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雪榆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阮雪榆(1933年1月6日—2019年2月3日),压力加工专家。广东省中山市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交通大学(今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和中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所长、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级顾问、韩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杂志编委、德国《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杂志编委、国际环境保护与制造委员会(ICEM)常务委员。
2019年2月3日14时52分,阮雪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1] 
中文名
阮雪榆
出生地
广东中山人
出生日期
193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2019年2月3日
职    业
教授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CAD/CAM等
代表性论文
集成反向工程系统研究
所在院系
塑性成形工程系
任教专业
工学-材料类

阮雪榆人物简介

编辑
阮雪榆(1933年1月6日至2019年2月3日 ),广东省中山市人,阮雪榆祖籍广东中山,祖父是澳大利亚华侨,外祖父是泰国华侨,父母移居中国。父亲是上海的工商业者,母亲是著名的医师。
1933年1月,阮雪榆出生在上海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静安别墅”内,时值日军侵占中国山海关之时,山海关又名榆关,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关耻辱之意。阮雪榆小学是在上海当时由广东旅沪同乡会办的郇光小学就读的,毕业后转入上海新闸路大同大学附中二院念初中,高一时转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这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著名的教育家、时任南洋模范中学教师的赵宪初教授他三角课程,赵的严格教风和教学方法使阮雪榆终身受益。
1950年,阮雪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大学期间,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庄礼庭教授。庄教授不仅在业务上对他严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对他关怀备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他说:“我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于庄礼庭教授的指导。”
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4年至1956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进修。
1953年,阮雪榆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从事材料塑性成形技术研究, [2] 
1959年,阮雪榆开始冷挤压技术方面的研究。“趁热打铁”是锻造的基本概念,但这种工艺费时费力,而且产品质量难以提高。阮雪榆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他能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铁”的冷锻技术(冷挤压技术),即一种少、无切削加工技术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工艺,使产品加工不仅省时、省力、省料,而且质量大大提高。阮雪榆凭借扎实的机械学、力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成功地在有色金属冷锻的基础上,在中国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为中国建立完整的冷挤压工艺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1963年,阮雪榆30岁时写出了《冷挤压技术》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的问世,对中国冷挤压技术的理论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被北京工业学院作为教科书。 [2] 
1978年“冷挤压技术”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被中国同行专家推崇为中国的“冷挤压技术之父”。
1983年,在上海交大、二轻局和上海市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 [2]  同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雪榆院士是国际知名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与塑性成形技术(冷挤压技术)专家,曾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先后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30多个联合研究室,涉及汽车、造船、航空、装备制造多个领域。阮雪榆院士曾获得多项国家、部、市奖和国际奖励。著有专著4本,发表论文100多篇。 [3] 
1994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塑性成形工程系,阮雪榆任系主任。 [2] 
1996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在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基础上组建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阮雪榆任主任。

阮雪榆人物故事

编辑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4年至1956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进修。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数字化制造技术中心主任、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技术指导委员会首届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冷锻技术教席负责人、国际冷锻学会ICFG会员、《Production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期刊(德国SPRINGER出版)、英国《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期刊(荷兰出版)编委。曾任韩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期刊、《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期刊(德国SPRINGER出版)编委、国际环境保护与制造委员会(ICEM)常务委员、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顾问、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国国立熊本大学荣誉FELLOW。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院士是国际知名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与塑性成形技术(冷挤压技术)专家,曾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先后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30多个联合研究室,涉及汽车、造船、航空、装备制造多个领域。阮雪榆院士曾获得多项国家、部、市奖和国际奖励。著有专著4本,发表论文100多篇。 [4] 
阮雪榆院士在国内率先将CAD/CAM、数值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制造领域。并于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轻工业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学和生产为一体的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先后完成科研成果400余项,成果转移和技术服务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多个国家,涉及轻工、电子、机械、航天、汽车和仪表等十多个行业。
阮雪榆院士领导的科研队伍针对高新技术的特点,有效地实施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工程支持”的战略,以模具为载体和切入点,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实施和应用方面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首次提出了与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联合研究室,帮助企业解决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既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也学习到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新技术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战略和技术信息。他先后建立了30多家联合研究室和应用中心。

