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甲
- 拼 音
- jiǎ
- 注 音
- ㄐ一ㄚˇ
- 异体字
- 呷鉀𠇚𡴌胛
- 部 首
- 田
甲字源演变
编辑甲,象形字。像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其上常有交错的纹路,或由鳞片连缀而成。“甲”的字形在甲骨文中最初有两种写法,如图1和图2。二字最初有别,后者用于“上甲”之类的人名,前者用于干支。图1的“甲”字其形容易与“十”字混淆,于是后来多借图2字形来表干支,以至于图1这种写法到战国以后即不传。“甲”字在战国楚系文字中有两种异体,如图8和图9,但这两种异体字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消失了。秦系文字(图11)将中间一竖拉长作“甲”,此后沿袭这种形体,隶变后楷书写作“甲”。
[2-3]
[6]
甲详细释义
编辑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jiǎ | 名词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 skin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莩甲;甲坼 |
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 | armor | 《战国策・齐策》:齐国寡甲兵。 | 护甲;铠甲 | ||
武器。 | weapons | 《资治通鉴》:得甲库,取器械。 | 装甲车 | ||
兵,士兵。 | soldier |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 甲士 | ||
动物的坚硬的外壳。 | shell |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三)》:现在我们能在实物上看见的最古的文字,只有商朝的甲骨和钟鼎文。 | 龟甲;鳞甲 | ||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 nail | 《管子・四时》: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 | 指甲;趾甲 | ||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 | A unit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 元施惠《幽图记・形追捕》:遍张文榜,画影形,十家为甲,排门粉壁,各处挨捕。 | 保甲;甲首 | ||
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纪年、月、日。 | the first of Ten Celestial Stems | 苏轼《喜雨亭记》: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 |||
六十甲子的省称。 | 唐韩偓《春阴独酌寄同年虞部李郎中》:闲嗤入甲奔竞态, 醉唱落调渔樵歌。 | 花甲 | |||
古代科举制度中对甲科(即进士科)的简称。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那其间,占鰲头,占鰲头,登上甲。 | 登甲 | |||
代词。用来指称佚名的人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名。 | substitute word for an indefinite person | 唐杜牧《与友人论谏书》: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更食之必死。” | 甲某 | ||
姓。 | 《通志・氏族略四》:甲氏,子姓。《风俗通》:太甲之后,一云,郑大夫石甲之后。 | ||||
动词 | 居第一;冠于。 | first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治宅甲诸第。 | 甲天下 | |
把甲衣穿在身上。 | put on armor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晞一营大噪,尽甲。 | 甲伍 | ||
形容词 | 第一的,上等的。 | first | 甲第 |
甲古籍解释
编辑甲说文解字
【卷十四】【甲部】甲
甲康熙字典
古文:𠇚、𡴌。
《唐韵》、《集韵》、《韵会》:古狎切,《正韵》:古洽切,并音夹。草木初生之莩子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疏:百果草木皆莩甲开坼,莫不解散也。《后汉·章帝纪》:方春生养,万物孚甲。注:叶裏白皮也。
又十干之首。《尔雅·释天》:岁在甲曰阏逢,月在甲曰毕。《易·蛊卦》: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疏:甲者,造作新令之日。《书·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礼·郊特牲》:社日用甲,用日之始也。
又凡物首出羣类曰甲。《战国策》:臣万乗之魏,而甲秦楚。释文:甲,一作申,言居二国之上也。张衡《西京赋》北阙甲第。注:第,馆也。甲,言第一也。苏轼《表忠观碑》:吴越地方千里,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又始也。《书·多方》:因甲于内乱。注:甲,始也。
又科甲。《正字通》:汉有甲乙丙科,平帝时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郞,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顺帝阳嘉元年,增甲乙科员。
又《尔雅·释言》:甲,狎也。注:谓习狎。《诗·衞风》:虽则佩韘,能不我甲。《毛传》:甲,狎也。朱注:甲,长也。言才能不足以长于我也。
又兵甲。《易·说卦》:离为甲胄。疏:为甲胄,取其刚在外也。《左传·襄三年》:组甲三百。注:组甲,漆甲成组文。《礼·王制》:命大司徒敎士以车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
又《扬子·方言》:汗襦,自关而东谓之甲𥜗。《正字通》:衣亦曰甲,元世祖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雨襻,名比甲,以便弓马。
