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寿,1924年9月13日出生于湖南浏阳,普通外科专家,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
- 中文名
- 黎介寿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湖南长沙
- 出生日期
- 1924年9月13日
- 职 业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
- 国立中正医学院
- 主要成就
-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 - 代表作品
- 《肠损伤与肠外瘘》、《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黎介寿人物经历
编辑1924年9月13日,黎介寿出生在湖南长沙望麓园四号老宅,前一天,正是他母亲的生日,教书的黎父灵光一闪,想起《诗经》有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酿造好了春酒,为人祈求长寿。于是给孩子起名介寿,表达为母亲祝寿的意思。
1934年,黎父就任两浙盐务管理局秘书,举家迁往杭州。
1942年,黎介寿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尽管成绩很好,但考虑到学费、路费,黎介寿听从了大哥的建议,到医院当了练习生——管吃住,边工作边学习,来年再报考医学院。
1947年7月1日,黎介寿如愿分到南京中央医院外科,成了一名外科住院医生。他年仅23岁,就已经成了医院外科实力最强的住院医生。
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4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4月,完成了亚洲首例肝肠联合移植,10月进行亲体供肠肠移植,从而完成了对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
2009年5月,和他弟弟黎磊石又荣获一等功。
艰难求学 走进殿堂
黎介寿教授父亲英年早逝,家中中断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苦。黎介寿的求学生涯也因此异常艰辛,只能在当时可能免费读书的学校中作出选择。经过发奋攻读,他终于考进了可免去吃住、学费等一切费用的前国立中正医学院。1949年,完成了大学学业,接着又考入南京中央医院 (现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实习,从此步入了医学的殿堂。
1949年南京解放之后,黎介寿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从此致力于国家、军队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 胃肠外科研究领域独领风骚。先后任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医药卫生专业评审组 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委员会委员、外科专业学会主任、中华创伤学会常务理事、中外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胃肠外科学组顾问等职。
突破传统 开创未来
他是中国肠瘘治疗先行者。60年代创造性提出一整套肠外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70年代提出“设法使瘘自行愈合,手术是最后的治疗选择”的新见解,这一创新的治疗理论使国内外医学界对肠瘘 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研究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腹腔感染、处理瘘口、营养支持、 手术技巧等完整的治疗方法,解决了带血蒂管肠浆肌层片修补复杂肠瘘手术的难题,创造了运用腹腔灌 洗引流控制腹腔内感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肠瘘的自愈率并缩短了疗程。迄今为止,他所领导的研究所 接收的960例肠瘘病人,治愈率高达92.6%;625例手术的成功率为99.1%,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黎介寿 编著的《肠外瘘》
著书立说 硕果累累
黎介寿教授成果丰硕。先后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 国家科学大会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 果奖24项,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与“何 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被 SCI、EI、ISTP收录近 百篇。担任13卷2000万字巨著《手术学全集》的总主编,出版专著8部,参与21部著作的撰写工作。
精于管理 倾心育人
黎介寿教授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擅于管理。在他的 领导下,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自1979年成立专科中心至今,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进展。1998 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临床药理基地(营养支持专业);同年被总后卫生部批准为全军普通外科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普通外科人材的培养。他要求外科医师要 做到三会:“会治病,会科研,会讲课”,并提出了“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的12字教学原 则。他常说:“看到学生成长,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就像看到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伸”。他毫无保留地 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在临床治疗上,他更是热情传帮带,他在从事 繁重的大学临床教学的同时,培养了近60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有近300名中青年专业人才现已成 为军队或地方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医疗科研骨干,使事业保持了经久不衰的发展势头 。
黎介寿主要成就
编辑1992年2月,在他的领导下,经过8年的实验,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获得了动物异体小肠移植实验的成功,这在亚洲尚属首次。
1994年3月12日,他亲自主刀,为一例患短肠综合症的患者移植了2.5m异体小肠,患者术后存活310天。这一手术的成功打破了中国及亚洲小肠移植零的记录,使中国的 器官移植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1996年1月19日,黎介寿再次成功地进行了亚洲第2例人体异体小肠移植手术,使南京总医院成为全世界能施行这一移植术的9个国家中的24所医院之一,是当时亚洲唯一能施行这一手术的医院。
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围手术期处理》等专著10部,参与《黄家驷外科学》等31部著作的撰写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南京 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重大科技成果三十余项。
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医学与药学奖、国家科学大会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总后勤部与南京军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培养人才先进个人等称号10余次。为首批政府津贴获得者,两次荣立二等功。
黎介寿发表专著
编辑《肠损伤与肠外瘘》
《手术期处理学》
《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外科常用诊疗技术》
《肠外瘘》
黎介寿相关事件
编辑黎介寿亲身试验
灵感来源
1968年,他接触到一个肠外瘘的病例。一名患者因为车祸导致腹部受伤,肠子被撞破好几个洞,形成了肠外瘘。有一天,他发现有医生用胶水粘合开裂的笔套,一个念头从脑海中闪过:用胶水把肠子的瘘口粘起来?
