到如432、947和1759等药物,经在小鼠、犬、猴等动物上试用证实具有电离辐射损伤化学防护作用。这项成果经鉴定并交有关单位备用的同时,他和同事们乘胜追击,还在防护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4]
- 强效镇痛剂及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的研究
1970年初,池志强毅然承担了在众多镇痛剂基础上寻找一种新的强效镇痛剂这项艰巨任务。他带领同事们从查找分析有关镇痛剂文献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芬太尼结构改造系统的研究,决定在苯吡啶的吡啶环三位上引入一个甲苯,使原有化合物成为三甲基芬太尼,提高镇痛效价10倍以上。初战告捷,大大激发了科研组同仁的攻关热情。他又带领同事们乘胜追击,以3-甲基芬太尼为基础合成大批衍生物,从中找到羟甲基芬太尼,其镇痛效价比吗啡高6000至10000倍,成了当时世界最强镇痛剂之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池志强对羟甲基芬太尼的药理特性进行研究。从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必须付出更多的心力,更须多学科知识及深广的药理知识,经池志强与同仁的日夜钻研,最后证明了羟甲基芬太尼是一个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μ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A.Goldstein教授的重复验证,其验证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分子药理学杂志上。由于在池志强创新设计科研思想指导下,找到了较为理想的高效镇痛剂,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羟甲芬太尼的研究成果于1987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
池志强论文发表
据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池志强院士在1990年至2007年,共发表了47篇期刊论文。
[5]
池志强专利发明
据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池志强院士在2001年发明并申报了专利3-甲基芬太尼衍生物的光学异构体、合成及它们镇痛活性。
[6]
池志强人才培养
论文题名 | 作者 | 指导老师 | 学位 |
---|---|---|---|
海马ATP生成相关蛋白质表达改变与吗啡躯体依赖的关系 | 陈晓岚 | 池志强 | 博士 |
羟甲芬太尼立体异构体产生依赖及其对CREB、CaMKⅡ信号通路的影响 | 高灿 | 池志强 | 博士 |
人μ阿片受体的二聚化、内吞及再循环机制 | 谌立伟 | 池志强 | 博士 |
参考资料: [7] |
池志强社会职务
编辑留苏时,任列宁格勒市中国留学生党总支书记;
1989年,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市政协常委兼任科技委主任;
1993年,被选为上海市政协之友社理事兼科技组组长;
2003年,改任政协之友社名誉理事;
2004年,被选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名誉理事等。
此外,池志强还兼任《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通讯》和《处方药》等多种杂志编委,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与中科院生物局、生物学部共同主办的《生命科学》杂志的创办人,自1988年至2000年任主编,2001年起任名誉主编。
[4]
池志强获奖记录
编辑序号 |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颁发机构 | 获奖年份 |
---|---|---|---|---|
1 | 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 | 二等奖 | 国防科工委 | 1980年 |
2 |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国科学院 | 1980年 |
3 | / |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 国防科工委 | 1988年 |
4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国务院 | 1991年 |
5 | 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中国科学院 | 1992年 |
参考资料: [8-9] |
池志强人物评价
编辑大凡事业成就者,都是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注重向他人学习,池志强的成功科研之路,也是如此开拓与行进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他积极参与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或学术访问、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慰问留学人员。他以自己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和真诚合作的友情博得了国际同仁的信任、支持与友爱,特别是许多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权威实验室的验证与认同,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浙江大学评)
[4]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陈永庆. 青山着意化为桥——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学家池志强[J]. 今日科技,2003,10:21.
- 2. 药理学专家池志强院士[J]. 癌症,2000,10:838.
- 3. 《生命科学》的奠基者和主编的楷模——祝贺池志强院士八十华诞[J]. 生命科学,2004,05:259-260.
- 4. 药 理 济 世 乐 新 篇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校友 .浙江大学校友会[引用日期2015-12-20]
- 5. 期刊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引用日期2015-12-20]
- 6. 专利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引用日期2015-12-20]
- 7. 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引用日期2015-12-20]
- 8. 池志强 .上海市科技党建网[引用日期2015-12-20]
- 9. 林巍. 药理专家——池志强研究员[J]. 中国药学杂志,1997,10:48-49.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