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

(吴淞江上海市段)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民间一般认可的河段是:起于上海市区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有时也泛指吴淞江全段。
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苏州河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 [1]  ,是上海市简称的命名来源。
中文名
苏州河
外文名
Suzhou Creek [2] 
所属水系
长江流域、流入黄浦江
起止点
上海市区北新泾——外白渡桥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
上海市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河    长
时光辉 [3] 

苏州河名称由来

编辑
苏州河之名,始于20世纪中叶上
苏州河 苏州河
海开埠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在与英国驻沪领事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淞江写作了“苏州河”。由此开始,“苏州河”之名逐渐流行。 [4]  但当时河名确指并未明确,在民间也有多种说法,2004年初出版《上海通志》确指为上海境内的河段。 [5] 

苏州河干流情况

编辑
苏州河
泛指的苏州河,请查阅:吴淞江
上海市志认为:上海开埠以后,称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 [5]  按照民间说法,起于北新泾,流经普陀区静安区虹口区黄浦区,止于外白渡桥的河口。在外白渡桥入黄浦江。 [6] 
在水文上,苏州河自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进入上海市境,至河口,长长度约为53.1千米,境内最宽600~700米,市区最狭40~50米,曲折多变,从北新泾至外白渡桥有急弯9处,曲率半径40~150米,河底宽15~20米。 [5] 

苏州河水文特征

编辑
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水位时水
苏州河 苏州河
深2米左右。
河口(黄浦公园站)多年平均高潮位3.12米,多年平均潮1.83米;北新泾多年平均高潮位2.78米,多年平均潮差0.72米,历年最高潮位4.14米(1928年9月16日)。平原感潮河流速很慢,一般为0.1—0.2米/秒,最高位潮时流速也只达到0.58米/秒。这一状况决定了,它具有天然的弱质,倘若受到污染,极易遗留长期的影响。
上海地表水总补给量593.5亿立方米,本地径流18.6亿立方米,占3.1%。 [7] 

苏州河主要支流

编辑
●木渎港
木渎港位于普陀区西部。又称牧渎港、牧童港。北起西虬江、往南穿越金沙江路、云岭东路,到新泾口对岸稍东处入苏州河。长约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约1.4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
东茭泾
东茭泾位于宝山、闸北两区境内。北起蕰藻浜,经康家宅,南入走马塘接彭越浦。又称东高泾。民国《宝山县志》卷二云:“东茭泾南起大场走马塘,北经 浦转东折北,出蕰藻浜。”长约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
●西虬江
西虬江位于嘉定区、普陀区境内,沪宁铁路南侧。起自封浜,往东经江桥,越新槎浦,过栅桥至真北路进入市区,汇木渎港折而东,经长风二村入桃浦。古虬江原系吴淞江下游,由于河曲发育,流水不畅,北宋后曾多次兴工治理,另开新河,残剩旧河道称旧江,“旧”、“虬”谐音,故又名虬江;一说因河道绵延屈曲如虬得名。1949年以后,历经1954年、1972年、1980年数次大规模疏浚,截弯取直,多处填河建房筑路,仅留西、中、东三段河道,其中桃浦以西河段(西段),1981年更名为西虬江,以区别于虬江东段。河道淤浅,自新槎浦以东至木渎港河段列为八级航道,河面宽13.26米,底宽4~8米,河底高程1米,水深0.88米,最高水位2.83米,可通航10吨级船只,主要用于运输、排涝。河水污染严重。
●走马塘
走马塘位于嘉定、虹口、宝山区境内。西起封浜,往东北流经南翔、大场镇,至江湾镇淞沪铁路接小吉浦。长约20.8公里,底宽6米,河底高程0米。原走马塘至江湾镇以东分南北两支;南支经虬江至沈家行市入黄浦江,北支接袁长河、钱家浜入黄浦江。现小吉浦以东至复旦大学西北角一段已填没。相传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军江湾、大场,走马往来于此,故名。又说因走马塘为吴越王钱镠所凿,故曾称钱溪、钱家浜。可通航10~15吨级船舶。除市区河段水质受到污染以外,其余河段均有灌溉之利,受益农田约1100公顷。
●桃浦
桃浦位于宝山区、普陀区境内。北起宝山区境蕰藻浜,往南经大场穿越走马塘,经杨家桥、真如镇,至曹杨新村入西虬江。曾名桃溪或桃树浦,昔时两岸多种桃树,故名。长约11公里。水质受化工废水严重污染,常年黑臭。 [8] 
●真如港
真如港位于普陀区东北部。一般将苏州河下游北岸的梨园浜和潭子湾合称真如港。西起真如镇接桃浦,往东经曹杨路、徐家桥、石泉新村、光新路,至上海油脂二厂入苏州河。长约5公里。河道弯曲,已日益淤浅,通行5~10吨级小船。
●彭越浦
彭越浦位于闸北、普陀两区境。元代曾在浦旁今彭浦自然镇建彭王庙,祀奉西汉刘邦灭楚大将彭越,以镇潮神,故名彭越浦或彭公浦,简称彭浦。北起走马塘,南经彭浦自然镇,至潭子湾入苏州河。长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1.5米,通行10~20吨级小船。
新泾港
新泾港位于闵行区中部。古名新泾浦,明、清和民国时称新泾。因与今嘉定区东北新泾河名相同,故改名新泾港。原从颛桥镇附近的六磊塘东北流,越春申塘、淀浦河、蒲汇塘,经过程家桥,北抵北新泾镇入苏州河。上游在清末已淤塞成陆,现仅残留从淀浦河到苏州河的11公里河道,枯水期水深0.8~1.3米,能通航10~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在古代,每逢苏州河大水时,江水可南入新泾港,经六磊塘等进黄浦江入海。
●新槎浦
新槎浦位于嘉定、普陀、宝山3区交界处。1977年将孙基港、中槎浦、杨泾、蒲华塘等河道疏浚串联成一条河后,合称为新槎浦。河道南起苏州河北岸,北流穿越西虬江、中槎浦、走马塘,流入蕰藻浜,经江桥、桃浦、祁连等镇。长约9.8公里。河底高程-1米,可通行100吨级驳船。

