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3-4]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5-6]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
[7-10]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11]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12]
,疏浚大运河
[13-15]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16]
。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成祖还亲率精骑冲击敌阵,迫敌中路后退。但明军两翼攻势受到敌人顽抗,都指挥满都战亡。成祖于是亲率精骑驰援两翼,另外部署神机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杀瓦刺王子10余人,士卒数千人,大败瓦剌军。明军也伤亡不小。忽兰忽失温之战,是明代蒙古前期战争史上少有的阵地战。...详情
相关新闻
内容来自

朱棣人物生平
编辑朱棣早期经历
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其意是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朱棣出生于元末乱世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应天府的南京。此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
[18]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18]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19]
。
朱棣青年时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的青年,朱元璋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21]
。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19]
朱元璋同时对朱棣和其他的几个子女加强了教育,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19]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22]
朱棣靖难之役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
因为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所以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接着,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23]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50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再在藁城打败吴杰等。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
朱棣登基为帝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即位后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朱棣永乐盛世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建文帝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24]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
[25]
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因病去世

太庙和长陵恩殿(2张)
明朝在朱棣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朱棣为政举措
编辑朱棣政治
- 加强皇权
(一)加强削藩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𤐤尚未就藩,朱棣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𤐤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𤐤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
(二)清除异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
[27]
,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
[23]
。
(三)监察机构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28]
- 改革吏治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 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23]
。
今天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这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 人事任用
朱棣时期任用的官吏 | ||
---|---|---|
内阁 | 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 | |
名臣 | 蹇义、郁新、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金忠 | |
酷吏 | 陈瑛、纪纲 | |
功臣 | 封王 | 朱能,张玉(封其子张辅为英国公),沐晟 |
封公 | ||
封侯 | ||
封伯 | ||
宦官 |
王景弘:郑和的副手。
侯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亦失哈:巩固北方边防,晚年研究改造武器,如改造步枪(装枪头-为安装刺刀的先驱)。
阮安:明永乐朝时的著名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
|
朱棣军事
- 注重北疆
- 北征蒙古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30]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31]
。
- 望海埚大捷
