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浦西
- 范 围
- 黄浦江以西的市区
- 包含市区
- 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等
- 交通设施
- 高架路、公交、地铁、高架轨交等
- 住宅条件
- 新式里弄以及花园洋房
浦西简要
编辑浦西历史渊源
编辑浦西城墙时代
上海市最早的市区是在原南市区(现被并入黄浦区)部分,上海市民俗称“老城厢”。这个范围为今天中华路人民路的区域里面,即上海县城。城墙于1912年,由沪军都督府及上海乡绅进行筹款拆除,并填护城河,筑成中华路以及民国路(1949年以后改称人民路)。
浦西殖民时代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一正式开埠。1843年,英国驻沪总领事巴富尔与时任上海道台宫慕久在上海县城签订《上海租界章程》,在苏州河以南、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东建立租界,法国也在洋泾浜以南划定法租界。
日后,随着1890年代的租界扩张以及工部局和公董会的“越界筑路”,浦西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包括越界筑路地段。
由于作为租界时期的城市中心,租界当局在浦西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包括1908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外白渡桥。浦西逐渐成为上海以及全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国民政府时期,浦西聚集了四行两局一库、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数家外资银行驻华总部。
浦西“大上海计划”
民国时“大上海计划”拉开了上海城建规划史上的新篇章,开发江湾五角场新市区,江湾五角场地处吴淞和上海之间,又东可达拟新建的“东方大港”,各种市政规划设施齐全,东从今杨浦区一直建设西至今虹口区、闸北区,在上述地区至今留下了大量遗迹,比如各类石库门里弄、五角场街道布局形态、江湾体育中心(原上海体育运动中心)等。"大上海计划"结束于日寇入侵,许多市政设施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之下。同时,因为战火的波及,上海的华界闸北、南市等地区涌入了大量苏北难民,变成了贫民窟、城中村。相反,租界地区因为属于英美等国管辖,日军无法入侵,得以在浩劫中幸存。
浦西49年以后
由于战争的影响,导致租界人口激增。1943年,随着租界的结束,浦西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租界。到1949年时,浦西成为全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居住着将近520多万的人口。
由于西方殖民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抗日战争起的关键因素。浦西逐渐分化为两极,在上海话中称为“上只角”和“下只角”。上只角基本上是租界地区,即今黄浦、静安、卢湾以及虹口、徐汇部分地区。下只角多为闸北、普陀的棚户区。
1956年以后,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上海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随着户籍制度的实行,上海的人口趋于稳定增长。尤其在计划生育实行以前,上海人口增加幅度较大。但是在1980年代末之前,上海公共工程因为计划经济的部分原因导致城市公共设施老化,较多的仍是沿用数十年前租界当局的公共设施。
1990年代以后,浦西开始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大量的棚户区被拆除,兴建了许多高档住宅与商业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为优化,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如今的浦西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最繁华最时尚的地区之一。
浦西交通设施
编辑浦西拥有上海最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拥有高架路、公交、地铁、高架轨交、轮渡等立体化的网络。
目前运营的公交线路有上千条。轨道交通正在建设以及建成的共有10多条线路。城市中心拥有成都路高架以及延安路高架。市区周边拥有三道环线高架路,即内环、中环、外环。
浦西住宅条件
编辑浦西在1980年代,大部分住宅为石库门、新式里弄以及花园洋房。90年代初上海大规模的市政工程开工、以及旧区改造的进行,大批石库门被拆除。在普陀、闸北内环、虹口提篮桥、杨浦大桥下东侧仍存在大量棚户区与旧式里弄。
浦西中心地段
编辑(1)中山东一路、南苏州路、石门二路、北京西路、万航渡路、华山路、常熟路、淮海中(东)路、人民路和中山东二路所围绕的地区及沿路两侧基地
(3)四川北路地区,指北苏州路至东宝兴路口的四川北路两侧基地
(4)曹家渡地区,指万航渡路、长宁支路和长寿路所围绕的三角地区及沿路两侧基地
(5)中山公园地区,指凯旋路以东,安西路以南,沿长宁路、愚园路两侧基地
(6)武宁路地区,指中山北路以南,普雄路以北,沿武宁路两侧基地
(7)新客站地区,指苏州河以东,汉中路以北,共和新路以西,中兴路以南所围绕的地区及沿路两侧基地
(8)提篮桥地区,指公平路以东,惠民路以西,东大名路及海门路沿路两侧基地
(9)控江路地区,指打虎山路以东,江浦路以西,沿控江路两侧基地
(10)十六铺小东门地区,指新开河北路以南,复兴东路以北,中山东二路、中山南路及东门路沿路两侧基地
(11)老西门地区,指蓬莱路以北,淮海东路以南,人民路及中华路两侧基地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