试验过程
那一天,他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准备好碘酒、药棉、纱布、胶水,捊起左腿的裤管,用手术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划开一条两寸长的大口子。冷静的他,用事先调好的胶水,涂在伤口处, 一两天后,伤口愈合。不过,刚开始的补肠手术却失败了。大腿上的肉因为运动少,好补,但肠子却不断蠕动,乳胶刚补上,一动就掉了。
[2]
黎介寿小肠移植
1985年深夜,一位13岁的姑娘因腹腔大出血在地方医院急诊手术,整个小肠被切除,剩下的小肠不能吻合,抬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时,肠子是用两根血管钳夹住的。姑娘的父亲面对黎介寿,泣不成声:“求您给姑娘接一段肠子吧,要不,就把我的肠子给她!”那一年,他63岁。黎介寿下定决心,小肠移植这个难题,一定要攻下来。
直到1992年,历经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1994年3月12日,黎介寿亲手为一名患者做了小肠移植手术。这场手术的成功,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在一次国际学术大会上,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面对黎介寿,一脸虔诚:“你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敬佩您。”
[2]
黎介寿人物故事
编辑科研、手术、生命……面对一个又一个话题,这位历经沧桑的89岁老人,思维敏捷,娓娓道来。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甚至没有喝一口水。
老人谈得最多的,是一个时下最流行的词语:梦想。
在这个一辈子朝着梦想前行的老人面前,任何语言描述都将显得失色,唯有真实地呈现他的讲述,或许是最好的新闻表达——
这么多年,我只是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一个党员,努力为党工作,维护党的形象,这是一份义务;作为一个中国人,为国家富强做事,为民族复兴出力,这是一种本分;作为一个人民军医,为病人解除痛苦,为部队打赢服务,这是一种职责。
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个人的进步离不开组织,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团队,即使是一台手术,也需要助手、麻醉师、护士等,缺一不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很多人都在谈论国家的梦想、个人心中的梦想,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回首人生几十年,我其实是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很多年轻人问我,你这辈子吃了那么多苦、经历了那么多挫折、遇到了那么多挑战,为什么能一直坚持心中的梦想,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我有一条很深的体会,有自尊的人,内心才能强大,耐力才能持久。谁不想有尊严地活着,可没有国家的尊严,哪有个人的尊严?一个国家,贫穷就要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人看不起。
我的学生时代,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抗战期间,我正在读中学,没有一天是安定的,没有一年是在一个地方度过的。为了躲避战火,经常在寒冬腊月穿着单衣和草鞋步行搬家。我亲身经历过“一·二八”事变、日军长沙大轰炸,目睹无数同胞在血泊中倒下。那时我就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为国家强大做点事!
我带领科室同志在肠道疾病治疗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经常应邀出去讲学,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这些历史性变化让我明白,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才会好!
有段时间,我看到一些人一出国就忙着申办绿卡、算计着个人的小九九,就感到非常痛心。我告诉我的学生,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用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和人民做事,本事再大又有什么用?让我值得自豪的是,我的学生没有一个在国外拿绿卡,出去学习的都回来了!
