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
白海豚(海洋生物鲸类品种之一)一般指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20~37枚圆锥形的同型齿(上颌齿数=30~36枚;下颌齿数=24~37),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自然
,
生物物种
,
动物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很多市民及渔民均以为中华白海豚是一种鱼类,其实它们和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
中国的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
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东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
中华白海豚外形特征
编辑
中华白海豚(8张)
标本识别:体粗壮,喙中等长,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上有近三角形的较大的背鳍,鳍肢和尾叶均宽,均具圆的梢端,标本最大体长约2.6米,下颌前端略超出上颌,喙与额隆间没有深的凹痕为界,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尾柄具发达的背脊和腹脊;幼体时为暗灰色,随年龄增长变浅,亚成体灰色和粉红色相杂,成体纯白色,常由于充血而透出粉红色;有些成体的身体上有暗色斑点,少数个体在呼吸孔后的颈部有暗色斑点形成的环。
[2]
中华白海豚生境
编辑中华白海豚很少进入深度超过25 m的海域,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中国沿岸的中华白海豚有时进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曾进入珠江到达广州的海珠桥,并曾进入西江约300 km之远;厦门附近的曾进入福建省九龙江约60 km;闽江口的曾进入闽江45 km;东海北部的曾进入江苏省长江段约220 km。香港的中华白海豚单独或成群,多数为单独或成对的,最大的群约20头。10头以上的群通常随对拖网渔船活动。珠江口伶仃洋的群可达44头。在夏末常作跃水、探头等动作,乘浪不常见到。喜随拖网渔船活动,常在拖网浮子前的100~200 m处看到它们。跟随渔船的活动可超过2小时(Jefferson,2000)。
[3]
中华白海豚地理分布
编辑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海域):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文莱、柬埔寨、中国、科摩罗、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亚、香港、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以色列、肯尼亚、科威特、澳门、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莫桑比克、缅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中国台湾、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阿联酋、越南、也门。
[5]
中华白海豚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据文献记载,最北可达长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时也会进入江河。
近几十年有关调查资料,中华白海豚在中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九龙江口,一个是在广东的珠江口。
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群体,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万山群岛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据1997~2000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海豚分布的北界在深圳机场对开水域,南界在东澳—小蒲台岛一带;东侧的大铲岛、深圳湾、龙鼓洲、香港新机场北部水域和大屿山沿岸,西侧的香洲湾外和澳门对开海面,均有中华白海豚分布,分布范围面积不小于1200km2。白海豚活动的密集区主要在伶仃洋的东南部,其中内伶仃岛周围、马友石至大屿山之间和桂山岛附近,海豚的目击率较高;而从淇澳岛至澳门之间的西部水域,海豚的目击率较低。分布态势呈东高西低,而且差异显著。
[1]
中华白海豚生存习性
编辑中华白海豚行为
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性情活泼,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常在水面跳跃嬉戏,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近1米高。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时可达每小时12海里以上。在各种渔船中,白海豚特别喜欢在双拖船后觅食,而在双拖船后的海豚组群也比其他的大很多。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呼吸的时间间隔很不规律,有时为3~5秒钟,有时为10~20秒,也有时长达1~2分钟以上。外呼吸孔呈半月形开放于头额顶端,呼吸时头部与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并发出“Chi-Chi-”的喷气声。
[1]
中华白海豚摄食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脾、肠。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头梅童鱼、凤鲚、银鲳、乌鲳、白姑鱼、龙头鱼、大黄鱼等珠江口常见品种,食性以中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白海豚最喜欢吃的是狮头鱼(Collichthys lucida),其次是石首鱼(Johnius spp)及黄姑鱼(Thryssa spp)。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达7千克以上。
[1]
中华白海豚定位系统
中华白海豚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在鼻孔下有一气囊,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这种声线在前额隆起处一个由脂肪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反射回来的不同频率信号,通过海豚下腭一个由脂肪组成的凹槽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这个回声定位系统虽然复杂,但反应极其迅速准确,可以测出前面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结构和属性,并作出判断和反应。海豚这种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和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1]
中华白海豚繁育信息