阮雪榆初露锋芒

“冷挤压技术”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于阮雪榆在这一领域的重大贡献,他被中国同行专家推崇为中国的“冷挤压技术之父”。“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一旦认准了方向,下定决心,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这是阮雪榆最大的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纷纷效法从事冷挤压技术时,阮雪榆就预见到模具技术在中国潜在的生命力,及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模具技术的开发上来。1983年他在上海交大、二轻局和上海市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了“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阮
阮雪榆 阮雪榆
雪榆任所长兼总工程师。阮雪榆把建所的目标定位成“创建一个有自激励、自完善,既保证人才的相对稳定,又能相对流动,能支持年轻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既能创造良好条件,与国际接轨,又能对中国生产更好地促进,将中国外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所贡献的研究机构”。他希望能建立起一个高起点、能消化、吸引、发展国外先进技术能力的模具技术开发研究中试基地,走出一条科研、生产、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研究机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坦途。 80年代初,用计算机进行模具设计不要说中国还没有,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阮雪榆则看准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将是今后行业发展的方向,下决心要把模具所的研究转移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上。此时,国外有人告诫他,模具CAD没有前途!但他认准了,不为所动,他知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历史提供给模具所的一个机遇,抓住了它,就是抓住了科技新生长点,就会真正使模具所立于不败之地。 [5] 
1984年阮雪榆冒着风险向银行申请并获得了99万美元的贷款,并用此款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和最新的设计软件。其后的几年,阮雪榆和他的同事在模具CAD/CAM/CAE领域,从事了图形技术、数值模拟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研究,成功地完成了模锻过程反向模拟,注塑内高分子的流变数值模拟、温度场模拟、三维造型模腔加工等国际前沿课题,在国际上首次研究成功集多域、动态、随机、集成和智能为一体的智能注塑模设计系统,受到中国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德、日召开的国际塑性加工会议上,阮雪榆被聘为荣誉委员与执行主席。
阮雪榆认为,在研究所工作内容上,应当以三分之一的精力从事研究开发,另外三分之一的精力则从事对工业企业的技术转移,还有三分之一的精力用于对企业的工程支持。为了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必须进行有效的技术转移与工程支持,而技术转移与工程支持的战略上的一个更大特点是要将本所的科研成果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转移与工程支持。他还应用“系统集成”的新战略来实施技术转移与工程支持。要进行系统集成,必须及时掌握中国、国际的科技信息,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阮雪榆领导模具所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EDS公司、日本三菱株式会社、日本沙迪克株式会社、日本松下电工株式会社、瑞士FEINTOOL公司等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建立了高层次的密切的技术经济合作。与日本沙迪克共同创办的“沙迪克软件公司”,连续被上海市评为“明星软件企业”。主要的软件人员由模具所派出,并由阮雪榆进行人事和经营管理,投资者称其为“管理上满意、技术上满意、效益上满意”的“三满意”公司。

阮雪榆科研之路

阮雪榆祖籍广东中山,祖父是澳大利亚华侨,外祖父是泰国华侨,到父母一辈移居中国。其父亲是上海滩有名的工商业者,母亲是著名的医师。阮雪榆出生在上海静安寺路(现名南京西路)一幢幽静的别墅内,时值日军侵占中国山海关之时,山海关又名榆关,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关耻
阮雪榆 阮雪榆
辱之意。阮雪榆小学是在上海当时由广东旅沪同乡会办的有名的郇光小学就读的,小学毕业后阮雪榆转入上海新闸路大同大学附中二院念初中,高一时转入了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这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著名的教育家、时任南洋模范中学教师的赵宪初教授他三角课程,赵老师的严格教风和教学方法使阮雪榆终身受益。阮雪榆1950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大学期间,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庄礼庭教授,庄教授不仅在业务上对其严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对其关怀备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他说:“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于庄廷礼教授的指导。” 阮雪榆从1958年后转入冷挤压技术方面的研究。“趁热打铁”是锻造的基本概念,但这种工艺费时、费力,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质量难以提高。阮雪榆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他能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铁”的冷锻技术(即冷
阮雪榆 阮雪榆
挤压技术),用一种少、无切削加工技术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工艺,使产品加工不仅省时、省力、省料、而且质量也大大提高。阮雪榆凭借着坚实的机械学、力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成功地在有色金属冷锻的基础上,在中国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为中国建立完整的冷挤压工艺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其后,阮雪榆又编著出版了“冷挤压技术”等4部共100余万字的专著,对中国冷挤压技术的理论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革”中,阮雪榆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为了《冷挤压技术》上的一个图案还被列为“现行反革命”。1969年,阮雪榆被列为“控制使用”对象,才有机会继续研究冷挤压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在受到“控制”的条件下,阮雪榆不顾当时的恶劣环境,将这项新技术应用在轻工、机械、航空、兵器等生产上。他与他的学生们先后在中国研究成功各种黑色金属氏体不锈钢、合金钢、高温合金等材料的冷挤压和温热挤压工艺40余项,不仅大幅度节约了原材料,而且成十倍甚至数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阮雪榆人格品质

