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廷昭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荣廷昭,1936年1月5日出生于重庆璧山,玉米遗传育种学专家。曾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教授。
1957年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农学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选育了集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于一体的玉米自交系30余个和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杂交种40余个,累计推广近亿亩,新增玉米40多亿公斤。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获奖人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Crop Science》《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曾荣获四川首届创新人才奖和四川第二届科技杰出贡献奖。 [1] 
中文名
荣廷昭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重庆市壁山区
出生日期
1936年1月5日
职    业
玉米遗传育种专家
毕业院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职    务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

荣廷昭人物经历

编辑
荣廷昭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他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选育了集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于一体的玉米自交系30余个和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杂交种40余个,累计推广近亿亩,新增玉米40多亿公斤。此外,为解决在南方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所面临的饲料短缺矛盾,他还培育创制出能提高与近缘属种远缘杂交结实率的新材料068,进而组配出生长繁茂,抗逆能力强,有的还具有多年生性能并具保持水土功能的新型饲草玉米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荣廷昭人物成就

编辑
他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他作为第二获奖人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曾荣获四川首届创新人才奖和四川第二届科技杰出贡献。 [2] 
  1. 1994年,《山区育种用优良玉米自交系S37》,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第一完成人。
      2. 1996年,《玉米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新自交系48-2和S37》,国家科委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第一完成人。
      3. 1996年,《丰抗兼优玉米杂交种川农单交9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第一完成人。
      4. 1999年,《优良玉米杂交种雅玉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第二完成人。
      5. 2001年,《四川地方种质和美国玉米带种质三高自交系21-ES及18-599、156选育》,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第一完成人。
      6. 2002年,《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创造、研究与应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第一完成人。
      7. 2005年,《突破性玉米杂交种川单21的选育与应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第一完成人。
      8. 2007年,《高配合力、大穗、多抗、广适玉米自交系08-641选育与应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第一完成人。
      9. 2008年,《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和08-641》,国务院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第一完成人。
      10. 1997年获王丹萍科学奖。
      11. 1997年获科技部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
      12. 1998获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13. 2001年获首届“四川创新人才奖”。
      14. 2002年获四川省第二届“科技杰出贡献奖”。
      15. 2005年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3] 

荣廷昭主要作品

编辑
他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Crop Science》、《TAG》、《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 [2] 