编辑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发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妊娠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米,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陆生哺乳动物头先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母子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雌性海豚会在10~11岁时到达成熟期。幼豚会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在其他地区,白海豚的寿命最长为40岁。在香港,最老的海豚为33岁。
中华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间在水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产仔于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产出,头部最后露出。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100厘米,是雌兽体长的1/3左右,背面为灰黑色,腹面为白色并带有粉红色,牙齿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觉毛。哺乳期约为1年,这时感觉毛全部脱落,牙齿完全长出,2~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5岁。
[6]
中华白海豚种群动态
编辑中华白海豚野生种群
中国
据杨光等观察,广西北海至大风江河口区的中华白海豚有200多头左右。
1982年9月和1987年2月分别在长江口捕获和发现1头搁浅的中华白海豚。
1995年2月6 日,浙江乐清县发现1头搁浅的中华白海豚。
1978-1987年间,在福建海域发现或捕获7头。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于1960年至1962年在厦门港附近水域先后捕获38头中华白海豚。
据1997-1999年调查,初步推断厦门海域约有60头中华白海豚。
台湾省1999年和2000年各有1头搁浅。
估计台湾西部的种群数量在30-200头之间。
香港近20年来沿岸搁浅事例甚多,主要在大屿山附近。
香港大学调查发现,最高个体估计约42-52头。
Jeferson(2000)统计认为,香港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从春季85头到秋季的163头之间。
Poter(1998)估计1995-1996年香港水域内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为128头。
广东省湛江水域数量约不足100头。
广东沿岸也有多次搁浅事件发生。
珠江流域也有多次记录。
王丕烈(1999)调查估计,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水域中华白海豚数量约有1,000头。张荔锋和唐森铭(2008)估计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总数量在556头以上。
一些搁浅或捕获的记录:
2003年5月9日,辽宁省庄河市误捕1头,这是迄今为止该种发现的最北纪录。
2006年4月,川山群岛海区2头中华白海豚搁浅。
2007年3月31日,汕头海滩发现10多头中华白海豚。
2007年11月23日,福州海域发现1头搁浅。
2008年1月25日,珠江入海口搁浅1头。
2008年3月4日,深圳在蛇口渔港附近发现3头。
2009年2月1日,珠海市发现1头搁浅死亡的个体。
珠江口2010年共有23头中华白海豚死亡,其中广东有16头。
2011年6月16日,广东饶平搁浅1头。
2011年6月12日,珠江口附近发现1头死亡个体。
2011年11月29日,福建石狮祥芝海域发现1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
2012年3月12日,广东佛山发现1头中华白海豚搁浅。
2012年4月16日,广东江门市发现1头搁浅。
[7]
根据台大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周莲香6年多长期监测及族群研究,比对19万张白海豚背鳍照片判断,白海豚数量仅存70至100只,亟需保护复育。
全球
中国南部珠江口种群数量至少有1,000头;厦门种群有80头;台湾海峡东部种群有99头;雷州半岛种群有237头。
中华白海豚人工繁育
中国: 南宁动物园饲养1头中华白海豚,是全国唯一人工饲养的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保护级别
编辑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EN)。
[7]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
[7]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7]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中华白海豚骨骼研究
编辑中华白海豚V型骨最大高、最大宽和最大厚等尺度均呈现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的特点;胸椎质量与椎体长之间存在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R2=0.864 1);尾椎质量与椎体高之间、质量与椎体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964 6,R2=0.912 8);尾椎质量与椎体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指数关系(R2=0.970 9)。二次函数能很好地拟合V型骨质量与最大高之间的数学关系(R2=0.754 6);左、右肋骨完全对称;左、右胸肋完全对称。
[10]
中华白海豚死亡事件
编辑2015年3月25日,香港渔护署人员昨晨驾船巡逻至大小磨刀洲一带水域,发现一条已腐烂海豚尸体载浮载沉,捞起后证实死亡。署方把尸体运往深井钓鱼湾,由到场海洋公园人员即场解剖,以调查死因。
渔护署指出,初步调查后证实尸体为成年雌性中华白海豚,身长约2.37米,表面无明显伤痕。海洋公园表示要作调查,现阶段不估计死因。
香港海豚保育学会会长洪家耀看过相关图片后表示,豚尸严重腐烂,估计至少死去4至5日,无法判断死因,大小磨刀洲海域向来都是中华白海豚栖息地,自去年7月以来未曾在该区见到中华白海豚身影,建议港府成立保护区。
[11]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中华白海豚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4-04-16]
- 2. 周开亚.《中国动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3. 中华白海豚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引用日期2015-03-11]
- 4. Sousa chinensis .Discover Life[引用日期2014-04-17]
- 5. Sousa chinensis Summary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2-10-31]
- 6. 中华白海豚的生长繁殖 .新气象[引用日期2014-04-16]
- 7. 中华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引用日期2012-10-31]
- 8. 白海豚游过了鹤洞大桥 终于朝入海口的方向游去 .新浪.2015年10月23日[引用日期2015-10-23]
- 9. 中华白海豚 - 保护情况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引用日期2014-04-17]
- 10. 中华白海豚骨骼的描述 李娜; 陈丕茂; 张俊; 梁沛文 水产学报 2014-01-15
- 11. 中华白海豚浮尸香港水面 死因不明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3-25]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