编辑
作为一名享誉中国外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术专家,阮雪榆在学术上成绩斐然,在国际中国广泛的技术、学术交流和各项经济活动交往中,也做到廉洁自律。面对许多不便谢绝或在礼节上不宜推脱的大小礼品、纪念品、礼金等(其中大部分是赠给阮雪榆个人的),阮雪榆都一一交给负责礼品保管的同志作好登记。据统计,仅1992年至1995年的3年间,就有总价值4万余元的金牌、金饰品、小型摄像机、照相机、中文电脑记事簿、镶金表、名酒、外烟、礼品等,以及许多无法计
阮雪榆 阮雪榆
价的珍贵工艺品。对这些礼品的处理,阮雪榆除通过适当途径退还送礼者外,对本所有权处理的礼品,还拟了一个较好的处理方法:奖励给对模具所做出贡献的、有成效的职工;摆放在会议室陈列橱窗内;留作所内办公使用;作为所内联欢会活动奖品。他还拿出个人积蓄,帮助来自贫困地区(尤其是一些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的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的学习生涯。
1995年国家批准在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大规模投入,建立中国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1996年,在交大建校100周年之际,江泽民主席亲临上海交大并参观了模具所,在听了阮雪榆的汇报后,江主席称赞说:“你把一个很大的道理浓缩得这样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做常人不能做的事”,这是阮雪榆的座右铭,正是凭着这种信心和毅力,阮雪榆不断探索和追求,实践着一次又一次更高的飞跃。

阮雪榆人物成就

编辑
是中国冷挤压的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首创冷挤压许用程度理论,在中国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先后九次获得国家、部、市级奖励。他创建了模具技术研究所,勇于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人才辈出,对工业生产和技术进步有重大贡献。他主编了《模具CAD/CAM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汇编》,利用模具CAD技术及其相关技术为国民经济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在模具CAD/CAM/CAE的图形技术、数值模拟和人工智能研究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他领导的博士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A”级。国家教委决定在这个研究所基础上成立国家级“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外首创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并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的冷挤压技术
阮雪榆 阮雪榆
;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在中国率先将CAD/CAM、数值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制造领域,并于 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轻工业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学和生产为一体的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先后完成科研成果400余项,成果转移和技术服务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多个国家,涉及轻工电子机械航天汽车仪表等十多个行业;
1995年国家批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地探索高新科技与中国、外工业生产相结合的道路;首次提出了与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联合研究室,帮助企业解决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既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也学习到了中国外著名企业的高新技术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战略和技术信息,先后建立了30多家联合研究室和应用中心,如福特-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研究室、瑞士FEINTOOL 联合研究室和美国ETA联合软件开发中心等。阮雪榆院士是国际知名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术专家,我国冷挤压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在国内外首创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并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的冷挤压技术,著有《冷挤压技术》等4部专著,对指导和推动我国冷挤压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阮雪榆院士获得了多项国家、部、市奖和国际奖励。 [6] 
阮雪榆院士共指导博士生40多名,博士后8名,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雪榆社会任职

编辑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塑性成形工程系主任、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数字化制造技术中心主任、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指导委员会首届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冷锻技术教席负责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级顾问、国际冷锻学会ICFG会员、德国《Production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杂志、英国《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荷兰出版)编委。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国熊本大学荣誉教授。曾任韩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杂志、德国《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杂志编委、国际环境保护与制造委员会(ICEM)常务委员。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科研人员 教师 大学教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