荣廷昭研究领域

编辑
玉米遗传育种、生物技术与育种。

荣廷昭发表论文

编辑
  1. Ling Huang, Jie Xiang, Jiazhou Liu, Tingzhao Rong, Jing Wang, Yanli Lu, Qilin Tang, WenWen, Moju Cao. Expression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for CMS-C in maize. Protoplasma. 2011.
      2. Yanli Lu, Zhuanfang Hao, Chuanxiao Xie, Jose Crossa, Jose-Luis Araus, Shibin Gao, Bindiganavile S. Vivek, Cosmos Magorokosho, Stephen Mugo, Dan Makumbi, Suketoshi Taba, Guangtang Pan, Xinhai Li, Tingzhao Rong, Shihuang Zhang, Yunbi Xu. Large-scale screening for maize drought resistance using multiple selection criteria evaluated under water-stressed and well-watered environment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PNAS,2011,124(1): 37-45.
      3. 张采波,袁国钊,汪静,潘光堂,荣廷昭,曹墨菊. 空间环境诱发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遗传,2011, 33(2): 175 -181.
      4. 李芦江,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改良与利用. 玉米科学, 2011.19(1):1-7.
      5. 熊尧宇,李芦江,文水清,陈文生,杨克诚,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 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玉米后代的出苗率和大斑病抗性. 玉米科学,2011,19(6):1-5.
      6. 超英,李芦江,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不同玉米合成群体的改良效应. 作物学报,2010, 36(1): 76− 84.
      7. 杨克诚,向 葵,潘光堂,荣廷昭. 西南玉米新品种应具备的特征特性及区域主推品种的选择. 玉米科学, 2010,18(1):146-148.
      8. 曹墨菊,程 江,汪 静,张采波,潘光堂,荣廷昭. 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核农学报,2010,2(3):447-452.
      9. 刘福霞,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刘乃森.太空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可育和不育材料的遗传多态性分析,河南农业科学,2010.5:4-7.
      10. Yanli Lu1,Yaxi Liu,Jing Wang,Moju Cao and Tingzhao Rong. Variation and Patterns of DNA Methylation in Maize C-type CMS Lines and their Maintainers.J. Plant Biochemistry & Biotechnology. 2010,Vol. 19(1):43-50.
      11. 张琳碧,荣廷昭,潘光堂,曹墨菊. 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材料的cDNA2AFLP分析. 核农学报, 2009,23(1):37-41.
      12. 江 舟,杨克诚,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 9个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育种潜势的比较.华北农学报,2009,24(增刊):62-68.
      13. 唐祈林,王培,卢艳丽,郑名敏,刘坚,荣廷昭. 玉蜀黍属物种间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草业学报,2009,18(4):154-160.
      14. 张桂玲,张素芝,荣廷昭. 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再生率的因素分析. 核农学报, 2009,23(3):385-390.
      15. 汪 静,荣廷昭,曹墨菊.两个新选玉米雄性不育材料的初步鉴定与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4):415-418.
      16. 陈柔屹,程 江,郑常祥,唐祈林,荣廷昭,任 勇. 玉草1号产量构成因素和最适密度研究. 种子,2009,28(7):80-82.
      17. Jing Wang,Moju Cao,Guangtang Pan,Yanli Lu,Tingzhao Rong. RNA editing of mitoch- ondrial genes atp6 and cox2 in maize(Zea mays L), Mitochondrion, 2009,9(3):364-369.
      18. Tian Mengliang, Tan Gongxie, Liu Yongjian,Rong Tingzhao, Huang Yubi.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waxy maize:evidence from the Globulin-1 gene.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9,56(2) : 247-255.
      19. Li Jingwei,Liu Jian,Lan Hai,Zheng Mingmin,Rong Tingzhao. GC-MS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leaves of yacon (Smallanthus sonchifolia).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2009,3(1): 40-42.
      20. Chen Fabo,Yang Kecheng, Rong Tingzhao, Pan Guangtang.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maize hybrids in the regional tests in Sichuan and Southwest China.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2008,2(2) : 162-171.
      21. Sun Qingquan, Zhang Ying, Rong Tingzhao, Dong Shuting, Ma Dengchao. Establishment of transgenic acceptor and transformation of barnase gene by particle gun in maize inbred line 18-599 (white).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2008,2(1): 37-43.
      22. Yanli Lu, Tingzhao Rong, Moju Cao.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 in different maize tissues.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8,35(1):41-48.
      23. 田孟良,黄玉碧,谭功燮,刘永建,荣廷昭. 西南糯玉米地方品种waxy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作物学报,2008,34(5):729-736.
      24. 唐祈林,吕桂华,杨秀燕,荣廷昭. 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2非整倍体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480-2484
    25. 段桃利,牟锦毅,唐祈林,荣廷昭,王 培. 玉米与摩擦禾、薏苡的杂交不亲和性. 作物学报,2008, 34(9):1656−1661.
      26. 张琳碧,荣廷昭,潘光堂,朱英国,曹墨菊.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材料可育株花药与不育株花药的生化特性分析.核农学报,2007,21(3):221-223.
      27. 李式昭,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朱英国.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材料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40(5):361-364.
      28. 李式昭,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朱英国.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的SSR作图.高技术通讯,2007,17(8):869-873.
      29. Liu Jian,Rong Tingzhao,Li Wanchen. Mutation loci and intragenic selection marker of the 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gene in waxy maize. Molecular breeding,2007,20(2) :93-102
      30. Qilun Yao, Kecheng Yang, Guangtang Pan, Tingzhao Rong .Genetic Diversity of Maize (Zea mays L.) Landraces from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SSR Dat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7,34(9):851-860.
      31. Yu Wang, Shaohong Fu, Ying Wen, Zhiming Zhang, Yanli Xia, Yuzhen Liu, Tingzhao Rong, Guangtang Pan. Selection of Maize Inbred Lines with High Regenera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o Agrobacterium tumifacien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7,34(8):749-755.
      32. 荣凤军,曹墨菊,唐祈林,荣廷昭. 转Bt基因后代玉米新不育胞质A的遗传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5(1):29-33.
      33. 汪 静,曹墨菊,朱英国,潘光堂,荣廷昭. 玉米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研究. 遗传,2007,29(6):731-737.
