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 外文名
- China PLA railway corps
- 别 名
-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 国 籍
- 中国
- 职 业
- 工程保障,物资运输和铁路建设
- 主要成就
-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三线建设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历史沿革
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负责范围
铁道兵——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一个工程技术兵
种,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它担负着工程保障任务。战时,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平时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4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功勋显赫
鹰厦铁路起自江西鹰潭,穿越武夷山、戴云山两大山脉,沿富屯溪、沙溪、九龙江3条大河流,直达海防前哨厦门,全长697公里。
[4]
这条铁路,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早在1906年清光绪末年,福建就曾成立官商合办的“铁路公司”,发行“铁路股票”,向海外侨胞大量募捐修路,但终因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上铁路工程浩大闽赣铁路公司花了4年时间修了一条28公里的铁路,名义上叫“漳厦铁路”,但“东不到海,西不到江(九龙江)”,由于这条铁路质量差,常有事故发生,再加上速度慢,导致坐车人的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被拆除,所以直到解放时福建还不通铁路。这种情况对于面对台湾、地处前线的福建是不利的。周恩来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解决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及台湾问题,要看‘二王’:一个是王炳南在华沙和美国谈判;一个是王震率领10万大军修建鹰厦铁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2张)
为做好填海工程,由铁道兵第七师和厦门市共同组成海堤工程指挥部,动员3000名民工,近百条船只,并调集高炮部队在两岸掩护,从近海的小岛上开山采石,装成石笼,运到海上填海筑堤。
铁道兵和船工、民工任凭风大浪急,敌机骚扰,驾着载石帆船,喊着号子,乘风破浪,迎着潮水浪尖抛石填海。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填起了一条火车、汽车并行的长5公里、宽19米的海上长堤。
1956年12月9日,铺轨队通过海堤到达厦门,仅用了22个月时间就提前修通了这条近700公里的鹰厦铁路。
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时期,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392人。
[2]
[6]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光荣转业
1982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1983年2月1日,铁道兵党委、机关并入铁道部党委、机关。至此,铁道兵党委、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1日,铁道兵正式归国家铁道部建制领导,编制为铁道部第十一到二十工程局。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详细状况
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一师
铁道兵第一师1948年7月组建。1950年11月6日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一师,辖第1、第11桥梁团和第21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一师,辖第1、第2、第3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团—第5团。1979年7月,修建襄渝铁路。1981年5月迁往山东兖州,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1工程局。1999年更名为中铁第11工程局。(中铁十一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二师
铁道兵第二师前身为回民支队。1951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7日回国。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二师,辖第2、第12桥梁团和第22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二师,辖第4、第5、第6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团—第1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2工程局,1998年7月改制组建为企业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
[7-8]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三师
铁道兵第三师前身为1948年8月成立的东北铁道纵队,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三师,辖第3、第13桥梁团和第23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三师,辖第7、第8、第9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第15团。1984年1月改名铁道部第13工程局,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更名中铁13局;2001年改制成立中铁13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三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四师
铁道兵第四师1951年6月20日成立,由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1953年11月回国。1951年6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铁道兵团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第四师,下辖第4、第14桥梁团和第24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四师,辖第10、第11、第12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6团—第2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4工程局。1999年12月变更为中铁14局。(中铁十四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五师