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刘江是邳州宿迁人(今江苏省宿县),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父名刘江,后来立功授广宁侯,才改用初名刘荣。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埚发生战争,此战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刘江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 大阅兵
明史上最有名的大阅兵,发生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军队10万人,精心挑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来“观礼”的使节达27个国家之多。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
朱棣经济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33]
朱棣文化
- 编纂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34]
。
- 尊崇儒家
- 宗教管理
朱棣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35]
朱棣民族
朱棣在位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处理方式,因此其民族关系思想也非常丰富。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吸收了先前历朝历代皇帝的经验教训,对整个明朝乃至后世的清朝民族关系的处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7]
河州卫口外的边都沟(今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土司,是十世班禅大师所出身的文都千户家族。该家族原在西藏,与萨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随八思巴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为当地的藏族首领。明朝初年该家族归附明朝,其首领赏思曾进京朝贡,受到朱棣的封赏。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文都千户家还保存着朱棣赐给赏思的敕书和铜牌。
朱棣还试图把当时宗教人物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请到明廷。到15世纪初,宗喀巴主张的一种新的和更严格的寺院生活很受人注意,所以在1407年,朱棣请他来朝廷。宗喀巴拒绝了,1413年朱棣再次发出邀请,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释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释迦也失从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随即获准带了丰厚的礼物回藏。格鲁派继续与明朝朝廷交换礼物并派去使团,直至15世纪30年代
[38]
。
其他西藏的宗教领袖也受到推动而与明朝发生联系。虽然朱棣是出于对这些引人注目的宗教领袖的好奇心,但他也有意识地拒绝给任何可能因此会建立政治霸权的西藏领袖以唯一的中国庇护。朱棣鼓励政治的分裂,在这种背景下,朱棣没有承认该国名义上的世俗统治者帕木主巴王或与他建立关系,这很可能是精心策划的让西藏人分裂的政策的一部分。
- 蒙古
朱棣通过搞瓦解、赏赐和平定外蒙古的不听命于他的东蒙古人和瓦剌(西)蒙古人以及在其南面住在东内蒙古的兀良哈诸部落,想方设法在北方边境取得和平。在朱棣征剿叛逆的阿鲁台和马哈木部落领袖的同时,他还派使团带着礼物邀请蒙古人在纳贡制度下进行贸易。明朝廷利用这一制度出于几个目的。它提高了朝廷的威信;它能不求助于武力而使游牧民安分;它为明朝骑兵提供马匹的来源。蒙古诸部落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它们需要取得中国的货物,虽然当它们的需要不能通过贸易得到满足时经常袭掠边境。
为了控制蒙古纳贡使团的次数和规模,他们来华的路线和入境点、他们在朝廷呈献时的礼仪、朝贡品应付的价格、以及送给部落领袖及其使者的礼品,明朝廷都制订了细致的规定。例如,兀良哈诸卫获准每年派使团两次,每次300人,一次在皇帝生日时,一次在中国的元旦。但是这类规定从来没有严格实施过,也没有用于更远的东蒙古人和瓦剌蒙古人
[39]
。蒙古使团一般呈献马、家畜作为贡品,要求报酬、礼品、官职和贸易特权。朝廷以钱钞、白银、丝绸、纺织品、官品和官衔赏赐给部落领袖及其使者,以高价收取贡品,并准许蒙古人在指定的地点进行贸易。例如,在1404和1406年为女真和兀良哈诸部落在开平和广宁设立两个马市。但是朝廷派的官员(通常为宦官)出于私利,经常改变赐给蒙古人的礼物的规格和他们贡品的价值。这样就常常引起纠纷和对边境的劫掠
[40]
。
已在辽东半岛定居的来自泰宁、朵颜和福余三个卫的蒙古人在永乐年间派出了最正规的纳贡使团。这是因为他们靠中国的礼品、补助和定期贸易为生,而朝廷则需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根据《明实录》,兀良哈部在某些年份(如1403年、1406年、1413年和1416年)作为一个正式的集体前来朝廷,但一般地说,这些使者被认定是代表个人的,呈献的贡品也多于容许的数量。兀良哈部的贡品主要是马匹;1414年的一次他们带来了约3000匹马。兀良哈部的纳贡使团在1410年、1411年、1418年和1422至1424年这些年份停止来华。中断出现在他们参加了阿鲁台或瓦剌人的叛乱时期,如1422年;这一次他们被阿鲁台征服,被迫参加他的事业。但是,当和平恢复,明廷继续接受兀良哈的使团,甚至为了保持和平,还容忍偶尔发生的边境劫掠事件
[41]
。
在阿鲁台统治下,东蒙古人继续与明成祖朝廷保持纳贡关系。明朝也容忍经常爆发的小的敌对行动,因为他谋求维持边境的和平。已知阿鲁台早在1408年就派过一个使团,但在1410年征蒙战役中他战败后,他才开始定期派出使团。在1410年至1424年期间,阿鲁台派了27个使团至明朝廷,此数超过了规定,而且在连续的两年(1413年和1414年)中他共派了11个使团。贡品主要为马匹。作为回报,明朝廷赐给他和他的使者纸钞、白银、丝织品和各种生活用品,授予他们官衔并慷慨地酬答他们的贡品。在1421年、1422年、1423你或1424年明成祖征讨阿鲁台时期,没有纳贡使团来朝。但一旦战争结束,朝廷又不加指责地接纳他的使团,其中两个使团在1424年8月明成祖死后不久到达
[42]
。
瓦剌蒙古人也与朱棣朝廷保持纳贡关系,在此同时又几次袭扰边疆进行劫掠。1408年10月,马哈木派第一个纳贡使团携马匹前来明朝廷;马哈木得到了封地并被赐给一枚王的印玺。1409年其他两个瓦剌部落领袖也得到类似的封赏。除了1414年、1416年、1420年和1422年,瓦剌人每年派正规的使团来朝。这些使团一般来自马哈木,但也有少数是其他部落领袖派出的。贡品主要为马匹。瓦剌使团在1414年中断来朝,当时马哈木造反;但在1415年瓦剌人恢复进贡。1418年4月,在马哈木死后两年,他的儿子脱懽与其他两个部落的领袖来到朝廷,要求继承他父亲的品位。这一请求被批准,于是脱懽派使团几乎岁岁来朝,一直到了永乐统治的末年