苏州河流域概况

编辑

苏州河气候

苏州河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7.5℃,日照1534.7小时,降水量1512.8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苏州河经济社会

尽管元代以后吴淞江水势渐为黄浦所夺,经济文化重心也由位于河中游的青龙镇转向下游,但围绕苏州河岸展开的经济活动经久不衰且愈益发达。
众多志书记载,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多世纪中,苏州河一直是上海通往临近城乡的主航道。主要原因当然是当时的陆路运输网络远不及水路发达和便宜,大量的消费品、燃料和工厂原料、成品,都需依靠水运。许多上海至杭州、嘉兴、湖州、苏锡常等地的客轮航班线,其上船地点就设在今河南北路至浙江北路之间,使苏州河成为当时上海内河班轮客运的最大汇集地。同时兴隆的还有货运船只和货运码头。最大宗的货物是进沪供沪人消费或经上海出口海外的蚕茧生丝、麻棕鬃刷、茶叶土产,以及稻酒鱼肉、蔬果食品、砂石建筑材料等;又有大量“洋油”、“洋布”、“洋火”、“洋参”之类舶来品与经海岸交通来到上海的南北货经由苏州河散向杭嘉湖、苏锡常富庶地区。
上海近代最早的修造船、面粉、棉纺织、丝织、化工、冶金机械,甚至水电煤器具的加工厂,都陆续出现在苏州河两岸。仅今上海普陀区范围内的苏州河岸线,就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工厂,其中的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印刷厂、化工厂、钢铁厂、造币厂、啤酒厂、减速机厂、帘子布厂、无线电厂、制药厂、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厂等,都曾在上海乃至全国工业经济史上创下纪录。 [9] 

苏州河文化渊源

远在上海建县以前,苏州河就已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公元219年,孙吴政权在现上海青浦区白鹤镇一带吴淞江南岸建造“艨艟巨舰”(大型船舶)青龙舰,带起一座发达的经济中心城镇青龙镇。唐天宝年间,青龙镇已因“依海枕江,襟湖带浦”而逐渐兴盛,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史载日本、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区)、阇婆、三佛齐(印尼)、交趾、新罗和高丽等国的船舶,当时经常驶往青龙港。北宋致和年间(公元1113年)青龙镇“烟火万家,衢市繁盛,人文荟集,风景迷人”,建有36坊、22桥、13寺、7塔、3亭,还有学校、仓库、税场、酒务、酒肆、茶楼等等。各方达官显要、蕃商巨贾、骚人墨客纷纷到此游历、居住,盛况“可与南宋京城临安相媲美”。青龙镇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吴淞江。
纵观苏州河两岸,自华漕以下直至河口,老工业建筑与相关的商业物流服务建筑鳞次栉比,如今已成为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最好见证。它们的功能布置、建筑形态、工程材料、细部装饰中,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经济、科技、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密码与价值,向今人、后人展示上海城市历史文化。其中许多建于上世纪初甚至前世纪的产业建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除工商建筑外,还有大批社会服务性综合性建筑。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苏州河沿线(不含外滩与北外滩)列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优秀近代保护建筑的,就有40多座,此外还有数百座建筑已被公认为具有保留价值。
苏州河文化中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天后文化”。“天后”,即“妈祖娘娘”,是中国道教中一尊地位很高,又具浓烈民间色彩的神祇。上海有多处以供奉妈祖为主的神庙,但唯有位于苏州河、河南路桥堍的天后宫,规模、形制、影响最大。因为这不光是民间纪念妈祖的处所,也是清廷末年试图改革维新、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发展经验的一个特设机构。
苏州河沿岸的园林、书画、出版、教育、电影等文化事业也相当发达。 [9] 