铁道兵第五师由步兵第19师改编。1954年3月24日从朝鲜回国。1957年,修筑贵昆铁路。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五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第2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与第五师合并为铁道兵第五师。1984年1月,铁道兵第五师与第6师合并改编为铁道部第15工程局。(中铁十五局集团)
[7]
[9]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六师
铁道兵第六师1952年5月20日在贵州成立,由第49师第146团、第50师第150团、第51师第152团合编,从遵义、独山、镇远三个军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师部。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9月,由铁道工程第6师改称为铁道兵第6师,1954年4月8月回国,参加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设。1958年7月,修建贵昆铁路贵阳至树舍段。1964年11月再次参加贵昆线建设。1968年夏,修建襄渝铁路。1978年6月1日撤离,改建为成都铁路工程局。(中铁八局集团)
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六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辖第16、第17、第18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六师,辖第16、第17、第18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26团—第30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番号撤消,与铁道兵第5师合并改编为铁道部第15工程局。(中铁十五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七师
铁道兵第七师1952年在苏州寒山寺组建,由第96师与第86师合编。1953年1月赴朝,11月回国。1964年9月28日进入贵州水城,修建贵昆线水城至树舍段。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七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辖第19、第20、第21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七师,辖第19、第20、第21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31团—第35团。1976年6月进驻青海格尔木,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7工程局并迁往山西太原,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2001年9月16日成立中铁17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八师
铁道兵第八师1958年组建。1965年,修建成昆铁路。 1958年10月,铁道兵第一军军部撤消后,以军部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八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36团—第4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8工程局。2001年8月改制为中铁18局集团有限公司。集团辖有10个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27类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领域),集团公司下辖8个分公司和若干个工程指挥部。集团现有职工近2万人,其中有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00人,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千余人,有资质项目经理550人。集团注册资本总额93000万元,其中集团公司53000万元,拥有生产机械设备3000多台(套),总功率约45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年施工能力200亿元以上。2009年任务承揽突破400亿(不算沙特麦加地铁项目),完成施工产值250多亿,财务状况已实现基本好转。 (中铁十八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九师
铁道兵第九师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九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九师,辖第25、第26、第27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九师,辖第25、第26、第27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41团—第45团。1955年2月21日从朝鲜回国。1973年,修建沙(河)通(辽)铁路。1984年1月1日改编为铁道部第19工程局。2001年9月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现为中铁19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九局集团)
[7]
[10]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十师
铁道兵第十师1953年1月成立,由农业建设第3师(前身为警备第五旅、步兵第101师兼烟台警备司令部)改编。1953年11月21日从朝鲜回国。1953年1月,以农建第三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辖第28、第29、第30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师,辖第28、第29、第30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46团—第50团。1984年1月,铁道兵第十师改为铁道部第20工程局。(中铁二十局集团)
[7]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十一师
铁道兵第十一师1952年2月组建,由农业建设第5师改编。1954年6月24日从朝鲜回国。后与铁道兵第13师合编。1953年1月,以农建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1团—第5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与第十一师合并为第十一师。1984年1月改称铁道部第16工程局,1999年12月改称中铁第16工程局。(中铁十六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十二师