[43]
。
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儿干地区招抚,次年各部归附,朝廷任命各首领为指挥同知等职,其后数年,明朝即以此为基础,逐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个卫,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都指挥使司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起日本海,并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抵外兴安岭。其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并非直接掌管,而仅是在重要地点设军事据点及发展交通路线,各族实质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统治,而除少数官员之外,大多数官军人员由当地部族人民担任,中央间或派遣人员加以巡视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后,明朝对于东北的经营较不重视,该地官员大多成为世袭而不受中央控制,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撤销奴儿干都司。
[23]
- 女真族
朱棣在位时期把满州诸女真部落纳入纳贡制度之中。女真诸部落包括定居在鸭绿江西北和长白山之南的建州和毛怜部落;住在松花江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务农的海西女真;沿鸭绿江和乌苏里江靠渔猎为生的好战的生女真。皇帝有四大目标:保持满洲的安宁,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对付蒙古的威胁;不让朝鲜成为在满洲支配一切的力量;促进诸如马匹和裘皮等产品的交易;在较为发达的女真部落民中传布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44]
朝廷在建立与女真人的关系方面采取了主动行动,其措施是派遣外交使团,送礼品给他们的部落领袖,邀请他们进行纳贡制度下的贸易。早在1403年,朱棣开始派一个使团出使建州女真的统治者阿哈出以进行笼络;使团受到很好的接待。12月,朱棣在建州设一女真卫,并赐官印以及钱钞、丝绸、袍服和生活用品等礼物给建州使者。不到五年,另外五个卫在女真领土上建立。朱棣在位时期,在满州设立179个卫和20个所,以确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纳贡贸易的顺利进行。许多在适当时机得到官衔、官品和贸易特权的女真部落领袖放弃了与朝鲜的联系,宣布他们效忠于明朝朝廷。
[45]
朱棣外交
- 外交政策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贡外交。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前来朝贡者可分为三类:一是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认、封赐与支持的国家或地区贡使;一是仰慕中国文化,想亲眼目睹中国风采的各国君主贵族;一是以贡使身份来华贸易的商人。
[33]
1405年,由于贡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市舶司。于是在福建、浙江、广东分设来远、安远、怀远三市舶司,负责接待各国来使,而于京师设会同馆以待国宾。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此后的永乐一朝中,先后有四位海外国家的国王泛海而来,其中三位留葬于明朝,这的确称得上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大事。
[33]
- 朝鲜
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鲜王李芳远他登基之事。11月,国王派使者请求新的印玺和敕封;1403年他又派一个使团,要求取得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它们标志着定期互派使节的开始。朝鲜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负担是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作为回报,皇帝赐给朝鲜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朝鲜王及其太子以荣誉的称号。
[47]
- 日本
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在1380年已经中断,因为朱元璋怀疑日本人与他的失宠的大臣胡惟庸相勾结,企图篡夺皇位。关系在1399年首先被足利将军三世义满(1358年—1408年)恢复,他刚在西日本建立起他的权威。这位挥霍的将军对中国文化的爱慕是由他周围的禅宗僧人培养起来的,他急于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这部分地是为了从有厚利可图的对华贸易中获益。1399年,他派一个使团带了一封颂扬的信件和贡品到建文帝的朝廷;使团受到良好的接待。义满的第二个使团在1403年晚期抵达南京,在随带的信中,将军自称“臣日本王”,此事在日本史上是一件非同寻常和有争议的事件。这是来朝新帝的第一个外国使团。
[48]
- 中亚、西亚
- 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23]
朱棣历史评价
编辑朱棣总评
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51]
朱棣史书评价
《明史·成祖本纪》: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52]
朱棣历代评价
李贽:“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53]
万斯同:“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54]
吕抚:“上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郡县灾伤,蠲租赈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者三十余国,亦盛矣哉。”
[55]
梁启超:“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56]
毛泽东: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
[57]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孟森:“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58]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23]
”
日本著名汉学家那珂通世: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59]