      34. 许 珂,曹墨菊,朱英国,潘光堂,荣廷昭. 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特异片段的分离及鉴定.高技术通讯,2007,17(11):1180-1184.
      35. 孙庆泉,张 颖,荣廷昭,董树亭,张春庆. 玉米自交系182599(白)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和转barnase基因植株的获得. 作物学报,2007,33(5) :738- 743.
    36. 荣廷昭,唐祈林. 优质高产新型饲草玉米SAUMZ1号的选育与利用.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1): 7~ 8.
      37. 任 勇,陈柔屹,唐祈林,荣廷昭. 新型饲草玉米生长动态及收割期的研究. 作物学报,2007, 33(8):1360-1365.
      38. 兰 海,李新海,王凤格,高世斌,曹墨菊,唐祈林,潘光堂,赵久然,荣廷昭.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作物学报,2007,33(9) :1474- 1478.
      39. 唐祈林,荣廷昭. 玉米的起源与演化. 玉米科学,2007, 15(4): 1-5.
      40. 兰 海,高世斌,樊庆琦,曹墨菊,唐祈林,潘光堂,荣廷昭.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2006,32(10):1586-1588.
      41. 兰 海,谭登峰,高世斌,唐祈林,曹墨菊,潘光堂,荣廷昭.普通玉米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作物学报,2006,32(5):716-722.
      42. 徐小逊,荣廷昭,曹墨菊. 一个新的玉米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其初步遗传分析. 玉米科学,2006,14(1):55-58.
      43. 韩学莉,唐祈林,曹墨菊,荣廷昭. 用Stock6杂交诱导的单倍体鉴定方法初探.玉米科学,2006,14(1):64-66.
      44. 潘光堂,张志明,魏 昕,宋 芸,赵茂俊,夏燕莉,荣廷昭.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性状QTL分析. 作物学报,2006,32(1):7-13.
      45. 汪 静,荣廷昭,潘光堂,朱英国,曹墨菊. 植物线粒体遗传物质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进展.玉米科学,2006,14(6):78-82.
      46. 任 勇,唐祈林,曹墨菊,荣廷昭. 新选育饲草玉米品系饲用营养价值初步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4):444-447.
      47. 曹墨菊,张 颖,刘玉贞,孙庆泉,荣廷昭. 玉米幼胚培养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05,18(5):647-652.
      48. Tang Qilin,Tingzhao Rong,Song Yunchun,Yang Junpin,et al. Introgression of Perennial Teosinte Genome into Maize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Microsatellite Markers.Crop Science ,2005,45(2):717-721.
      49. 付凤玲,李晚忱,荣廷昭. N6培养基添加钙和烯效唑对玉米幼胚培养的作用. 作物学 报. 2005,31(5):634-639.
      50. 高世斌,冯质雷,李晚忱,荣廷昭. 干旱胁迫下玉米根系性状和产量的QTLs分析. 作物学报,2005,31 (6):718-722.51. 刘福霞,曹墨菊,荣廷昭.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的RAPD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 (1):19-23.
      52. 刘福霞,曹墨菊,荣廷昭. 用微卫星标记定位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 遗传学报,2005,32(7):753-757.
      53. 曹墨菊,荣廷昭,朱英国. 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特异DNA片段的发现及差异展示.遗传,2005,27(5):747-752.
      54. 曹墨菊,荣廷昭,朱英国. 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mRNA多态性分析 .玉米科学,2005,13(3):3-5.
      55. 曹墨菊,荣廷昭,黄文超,朱英国. 首例航天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株高生长分析. 核农学报,2004,18(4):261-264.
      56. 韩兆雪,曹墨菊,朱桢,荣廷昭. DREb基因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分子植物育种,2004,2(1):7-12.
      57. 伍晓丽,朱祯,李晚忱,潘光堂,曹墨菊,荣廷昭. 农杆菌介导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作物学报,2004,30(3):297-298.
      58. 唐祈林,李晚忱,宋运淳,荣廷昭,潘光堂,黄玉碧,曹墨菊.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代换种质的选育及其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 遗传学报,2004,31(4):340-344.
      59. 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 首例航天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2003,30(9):817-822.
      60. 荣廷昭,李晚忱,潘光堂. 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的思考. 玉米科学,2003(专刊):42-53.
      61. 李金国,潘光堂,曹墨菊,荣廷昭,蒋兴村. 卫星搭载玉米雄性不育突变系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15(1):51-54.
      62. 荣廷昭,李晚忱,曹墨菊,胡长远.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分组鉴定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9):1055- 1059.
      63. 曹墨菊,荣廷昭,胡长远.三个新选玉米雄性不育胞质花药败育的超微结构观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20(2):84-87.
      64. 曹墨菊,荣廷昭,唐祈林.栽培玉米与近缘野生材料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 西南农业学报,2002,15(2):9-12.
      65. 曹墨菊,荣廷昭.三个自选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小斑病C小种的接种鉴定.玉米科学,2002,10(3):11-12.
      66. 曹墨菊,荣廷昭. 空间条件对玉米自交系S37诱变效应.中国农学通报,2001,2:1-3.. [4] 
  2. 67. 李晚忱,荣廷昭,雷本鸣,曹墨菊,胡长远.3个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分组鉴定.作物学报,2001,27(3):308-312.
      68. Rong Tingzhao,Cao Moju,etal. Idenficatition of Maize Male Sterile Mutant Induced in Retrievable Satellit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0, October 11.
      69. 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 空间条件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2000,16(2):14-16.
      70. 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 卫星搭载获得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初步鉴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 (2):100-103.
      71. 曹墨菊,荣廷昭. 玉米太空处理后代基因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比较. 四川大学学报,2000(增刊):49-55.
      72. 曹墨菊,荣廷昭. 多胞质、多核背景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同功酶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16 (4):407-412.
      73. 曹墨菊,荣廷昭. 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与测验系杂交不同回交后代的育性观察.玉米科学,1998,6(4):1-5.
      74. 曹墨菊,荣廷昭. 玉米雄性不育系的质、核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7,15(4):440-444.
      75. 荣廷昭,潘光堂. 玉米太空处理纯系材料表型性状的田间观察和同工酶分析. 空间科 学学报,1996, 16(增刊):156.
      76. 曹墨菊,荣廷昭,高之仁. 同核异质、同质异核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回交后代育性恢复的比较.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3,11(4):520-560.
      77.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主编。
      78. 《西南生态区玉米育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年,主编。
      79. 《数量遗传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 ,主编。 [5]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 1.    1  .1[引用日期2017-10-31]
  • 2.    资料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引用日期2013-06-13]
  • 3.    资料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引用日期2013-06-13]
  • 4.    1  .11[引用日期2017-10-31]
  • 5.    1  .1[引用日期2017-11-01]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科研人员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