苏州河治理开发

编辑

苏州河河面桥梁

苏州河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即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苏州
苏州河 苏州河
河口的“威尔斯桥”。原先此桥为木结构,20世纪20年代在其侧另建钢结构大桥,即著名的“外白渡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先后建成了18座大桥。19世纪所建多为木结构,20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桥中不少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桥梁都集中于苏州河东段,且多带有浓郁的欧洲城市拱桥风格。自外白渡桥以西,分别有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若沿苏州河西行,便可细细品味这些老桥的风韵。
溯流而上,苏州河上的桥梁可分为三大段: [10] 
东段从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大都已是百年身,始建于上世纪初。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四座典型的欧式风情,与两岸建筑风格十分协调。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路桥是一座双曲拱桥,因地基松软,在拱桥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桥上出现裂缝并不断加大,已作为“危桥”拆除。
中段从乌镇路桥至长寿路桥,大多是近些年新改建的桥梁。记者一路数来,共有乌镇路桥、新闸路桥、成都路桥、恒丰路桥、普济路桥、长寿路桥等6座桥梁,桥梁强调交通功能,桥体外部线条简洁明快。
西段从昌化路桥至中山西路3号桥,大多为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里所建。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宝成路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校园桥、凯旋路桥、中山西路3号桥,共有9座桥。这些桥普遍面目呆滞、身躯笨重。这是“因为受限于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所以桥型结构较为简单,造价也相对低廉。”
苏州河在上海全长53公里河段上的29处现有31座桥。
最早的“桥”是浮桥。1735年雍正年间,苏州河上就有桥了,不过是座浮桥。位置就在今天的新闸路桥,当时是“两岸各筑石磴,中架浮桥,船过拽之。”行人车马往来不便,苏州河上再没有其他的桥,都靠摆渡。以后两个多世纪里,苏州河的桥逐渐增加到如今的30处,几乎每一条大路相应地有一座桥。
1843年上海开埠,1856年外商成立了一个“苏州河桥梁公司”,在河东口建了一座木桥,叫“威尔斯桥”。因为是私营的,来往要收费。1872年,工部局收购了威尔斯桥,由于使用率加大,又另造一木桥替代,并且不再收费,可以白渡过去,从此就被叫做:“外白渡桥”。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钢桥,这是苏州河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钢桥。
解放后第一座桥长寿路桥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座架设在苏州河上的桥梁。1951年开工,1953年竣工。原有的桥,被毁于日军占领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几经勘查,投资人民币376万元,建造了贯通东西的永久性桥梁。
桥梁工艺诸多第一曹杨路桥,1976年新建,是上海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
浙江路桥,1908年新建,是我国仅存的几座鱼腹式钢木桁桥之一。
昌化路桥,1974年新建,是跨越苏州河的第一座中承式肋拱桥。
恒丰路桥,1987年新建,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也是上海在大型桥梁建设中,应用预应力连接箱梁结构,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先建两头再中间合龙的成功范例。
经典景观桥四川路桥、西藏路桥、乍浦路桥、河南路桥是典型的欧式风格桥梁,桥体线型优美流畅,桥身细部刻画丰富,桥梁整体与该段苏州河两岸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是苏州河上重要的景观桥梁。
最年轻的桥乌镇路桥,原桥建于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苏州河上最年轻的桥。不过,随着苏州河桥梁新规划的实施,这个名头恐怕很快就将被替代。
苏州河桥梁形式各异,材料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拱桥5座(如福建路桥)、钢桁架桥2座(如外白渡桥)、梁桥20座(如江宁路桥)。按材料分,有钢结构(如浙江路桥)、混凝土结构(如恒丰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四川路桥)等。 [10] 