又爪甲。管子《四时篇》:阴生金与甲。注:阴气凝结坚实,故生金为爪甲也。
又甲帐,殿也。
又甲库。《正字通》:唐制,甲库,藏奏钞之地也。程大昌曰:唐中书门下吏部,各有甲历,凡三库以若干人为一甲,在选部则名团甲。贞元四年,吏部奏三库敕甲,又经失坠,乃至制敕旨甲皆被攺毁。据此则甲非甲乙之甲。龎元英文昌杂录谓甲库如令甲令丙,误也。宋时有敕甲旨甲之称,犹今言底言案也。辽史有架阁库管句,元有左右部架阁库,即唐之甲库也。
又《淮南子·览冥训》:质壮轻足者为甲卒。注:甲鋩也。
又令甲,法令首章也。亦曰甲令。《战国策》:臣敬循衣服以待令甲。《史记·惠景闲侯年表》:长沙王者至令甲,称其忠焉。注:瓒曰:汉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汉时决事,集为令甲三百馀篇。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师古曰:若今第一,第二篇。《后汉·皇后纪》:向使因设外戚之禁,编著甲令。
又官名。《周礼·夏官》:司甲。疏:司甲,兵戈盾官之长者。
又保甲。《正字通》:编籍民戸,彼此诘察,防容隐奸宄也。
又宋元丰,以诸路义勇攺为保甲。绍兴闲诏淮汉闲,取主戸之双丁,十戸为甲,五甲为团,团有长。乾道闲,漕臣冯忠嘉言敎阅保甲,皆义勇民兵也。
又国名。《春秋·宣十六年》: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注:甲氏留吁,赤狄别种。《传·昭十六年》:徐子及郯人莒人会齐侯盟于蒲隧,赂以甲父之鼎。注:甲父,古国名。高平昌邑县东南有甲父亭。
又姓。《庄子·庚桑楚》:昭景也,甲氏也。释文:一说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昭景甲,三姓虽异,论本则同也。
又赤甲,山名。《杜甫诗》:卜居赤甲迁居新。注:白盐,赤甲,皆峡口大山。赤甲山高,不生草木,上皆赤色,望之如人袒胛,在夔州。
又虫介曰甲。
又鸟名。《博雅》:定甲鴠也。
又《韵补》:叶讫立切,音急。扬雄《长杨赋》: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数动摇以疲车甲。叶上德。
四库全书本《说文解字》书影 [12] | 同文书局本《康熙字典》书影 [13] |
甲字形书法
编辑甲字形对比
甲书写演示
甲书法欣赏
篆书书法 [15] | 隶书书法 [16] | 楷书书法 [17] | 行书书法 [18] | 草书书法 [19] |
甲音韵汇集
编辑字头 | 小韵 | 韵目 | 韵部 | 韵母 | 反切 | 声调 | 声母 | 声符 | |
---|---|---|---|---|---|---|---|---|---|
上古音系 | 甲
| 甲
| 盍
| 甲
| |||||
广韵 | 甲 | 甲 | 狎
| 狎
| 古狎
| 入声 | 见
| ||
中原音韵 | 甲
| 甲
| 家麻
| 家麻齐
| 入声作上声
| 见 | |||
洪武音韵 | 甲 | 夹
| 九合
| 覃
| 古洽
| 入声 | |||
分韵撮要 | 甲 | 甲 | 第二十四缄减鉴甲 | 甲 | 阴入 | 见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2500字)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2. 窦文宇,窦勇著. 汉字字源 当代新说文解字[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11:171
- 3.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65
- 4. “甲”的基本信息 .汉典[引用日期2013-11-09]
- 5.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 .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引用日期2018-12-22]
- 6. 李学勤 主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70
-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623
- 8.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 汉语大字典[M]. 武汉:崇文书局, 2010:2703
- 9. “甲”的详细释义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10. “甲”的说文解字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11. “甲”的康熙字典 .汉典[引用日期2018-09-08]
- 12. 刘野 编.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第80册 经部 小学类.长春;深圳: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天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373-374
- 13. 清·张玉书,等 编纂.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758
- 14. “甲”的字源字形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15. “甲”的篆书书法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16. “甲”的隶书书法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17. “甲”的楷书书法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18. “甲”的行书书法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19. “甲”的草书书法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20. “甲”的音韵方言 .汉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