铁道兵第十二师1964年9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二师,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6团—第60团。1975年12月,北京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铁道兵第十二师改为基建工程兵。(北京城建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十三师
铁道兵第十三师1973年5月进驻北京密云,1979年7月撤出。后与铁道兵第11师合编。铁道兵第14师:1981年3月5日,与在赤峰沈阳部队一些工程兵、炮兵、装甲部队合编为81580部队。1964年9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三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1团—第6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番号撤消。(中铁十六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十四师
铁道兵第十四师1965年7月,组建铁道兵第十四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6团—第70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四师师部移交沈阳军区,部队合编到铁道兵第八师。(中铁十八局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第十五师
铁道兵第十五师1969年3月,组建铁道兵第十五师,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71团—第75团。197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铁道兵担负北京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铁道兵第十五师改为基建工程兵。(北京城建集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道兵独立舟桥团
铁道兵独立舟桥团1964年8月组建,1977年5月改称铁道兵舟桥团。1984年1月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舟桥工程处。1987年9月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战备舟桥处。1990年10月更名为铁道战备舟桥处,隶属中国铁路总公司。(现由济南铁路局集团公司管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系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点院校;197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2010年3月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
[12]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兵文化
编辑铁兵精神
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铁道兵精神。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同样地也是当代中国主题下的精神支柱。它内涵的强烈的时代价值和高贵品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职业教育、职业文化建设的形象教材。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并无二致。艰苦奋斗,一方面说铁道兵的工作艰苦——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另一方面说铁道兵的生活艰苦——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当年的铁道兵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的铁路;志在四方,指的是铁道兵战士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要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这个愿景是崇高的,是伟大的。从历史的大视野看,“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为主题的铁道兵精神,是铁道兵战士用智慧和汗水写就的历史华章,包含了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要传承和光大的传统作风。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薪火传承,军魂永铸。所以,铁道兵精神既是一种概念,一种内涵,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资源,是具有铁道兵的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的力量源泉。
[14]
“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打通昆仑千重山,又战东海万顷浪。林海雪原铺新路,金沙江畔摆战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16]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兵军用代金券
编辑援越抗美——军用代金券
[17]
第一、独特。援越抗美军用代金券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国际斗争的需要而在军内发行的有特殊用途的军票。它有以下特点。其一是特殊的时代。援越抗美军用代金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战场上同美帝国主义进行第二次较量的历史见证物之一。美帝国主义当年发动的侵越战争,实质上是想以越南为跳板,从南边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越南人民取得了统一祖国的伟大胜利,美帝国主义又一次遭到了彻底失败的命运。因此,援越抗美军用代金券是中国人民援助越南人民的无私记录,是中越人民共同打败美国侵略者的胜利记录。其二,特殊的流通范围。军用代金券只在参加援越抗美的中国志愿工程队(铁道兵、工程兵)和高炮部队内部使用。高峰时,参战部队达到32.3万多人。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抽出了30万亩农田种植蔬菜,以解决参战部队的吃菜问题。部队使用军用代金券,只限于在团部军人服务社和连队的代销点买东西,所买主要是牙膏、肥皂等日用品。其三,特殊的流通环境。军用代金券是战时军票,只限于越南战场使用,使用对象是中国军人。离开了这个特定的环境,就立刻失去了其价值。其四,特定的流通时间。军用代金券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内部发行的,只存在于援越抗美期间。其五、在流通中,与第三版人民币等值交换或使用。