蔡石山:“明朝的永乐皇帝,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自从1402年7月17日登极以来——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间——而且所有的证据也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
[60]
在书末,他再次评价明成祖“毋庸置疑,永乐有过多的自我,而且拥有很多的美德:他是自信、直率的,能够甄别和牢记有很强能力之人的贡献,而且保护依靠他的那些人,尤其是他的家人。不过,他也有黑暗面,特征就是不必要又未经思考的侵犯性,而这类侵犯性经常产生了暴虐和消耗”。
[61]
朱棣轶事典故
编辑朱棣初师遇险
靖难之役时,两军在今天东坝展开厮杀。这里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朱棣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传说立庙之后,那马活了,常在夜间糟践庄稼。农民不堪其苦,偷着将庙毁了。
[62]
朱棣夫妻和睦
徐王妃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徐皇后曾经著书,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经常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四十六岁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为悲痛,谥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几年再没立过皇后。可见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没人能够取代。
[63]
朱棣诛灭十族
朱棣即位后,请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非正史祝枝山所著的《野记》记载,方孝孺十族八百多人被杀。可是根据《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也就是说朱棣只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明史·方孝孺列传》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所谓诛十族只不过是后人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夸大事实所产生的。
[64]
朱棣北京地名
在现今北京朝阳东坝地区有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许多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这些和朱棣有关。朱棣迁都北京后,东坝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养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朝的御马苑。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每个马厂都有围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母马怀孕产崽,就盖了驹子房负责接生。
[62]
朱棣赐名天津
二十世纪60年代初,在南门外大街发现了一座明代嘉靖年间所立的名为《修建三官庙碑》的石碑,记载:“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所立焉。”此碑详述了天津赐名、筑城、设卫之经过,也证实了史料的说法。
[66]
朱棣大报恩寺
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改年号为永乐。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朱棣正式下令重建南京城墙外被毁的天禧寺。对此工程,朱棣精心策划,成竹在胸,他明确要求,重建工程要“弘拓故址,度越前代”。他还赐给天禧寺一个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待遇,就是要按照仅次于皇宫的规格,来建造一家皇家寺院。
[67]
根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因天禧寺的重建将要完工,朱棣正式赐名“大报恩寺”,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由此可见,天禧寺是大报恩寺的前身。在朱棣下令修建大报恩寺之前,著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京城图志·寺观》,对天禧寺有过简单的记载:“天禧寺,即古长干寺,宋名天禧寺,在聚宝门外,有塔,今名因之。”
朱棣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的故事在邢台广为流传。朱棣发动“靖难”战争后,各地官民对他进行了抵抗。据《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燕兵毫无保留地对顺德一带进行扫荡,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这次扫荡几乎杀绝邢台一带人,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
朱棣迎接麒麟
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舰队在非洲东岸发现了长颈鹿,非洲麻林国代表团把它当做神兽“麒麟”进献给了皇帝。朱棣在奉天门亲自主持盛大的典礼,以迎接这个代表国家吉祥的巨兽。“麒麟”的巨大体量,温和的容貌和奇异的长脖,并且跟神话叙事中的麒麟图式基本吻合,令心存疑虑的文武百官和京城百姓感到无比震惊。
[68]
朱棣元首外交
苏禄王率领庞大的使团来华觐见永乐帝,开创了中外元首外交的先例。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剌为尊,率领眷属、侍从共340多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访华。一路上,地方政府按朝廷指令,以国宾礼遇接待。到北京后,使团受到永乐帝盛情款待,这是明代中国政府接待阵容最为壮观的外国使团之一。
[69]
朱棣亲属成员
编辑朱棣父母
朱棣兄弟
朱棣姐妹
- 永嘉贞懿公主
朱棣后妃
- 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安徽凤阳人,父徐达,1407年卒,寿46岁。
- 昭献贵妃王氏,苏州人,1420年卒。
- 康惠庄淑丽妃韩氏,朝鲜人,明成祖死后,吊死韩氏等16余人殉葬。
- 康靖庄和惠妃崔氏
- 康穆懿恭惠妃吴氏
- 贞静顺妃张氏
- 惠穆顺妃郭氏
- 恭和荣顺贤妃王氏
- 安顺惠妃龙氏
- 恭顺荣穆丽妃陈氏
- 昭肃靖惠贤妃王氏
- 昭惠恭懿顺妃王氏
- 昭敬忠顺贤妃喻氏
- 任顺妃
- 恭荣美人王氏
- 景惠美人卢氏
朱棣子女