还有人经常跟我讨论,怎样才能成功?怎样才能圆梦?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成功,在于起点,更在于转折点。
我们每个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谁不会遇到一点困难和曲折。我追求加入党的组织,就追求了整整30年;我做小肠移植实验,就做了整整7年;我也曾遭受不公正待遇,甚至连自己正确的学术观点,都被当成错误意见受到批判。但我坚信,汗水不会辜负一个人,真理不会曲解一个人,历史不会埋没一个人。只要认准了方向,就要有一根肠子通到底的韧劲,为了事业牺牲一点、付出一点,又算得了什么?身处逆境时方向不能迷失,面临困难时支柱不能倒塌,对待科学研究中的挫折要这样,对待人生经历中的挫折也要这样,朝着梦想的目标前进,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我快90了,女儿劝我早点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也有人劝我多休息,保重身体。我也经常思考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的问题。我参加抗美援朝时,只有二十五六岁,那时住在坑道里,每天面临生死考验,但大家的情绪非常高涨,战斗间隙还打半场篮球,敌人飞机来了就隐蔽,敌人飞机走了就继续打,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人问我怕不怕死,我的回答是,不怕死!我觉得,生死是自然规律,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贪图享乐就会失去追求梦想的动力。
我真正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是从60岁以后才开始的,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总感到起步晚了,步子慢了。我要做的事还很多,就是要抓紧点滴时间,能做一天就做一天,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我很羡慕年轻人,社会发展这么快,科研条件这么好,真是一个需要珍惜的好时代。我还有一个紧迫感,自己带了那么多的研究生,必须争分夺秒,不能浪费了他们的时间。我渴望力所能及为社会为群众多做点事,这样我才能踏实、才能安心。
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人不管是追求民族尊严,还是个人尊严,不管是追求国家梦想,还是个人梦想,归根结底,都是靠信仰来支撑的。我从外强凌辱、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走过来,见证了国家的日渐强大、科学发展,真切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黎介寿社会任职
编辑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科学委员会主任、解放军 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教授等职。
黎介寿个人生活
编辑黎氏一门兄弟三人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在中国科学界是一段佳话。老大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 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黎鳌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烧伤病房,人们尊他为中国烧伤学界的泰斗。老二黎介寿,被人称作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他是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老三黎磊石,比黎介寿小两岁,他所开创的中国肾脏病学,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黎氏三兄弟中,老二和老三在一起的时间最长,虽然同学十几年,并且都选择了学医,但两人的性格却迥然不同。
黎磊石脾气比较倔,虽然是最小的孩子,在家里却并不是很受宠。由于他从小就喜欢看文学著作,包括中国的也包括外国的,并且非常同情那些“雾都孤儿”,那些小孩子,所以有些事情他总爱打抱不平,在家里也是这样的,觉得不公平就要喊,有时候喊叫无用就哭,因此大人并不喜欢他,都觉得他不是那么温顺。而黎介寿的性格却是温厚儒雅,性情温和内敛,说话不多。虽然兄弟俩性格迥异,但他们对待病人的态度却高度一致。病房里只要住进危重病人,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一位患者抱怨自己的体检报告来晚了,冲护士发火,还连带骂起了黎磊石。黎磊石心平气和地向患者说明情况。身边的人为他抱不平,黎磊石说:“我脾气不好,但从不对患者发。”一位患肺癌、 肺气肿的病人突然窒息,黎介寿当即口对口为其吸痰。当医护人员担心他的安全时,黎介寿平静地说:“我是医生,面对病人需要,我别无选择。”
黎介寿人物评价
编辑黎介寿在中国普通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在静脉营养学方面有着非凡建树。
黎介寿人物影响
编辑中新社南京4月25日电 (杨晨 高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院士,25日从南京军区司令员蔡英挺、政委郑卫平以及中国科学院领导手中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照片和纪念铜匾,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推荐并报该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永载史册,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为世界各国所公。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中国军队院士黎介寿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中国新闻网.2014-04-25[引用日期2014-04-26]
- 2. 89岁医生黎介寿:划开自己大腿试验胶水粘合效果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7-22]
- 3. 一辈子朝着梦想前行——黎介寿院士的心灵自白 .光明日报[引用日期2013-10-17]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