[17]
第二、稀少。一是发行量少。军用代金券是军内少数部队局部使用的军票。按照当时的津贴费标准及参战部队推算,总发行量应在1~1.5亿元人民币之间。二是流通时间短。从1965年入越至1970年回国,军用代金券的使用周期只有5年多时间,同第三版人民币相比,时间要短得多。三是强制回收。1970年部队回国时,作为一条严格的军纪,要求每人一分不留地将军用代金券兑换成人民币。而且那时候津贴费标准很低,生活也不富裕,私人留下来的可能性就极小。但是,在援越抗美的后期,即从1968年开始,部队开放部份老兵探亲,这些人到了广西凭祥,要把所带的军用代金券换成人民币。在这些人身上,携带少量军用代金券到内地是可能的,但数量绝不可能太多。
[17]
第三、珍贵。军用代金券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是中国人民援越抗美的重要物证之一。美国在越战中损失了3000多架飞机,其中一半是中国军人揍下来的。铁道兵团的主要任务是修铁路,但也打下了美国飞机,还活捉过两名美国飞行员。另一方面,由于军用代金券存世极为稀少,好品相的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价位已是居高不下。特别是壹圆券和伍元券。对于钱币收藏家们尤其是纸币收藏家们,军用代金券更是不可或缺的珍稀收藏品种。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历任官员
编辑司令员王震(1954.2-1957.9)、李寿轩(1957.9-1968.6)、张翼翔(1968.6-1969.5)刘贤权(1969.5-1975.4)、吴克华(1975.4-1977.9)、陈再道(1977.9-1983.1)。
[3]
政 委 王震(1954.4-1957.4)、崔田民(1957.9-1968.9)、第一政委吕正操(1964.10-1968.9),政委 刘贤权(1968.9-1969.4)、第二政委崔田民(1973.11-1975.8),政委吕正操(1975.8-1983.1) ,第二政委旷伏兆(1978.5-1983.1)。
司令部:司令部参谋长 徐斌(1954.3-1959.1)、何辉燕(1959.1-1969.8)、彭海贵(1969.8-1975.8,兼职)、龙桂林(1975.8-1978.8)、尚志功(1978.8-1983.1)
总工程师潘田(1966.5-1983.1)副总工程师华允璋(1954-1958)、王传纪(1965.11-1969.11)、苏青选(1976.7-1983.1)
政治部:政治部主任崔田民(1954.3-1957.2,兼职)、王集成(1957.2-1959.4、1960.4-1964.1,兼职)、陈力(1959.4-1960.4)、王贵德(1964.1-1968.8,兼职)、郭延林(1968.8-1969.8)、王洪川(1969.8-1975.8,从1971.2兼职)、徐诚之(1975.8-1978.5)、展明(1978.5-1983.1)
后勤部:后勤部部长王景坤(1954.3-1956.4)、黎化南(1975.9-1961.1)别祖后(1961.5-1975.8、1969年8月起兼职)、尚志功(1975.8-1978.8)、范富山(1979.2-1982.10)
政委程荣耀(1957.6-1959.11)、郭延林(1960.8-1963.4)陈德三(1963.4-1966.3)、岳心广(1969.8-1979.2)、何鸿业(1979.2-1983.1)。
[3]
志原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 政委袁光。
第一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
第一军军长何辉燕。
科学研究院政委任克加、郭延林。
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司令员何辉燕、张云山 政委张治安。
东北指挥部司令员张云山 政委张治安。
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何辉燕 政委苏超。
地铁指挥部指挥张鸿智(兼职) 政委罗彬(兼职)、刘兼益(兼职)。
第一指挥部司令员田仁明 政委席苏超、康概。
第二指挥部司令员王万祥 政委席华亭、王锦荣
沙通线指挥所(未任命正职)。
第三指挥部司令员张鸿智 政委李万华。
东北嫩江基地(农场)场长 田仁明(兼)、许守礼、王振宗 政委徐光、邢玉堂、石治国。
铁道兵后勤部(以下简称铁后)东北办事处主任苏大元、陈纪云 政委王学尧、孙思义、马延成。
铁后华北办事处主任刘兴、刘裕昌。
铁后华东办事处主任王一士 政委王保元、张寿卿、周震。
铁后中南办事处主任陶希林、陈纪云、范士堂 政委张长寿、胥炎、徐恒。铁后西北办事处主任 郭玉琪、第二主任陈友国 政委张长寿、常喜礼。
铁道兵团干部学校(1950.9-1954.3)政委崔田民(兼职),校长兼政委刘震寰;
铁道兵学校(1954.4-1961.4)校长刘震寰、龙桂林,政委李平;
第一铁道兵学校(1961.4-1962.6)校长龙桂林,政委李平;
铁道兵学院(1962-1970.1)院长吴建初,政委李庆柳;
铁道兵学校(1970.1-1976.1)校长沈鸿林、王敏,政委李庆柳;
铁道兵工程学院(1978.1-1983.9)院长王敏,政委李庆柳、第二政委黎群。
四川绵阳铁道兵学校(前称第二铁道兵学校)校长汪祖美、张致清 政委余金龙;
铁道兵军政干部学校(校址湖南省长沙市)校长董超,政委 赵工;
铁道兵学院(由军政干部学校改称)院长董超 政委赵工、李平。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 参考资料
-
- 1. 中国铁道兵 .中国铁道兵网[引用日期2015-06-24]
- 2. 铁道兵介绍 .搜狐网新闻[引用日期2012-10-31]
- 3.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兵部、师、团、历任主要首长(一) .铁血社区.2015-06-09[引用日期2015-06-09]
- 4. 铁道兵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5-06-29]
- 5. “兵”写“兵” .铁道兵家园[引用日期2015-06-29]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兵 .中国铁建[引用日期2015-06-29]
- 7. 中国铁道兵部队今在何方? .铁道兵纪念网[引用日期2015-06-29]
- 8. 铁道兵第二师的战斗足迹 .军魂网[引用日期2015-06-29]
- 9. 永远的铁道兵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15-06-29]
- 10.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九师四十五团团史 .铁道兵军团[引用日期2015-06-23]
- 11. 怀念我的父亲 .中国铁道兵网[引用日期2015-06-29]
- 12. 何虎生,李耀东,向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第455页.
- 13. 铁道兵文化 .铁道兵文化网[引用日期2013-01-30]
- 14. 论铁道兵精神与铁路高职文化建设 .铁路网[引用日期2012-11-27]
- 15. 张晋藩,海威,初尊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第159-160页.
- 16. 铁道兵之歌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1-16]
- 17. 铁道兵历史 .铁道兵文化网[引用日期2013-01-30]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