- 子
- 女
- 安成公主,1403年下嫁宋琥(西宁侯宋晟子),1443年卒。
- 咸宁公主朱智明,1411年下嫁宋瑛(西宁侯宋晟子),1440年卒。
朱棣生母争议
编辑朱棣的生母是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它的妾被称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庶子则不得觊觎。
- 马皇后所生
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子。依据是《燕王令旨》说:“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明太宗实录》也说:“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王,次上,次周定王橚。”《明史。成祖本纪》因之,云:“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 碽妃所生
有野史记载碽妃就是朱棣生母,并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应对此项推测的证据。
[74]
明末何乔远之《闽书》、谈迁之《国榷》、《国史异考》、李清之《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根据是明汪宗元撰《南京太常寺志》。《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根据史料,李淑妃不可能是太子朱标生母),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近人傅斯年、朱希祖、吴晗等也皆主此说。
- 元妃说、高丽妃说
另外的说法有元妃说、高丽妃说。明王世懋著《窥天外乘》记:“成祖皇帝为高皇后第四子甚明,而野史尚谓是元主妃所生。”清萨囊彻辰撰《蒙古源流》则说成祖是元主妃洪吉喇氏所生。“先是蒙古托兖特穆尔乌哈噶图汗(元顺帝)岁次戊申,汉人朱葛诺延年25岁,袭取大都城,即汗位,称为大明朱洪武汗。其乌哈噶呼图汗之第三福晋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女,名格呼勒德哈屯,怀孕七月,洪武汗纳之。越三月,是岁戊申生一男。……”说得神乎其神,似乎确有其事。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说:“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太监为彭恭庵言之。余少每闻燕主故老为此说,今始信焉。“近人傅斯年所见的明人笔记,则以成祖为元顺帝高丽妃所遗之子
[75]
。
朱棣陵寝墓地
编辑朱棣史籍记载
编辑《明太宗实录》
朱棣艺术形象
编辑朱棣文学形象

影视剧中的朱棣(7张)
《勇武天子永乐帝》,梁德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朱棣影视形象
时间 | 片名 | 饰演者 | 地区 |
1981年 | 《游侠张三丰》 | 霠国雄 | 香港 |
1986年 | 《大明群英》 | 区伟麟 | 香港 |
1987年 |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 王心刚 | 中国大陆 |
1990年 | 《朱元璋》 | 李洪涛 | 中国大陆 |
1996年 | 《龙之泪》 | 姜满熙 | 韩国 |
1997年 | 《铁血男儿》 | 李海杰 | 新加坡 |
1998年 | 《帝王之旅》 | 翟乃社 | 中国大陆、台湾 |
2000年 | 《穿越时空的爱恋》 | 万弘杰 | 中国大陆 |
2000年 | 《三少爷的剑》 | 靳德茂 | 中国大陆 |
2001年 | 《皇朝太医》 | 王卫国 | 中国大陆 |
2003年 | 《永乐英雄儿女》 | 寇世勋 | 中国大陆 |
2004年 | 《名扬花鼓》 | 黄觉 | 中国大陆 |
2005年 | 《大明天子》 | 申军谊 | 中国大陆 |
2006年 | 《覆雨翻云》 | 麦长青 | 香港 |
2006年 | 《传奇皇帝朱元璋》 | 高源 | 中国大陆 |
2007年 | 《神机妙算刘伯温》 | 宋达民 | 台湾 |
2007年 | 《朱元璋》 | 钱琳 | 中国大陆 |
2009年 | 《郑和下西洋》 | 唐国强 | 中国大陆 |
2009年 | 《包三姑外传》 | 于波 | 中国大陆 |
2011年 | 《洪武三十二》 | 马德钟、朱敏瀚 | 香港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商传 ,《永乐大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ISBN:9787563398089。
- 2. 王熹,《永乐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
- 3. 《明通鉴》卷十二:会昺等部署卫卒及屯田军士,布列城中,一面飞章奏闻。布政司吏李有直窃其草,献之府中,燕王亟呼护卫张玉、朱能等率壮士八百人入卫。
- 4. 《明通鉴》卷十二:初,张信之至燕也,与昺等同受密旨,忧惧不知所出。以告母,母大惊曰:“吾闻燕都有王气,王当为天子。汝慎勿妄举,取赤族祸也。”至是又密敕信,使执王,信见事急,三造燕邸,辞不见,乃乘妇人车径至门,固请之。王召入,信拜床下,密以情输王。王犹佯为风疾,不能言,信曰:“殿下毋尔也。臣今奉诏禽王,王果无意,当就执,如有意,幸勿诲臣。”王察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于是召僧道衍谋举兵。
- 5. 《明鉴纲目》卷二:征天下兵勤王。……下罪己诏,遣庆成郡主诣燕军。
- 6. 《明通鉴》卷十三:壬寅,诏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修撰王叔英等分道征兵,召齐泰、黄子澄还。于是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前永清典史周缙等,先后入卫。
- 7. 火者·盖耶速丁原著何高济译《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ISBN 7-101-03556-6
- 8.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978-7-101-06977-8,第八章、永乐和蒙古人,第145-146页
- 9. 陈诚著《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 周连宽校注2000 中华书局ISBN 7-101-02058-5/K
- 10. 蔡石山 著 江政宽 译 《永乐大帝 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 中华书局 2009年11月 ISBN 978-7-101-06977-8
- 11. 《蒲日和传》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4页
- 12.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978-7-101-06977-8,第七章、文皇帝,第123-124页