苏州河河流整治

市政府于1995年12月正式提出,要把苏州河作为“上海环保重中之重”,开展全面综合治理。数以百亿元计的财力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向苏州河。
2007年5月,上海通过了《苏州河综合治理方案》。市政府提出两个治理目标。一,2000年底消除黑臭;二,2010年鱼虾重现苏州河。
据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祖信介绍,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畜禽污水等随意排放直接导致了苏州河的河道自净能力不断减退。严重的有机污染、底泥对水质的污染、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加剧了对苏州河水质的污染和水上航运的影响。。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这项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对苏州河整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综合调水是2008年年底可以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的主要措施。从5月31日起,苏州河综合调水措施成为苏州河整治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调水主要通过吴淞路闸桥涨潮关闸、落潮开闸,将苏州河水体变成由西向东单向流动的河流,使河内的污水不再因潮水的涨、落而上下回荡。为了配合综合调水,木渎港彭越浦新泾港以及蕴藻浜等河道的闸门也相应实行调度方案。
苏州河综合调水工程中的吴淞路桥闸改造和彭越浦泵闸建设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运行,保证了年内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上游26公里的河道防汛墙建设也已经完成,上游的河道疏浚正在进行,已经疏浚约116.09万立方米预计12月底竣工。
由于2008年6月19日入梅,7月2日出霉,属于“空霉”,因此调水难度大。经过各方的努力,2008年6月10日,苏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8月,在苏州河里出现了绿萍、鱼、鱼虫、龟类等水生动植物
自2008年5月31日调水以来,在感官上,苏州河干流已经基本不黑臭了,过去两岸的居民夏天不敢开窗,2008年夏天可以开窗了。从苏州河河口、铁路桥、曹家渡等处的水体观测点反映的情况看,除部分时间受泵站排污影响外,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水色呈青灰色或者青黄色。本来匆匆掩鼻而过的市民,如今开始向苏州河投去了关注的目光,绿萍、小鱼、绿林、高楼,苏州河所有的这一切变化,成了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谈资。
苏州河支流污水截流工程是苏州河治水的主要措施,也是苏州河消除黑臭的重要前提。支流污水截流工程的污水收集范围约200平方公里,计划截流污染源1635个,截流污水量25.44万吨/日,排放污水的80另外,一期40石洞口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削减六支流截污中北片污水对长江大水体的污染。支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经按计划全面开展,对截流的污染源单位的纳管工作已经启动,2009年6底以前将完成污染源的截污纳管。闸北区粪码头搬迁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长寿路桥以东的环卫码头搬迁也力争2010年一季度完成。
2002水质进一步改善,长寿路桥以东将建成滨河林荫道,2010年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支流水质的同步改善,全面提高水体质量,恢复水系环境生态功能,使市区河段中有鱼。
苏州河流域的管理将有法可依,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并于1998年1日实施。 [11] 
2018年12月30日,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建设。这标志着上海“母亲河”苏州河进入全流域综合治理新阶段。上海此次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投资超过250亿元。到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干流堤防工程全面达标、航运功能得到优化、生态景观廊道基本建成,努力把苏州河打造成为“城市项链、发展名片、游憩宝地”。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将坚持水岸同治,更加注重治理岸上的污染源,从根子上改善水环境;坚持干支流联治,加强整个水系的污染治理,实现流域水环境的全面改善;坚持两岸贯通与功能提升同步,推动苏州河与黄浦江“一江一河”交相辉映,实现还河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于民。 [12] 

苏州河旅游

编辑

苏州河沿岸建筑

苏州河沿岸的优秀建筑不计其数,有英国领事馆礼查饭店百老汇大厦、文汇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陆大戏院、公济医院大档、邮政局大楼、自来水厂、天后宫河滨大楼、自来火房、圣约翰书院(后为圣约翰大学)等等各擅胜场的建筑。这些楼群临水而立,被称作“连云楼阁”。
“万国建筑博览会”并非外滩所专有,苏州河也是如此。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
苏州河 苏州河
的邮政局大楼,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属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苏州河东段弄堂较少,民居也多为高级公寓。而自河南路起到恒丰路,则弄堂密布,它们建筑年代迥异,式样也不尽相同。例如斯文里,位于苏州河南岸、大通路两侧(称东西斯文里),纵向南伸至新闸路,是上海新式石库门弄堂建筑的早期代表,建于1916年。概括而言,新式里弄(石库门)建筑不同旧式之处便在于,新式大量采用西方结构、装修设备和装潢材料,外观上也更有“洋派”之气。在今天的苏州河岸,新造的高楼也比比皆是,和老房子形成对比。
苏州河流经普陀区的21.5公里岸线上布满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足迹,不仅拥有2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优秀近代保护建筑,还有37处被认定为具有保留价值的老建筑。 [13] 

苏州河旅游码头

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的苏州河水上旅游码头布局规划的规划信息显示,作为服务水上游船观光的旅游码头,苏州河自西向东设置15处旅游码头。
苏州河水上旅游码头规划范围,东至苏州河河口,西至外环线,全长20.5公里。苏州河上设置了15处水上旅游码头。其中,黄浦区设置1处,为外滩源码头;闸北区设置3处,为慎余里码头、四行仓库码头、天目西路码头;静安区设置1处,为滨河区码头;普陀区最多,达6处,为昌化路码头、梦清园码头、西康路码头、曹家渡码头、长风公园码头、丹巴路码头;长宁区设置4处,为中山公园码头、风铃渡码头、朱家滨码头、纵泾港码头。上述码头被区分为景点型、交通型、商业型、公园型、综合型的不同类别,开航的定位有所不同。 [14]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收起
词条标签:
音乐作品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