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高守一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927年4月29日
- 职 业
- 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 毕业院校
- 国立沈阳医学院
- 主要成就
- 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大会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
高守一简介
编辑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270429
民 族:汉
毕业院校:国立沈阳医学院
学 科:生物学
技术职称:研究员
专业领域:医学微生物学
工作单位:霍乱弧菌专业实验室,主任
是否院士:工程院院士
国 籍:中国
高守一职务
编辑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学报》编委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副总编辑
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现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
高守一生平
编辑1927年4月生于辽宁省新民县。
1945年考入满洲医科大学。
1946年改为国立沈阳医学院医学本科。
195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微生物学助教。
1954年调中央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1958年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983年该所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领导)任助理研究员。
1959年6月作为交换学者被卫生部派往印度卫生研究院进修霍乱。
1960年7月回国后一直从事霍乱防治研究工作。
1966年晋升副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1978年晋升研究员。
1979年任霍乱弧菌专业实验室主任。
198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79~1985年先后任副所长、所长。
1979~1984年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腹泻病及其他肠道感染”专家咨询团成员。
1981~1988年先后任卫生部科委“霍乱专题委员会”和“腹泻病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6年任国家科委“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委员。
1992年任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3年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建国初期,高守一参加过反细菌战研究工作。1960年从印度回国后不久即逢1961年开始的由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引起的埃尔托霍乱世界大流行。这次大流行被称为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它比前六次由古典型霍乱弧菌引起的世界大流行(发源地在印度)波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进入90年代,仍在继续扩大传播。高守一一直本着面向防病实际,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研工作。
在印度期间,高守一用Mukerjee霍乱噬菌体分型法对加尔各答自然水中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分型时,发现水中埃尔托型菌株对第Ⅳ组噬菌体普遍不敏感,而古典型菌株却全部敏感。从而提出可用这个噬菌体对这两型菌株进行鉴别。解放后,古典霍乱在中国已经绝迹。1961年6、7月广东发生霍乱,高守一赶赴现场,首次用第Ⅳ组霍乱噬菌体进行实际鉴别,结果证明病人菌株均为埃尔托型,而不是古典型。据此确诊此次疫情为EVC引起的埃尔托霍乱即副霍乱。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埃尔托霍乱,也是1961年本病从其发源地印度尼西亚传出后,引起当今霍乱世界大流行以来的最早证实。这一发现和另两项成果作为“副霍乱的防治研究”项目获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奖,高守一本人获大会颁发的中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奖。
1973年高守一和同事们筛选出庆大霉素作为肠道菌的抑制剂,研制成霍乱选择性分离培养基。这是国际上首次应用庆大霉素作为抑菌剂的选择性培养基。经实验室和现场考核证明,EVC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快、菌落大、数量多,不仅能提高检出率,而且可快速检菌。经进一步改进和制成干燥制品,更适于基层单位使用。与国外使用最广的“TCBS琼脂”比较,5项指标中,除制法简便一项相同外,其他4项指标均优于TCBS。此项成果获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埃尔托霍乱曾传入中国并引起流行,但在控制后已无病人或很少有病人的情况下,外界水中仍可不断查出EVC。当时无法区分这些水中菌株与流行期间病人菌株是否相同,给防病工作造成极大困难。高守一和同事们从中国分离的弧菌噬菌体中选出5株作为分型噬菌体,于1966年建立EVC噬菌体分型方案,对7000多株不同来源(疫区、非疫区,流行年、非流行年,人源、水源)的EVC进行分型,结果发现一个重要规律:菌株的噬菌体型与其能否引起流行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据此,高守一于1971年提出了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的两类菌株(流行株和非流行株)论点和区分方法。这是对国际上长期未解决的不同类型EVC区分问题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78年又将区分方法发展为噬菌体一生物分型,区分两类菌株更为准确。致病性的研究表明,两类菌株的毒力、定居能力等均有显著不同。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流行株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DNA酶谱,与非流行株的酶谱截然不同;基因探针分子杂交证明,流行株与非流行株存在有与没有霍乱毒素基因的根本区别。这些研究均证实,两类菌株的区分具有遗传学基础。在防疫工作中,按两类菌株采取区别对待的防疫对策:集中力量加强对流行株的监测和控制,对非流行株则按一般腹泻病菌处理,不仅提高了防疫效果,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已在中国推广应用多年,并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成果获198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守一荣誉
编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大会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
1989年和1990年分别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全国卫生防疫站成立40周年,获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高守一成果
编辑1997年 O139霍乱“新发现的传染病”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
1989年“医学细菌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
1988年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和非流行株两类菌株的研究及其应用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
1986年 霍乱与副霍乱“热带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
高守一评价
编辑作为学科带头人,高守一积极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带领、鼓励和支持本单位科研人员,从80年代后期开始,在霍乱研究领域率先开展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已完成霍乱弧菌(包括古典型、埃尔托型流行株和非流行株以及非O1群菌株)MEE分型的研究,PCR快速检测及应用研究,O139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及毒力基因检测,以及O139霍乱弧菌国内外菌株分子生物学特征比较等。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