- 13. 《明史》(卷153):“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建北京,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至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于是命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又奏浚沙河入马常泊,以益汶。语详《河渠志》。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使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会金纯,浚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潘叔正亦赐衣钞。”
- 14. 《明史》(卷153):“明年,以御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
- 15. 《明史》(卷153):“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兖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其海道则三岁两运。”已而平江伯陈瑄治江、淮间诸河功,亦相继告竣。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罢海运。”
- 16. 《明史》(卷153):“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
- 17. 注:朱棣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 18. 幼年朱棣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4-04-02]
- 19. 朱棣的宫廷生活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4-04-02]
- 20. 永乐大帝朱棣为何不敢公开承认生母 .东北网[引用日期2016-05-16]
- 21. 《明实录·太宗实录》
- 22. 朱棣 .明朝皇帝列表[引用日期2013-12-15]
- 23. 明成祖朱棣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12-05]
- 24. 《明通鉴》卷十二:是月(建文二年正月),诏均江浙田赋。初,太祖屡蠲苏、松、嘉、湖极重田亩,至是复谕户部减免,亩不得过一斗。迨革除后,浙西赋复重云。
- 25. 永乐元年(1403)九月初一日,明成祖朱棣敕谕中外文武群臣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创业难,守成不易。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
- 26.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2-09-14]
- 27. 注:初见“诛十族”于祝枝山《野记》,一般认为非正史。
- 28. 朱棣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1-19]
- 29. 韦占彬,《论明成祖对北部边防的调整与改造》,《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0, 2(3):57-60。
- 30. 《中国通史·迁都北京与北征蒙古》 .高中语文资源网[引用日期2013-12-08]
- 31. 三十年经营 毁于一旦:明朝征安南之役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2013-12-08]
- 32.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09-7-20[引用日期2013-12-12]
- 33. 600年前,中国曾经辉煌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10-19]
- 34. 京城历史:忽必烈划定中轴线 元大都毁于朱元璋 .凤凰网历史[引用日期2013-12-13]
- 35. 何孝荣,《明成祖与佛教》,《佛学研究》, 2002(1):206-215。
- 36. 杨立志,《明成祖与武当道教》,《江汉论坛》, 1990(12):42-47。
- 37. 祁建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初探》,烟台大学, 2015。
- 38. 见孙缓贞:《明代屯田之研究》[487],转载于包遵彭编:《明史论丛》,8(台北,1968年),第15—20页;王毓铨:《明代的军屯》[558],第39—44页。
- 39. 见李龙华:《明代的开中法》[329],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4,2(1971年),第373—375、384—386页。
- 40. 参见吴缉华:《明代海运》[581],第3章。
- 41. 星斌夫:《明代漕运研究》[207],第15—34页。
- 42. 关于运河的简明的论述,见朱偰:《中国运河史料选辑》[103](北京,1962年),第71—77页。
- 43. 吴缉华:《明代海运》[581],第4章,第1节。
- 44. 关于详细情况,见吴缉华:《论明代税粮重心的地域及其重税之由来》[574],载《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583],Ⅰ,第37—45页;黄仁宇:《中的行政统计数字: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官僚主义的批评的一个例证》[249],载《明史研究》,16(1983年春季号),第51—54页。又见黄仁宇:《16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剑桥,1974年),第101页。
- 45. 见吴缉华:《论明代前期税粮重心之减税及影响》[572],载《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583],第83—85页。关于郭资的报告和分析,见黄仁宇:《16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50页。
- 46. 郑和下西洋:600万两白银换来万国来朝的意淫 .网易新闻.2008-04-23[引用日期2013-12-08]
- 47. 见罗塞比:《两名出使内亚的明朝使者》[438],载《通报》,62,3(1976年),第15—31页。
- 48. 关于沙合鲁的宫廷史学家所写的波斯文记载,见K.M.梅特拉译:《一个出使中国的使团的记录摘录》[367](纽约,1934年;1970年再版)。
- 49. 近距离看阅兵:周武王很帅 明成祖很酷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11-17]
- 50. 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 .子夜星网站[引用日期2013-12-04]
- 51. 任之.《新编中华历史五千年—明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626页.
- 52. 明史 卷七 本纪第七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11-28]
- 53. 《续藏书·卷九》。
- 54. 《明史稿》
- 55. 《历代兴衰演义》
- 56.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 57. 毛泽东称看明史最生气却反复揣摩朱棣造反过程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11-17]
- 58. 《篡明》:复杂历史复杂人物 .广州日报[引用日期2013-12-04]
- 59. 《东洋小史》
- 60.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978-7-101-06977-8,第一章、永乐朝廷生活的一天/1423年2月23日,第1页
- 61.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中华书局,2009年11月,ISBN 978-7-101-06977-8,第十章、结语,第203页
- 62. 北京有趣的地名与朱棣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4-04-02]
- 63. 明成祖朱棣的贤内柱:仁孝文皇后徐氏秘闻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2013-12-14]
- 64. 石墨,《方孝孺 灭十族真相》,《人物》, 2009(9):85-86。
- 65. 历史上的今天:1404年12月23日 明成祖朱棣赐名“天津” .央视网[引用日期2016-12-03]
- 66. “天津”意为“天子渡口” 可到底是哪位天子从哪走?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12-03]
- 67. 宝塔重生: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前世今生(图)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7-01-18]
- 68. 权力美学:嬴政和朱棣的形象工程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6-12-03]
- 69. 永乐皇帝和苏禄王的元首外交 .网易网[引用日期2016-12-03]
- 70. 庚午/辽东摠旗张孛罗、小旗王罗哈等至, 上就见于太平馆。 孛罗等奉帝勑谕, 授参政於虚出於建州卫者也。 初帝为燕王时, 纳於虚出女, 及卽位, 除建州卫参政, 欲使招谕野人, 赐书慰之。
- 71. ○计禀使通事曺士德, 回自京师, 启曰: "童猛哥帖木儿事, 皇帝宣谕内: ‘昔日东北面十一处人民二千馀口, 已皆准请, 何惜一猛哥帖木儿乎? 猛哥帖木儿, 皇后之亲也, 遣人招来者, 皇后之愿欲也。 骨肉相见, 人之大伦也。 朕夺汝土地, 则请之可也, 皇亲帖木儿, 何关於汝乎?’" 上谓左右曰: "今闻皇帝之谕, 不胜惶愧。 往者不可追, 来者犹可图。 帖木儿理宜督送, 不可缓也; 遣陪臣陈情, 亦不可缓也。" 召参赞李叔蕃议之。
- 72. 己酉/朝廷使臣内官郑昇来。 以求纯洁光姸好细白纸与漫散军人未还者也。 省亲内官赵良等六人, 随昇以来。 昇与良等, 本国火者也。 百官以时服迎于盤松亭, 上出昌德宫门外候之。 昇先升殿, 上随之, 昇传宣谕, 求黄牧丹, 上跪听讫, 昇拜, 上答拜, 次良等拜, 上不答。 因设宴于殿上, 良等在南行。 宴罢, 昇等之太平馆。 黄牧丹, 乃皇后所需也。
- 73. 东北面吾音会 童猛哥帖木儿, 徙于开元路。 吾音会, 兀良哈地名也。 猛哥帖木儿, 尝侵庆源, 畏其见伐, 徙于凤州。 凤州卽开元, 金於虚出所居。 於虚出, 卽帝三后之父也。
- 74. 明成祖生母之谜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12-12]
- 75. 《明成祖生母记疑》
- 76. 明长陵:十三陵之首 .人民网.2000-07-18[引用日期2013-12-12]
- 77. 《明史·本纪第五·成祖一》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12-08]
- 78. 《明史·本纪第六·明成祖二》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10-19]
- 79.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10-19]
- 80. 长篇历史小说明成祖朱棣(图)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3-12-14]
- 81. 传记文学《明成祖传》(图)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3-12-14]
- 82. 中国帝王系列丛书之《明成祖朱棣》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3-12-14]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