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廷栋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傅廷栋,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并被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育成华杂2号、3号、4号等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在生产上推广,为中国油菜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5月25日,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1] 
中文名
傅廷栋
出生日期
1938年9月
性    别
籍    贯
广东郁南

傅廷栋基本履历

编辑
男,1938年9月生,广东郁南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
1960年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
1965年该校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
1981-1982年在德国Gottingen大学合作油菜育种研究。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傅廷栋社会兼职

编辑
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全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
全国和湖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
湖北省科协常委,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农业部全国油料作物专家指导组组长,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主任,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物与草业学科主任,
日本植物工学研究所名誉主席研究员,
瑞典SW AB油菜育种名誉顾问,
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
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主席。
荣誉称号及奖励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被湖北省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0年被农业部、劳动人事部授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获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章,他是该奖成立20年来(每4年奖1人)全世界7人中唯一的亚洲学者;
1992年,分别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农业部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1992年被湖北省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3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首届“亿利达科学技术奖”;
1991年、1996年连续两次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表彰为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人员,
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
2001年获湖北省政府最高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
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获印度MRPC第一次向国外学者颁发的“油菜研究终身成果奖”;
2008年荣获中华农业英才奖

傅廷栋人物生平

编辑
傅廷栋,1938年9月9日生于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花塘乡塘村。5岁时父母亲双亡,与叔父、堂兄等一起生活。小学念了4年多,他就考入连滩镇第五初级中学,1951年毕业。当时家乡只有广东省喜泉农业职业学校不收学费,加上少年时代的傅廷栋对生物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养鸡、养虫、养鱼,于是他就报考了农校。
1954年傅廷栋从喜泉农校(后改为西江农校,现为肇庆农校)农艺科毕业,分配到广东省中山县农业局横栏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他在老同志的带领下,到互助组、合作社驻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他才16岁,农民们都亲切地管他叫“同志仔”。当时珠江三角洲发生历史上罕见的螟虫大灾,大部分稻田损失70%~80%。有一次,一位老农坐在田头看到几乎颗粒无收的惨景直落泪,傅廷栋眼见此景心里十分难过,作为一个农业技术员解决不了这些技术问题,不是问心有愧么?于是,他和农技站的几位年轻人天天下田调查,通过查资料、搞试验,总结出了“预测预报,灯火诱蛾,摘卵块,培养寄生蜂,撒毒土”的综合防治技术。当预测到螟蛾盛发时,他们就在集镇上办宣传展览。干部、群众十分信任他们,全力推行他们提出的防治措施。有时一个晚上发动一二千群众点灯下田灭螟蛾。《南方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万家灯火灭螟蛾”的长篇报道,生动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横栏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因此被评为粤中地区先进农技站
在中山县的基层工作中,傅廷栋受到了实践锻炼,深切体会到农业需要技术、农民需要他们,从而更坚定了他为农业干一辈子的决心。同时,他又深感农业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科学,自己所学的粗浅知识远远不够用。1956年,国务院发出《动员在职干部报考高等学校》的通知,傅廷栋获准报考,并考取了华中农学院(现名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感到有一股力量推动着自己去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4年共学习约30门课程,他考试成绩获得5分的课程(当时实行5分制)占90%。同学们要他介绍学习经验,他说,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二要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时间,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他经常到田间去观察,体验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来龙去脉,这比单纯背书本的效果要好得多。
1959年,傅廷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他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傅廷栋考取了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的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系统进行了不同生育期甘蓝型油菜品种形态及生理特性的研究。1965年,他完成研究生学业后又留校任教。
30多年来,傅廷栋一直活跃在油菜遗传育种科研和作物遗传育种教学的第一线,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和研究组的同志们仍然冒着风险、顶住压力,克服众多困难坚持工作,并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作为主要研究方向。1972年他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以后育成了稳定的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华杂2号、华杂3号、华杂4号等。1975年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1至1982 年,他到联邦德国Gottingen大学作访问学者,合作开展油菜遗传育种研究。1978至1987年,他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副主任,后任农学系副主任。1987年,他晋升为教授;1993 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他在教学上主讲过作物育种学、油菜遗传育种学、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作物品质育种等课程,培养了1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如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杨光圣1995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跻身全国100名青年科技精英的行列。90年代以来,他曾应邀到加拿大、瑞典、英国、日本、波兰等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傅廷栋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40多篇论文,主编《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利用》等专著,参编《油菜的遗传与育种》、《实用油菜栽培学》、《作物育种各论》等专著或教材。

傅廷栋技术成就

编辑
自交不亲和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避免自花授粉、促进异花授粉、保证物种生存和繁衍的生殖特性,其具体表现为本株的雄性配子不能与雌性配子受精结合产生合子,以使物种内最大限度地异交和重组。应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杂种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
1960年瑞典人Olsson首先在甘蓝型油菜中发现自交不亲和现象,并从自交后代中分离出自交不亲和单株,经连续自交得到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但他所发现的自交不亲和系属显性基因控制,杂种第一代表现自交不亲和,因此对收获种子的油菜来说是无法应用的。傅廷栋在中国最先开展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研究。1973年春他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种为材料,共套袋自交300株,得到27株自交结实率很低的植株;同年在青海夏繁,这些植株剥蕾授粉自交的后代产生分离,但大部分仍保持自交不亲和。连续进行3~5代的自交分离和定向选择后,1975年他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211、271等自交不亲和系,由它们配制的杂种第一代增产10%~20%。这一成果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后来傅廷栋又从胜利油菜的辐射后代中筛选育成了自交不亲和系219。
为了克服繁殖自交不亲和系需要人工剥蕾的困难,几十年来,各国学者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以取代蕾期授粉。1981年傅廷栋及其研究组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了“三系”化制种,并提出了繁殖制种的原理和方法。傅廷栋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用盐水克服自交不亲和性的适宜浓度、方法及其机理,为繁殖自交不亲和系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研究结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贵州省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271作母本配制成自交不亲和系杂种油研3号,1991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1993年华中农业大学与瑞典Svalof AB公司签订了转让271自交不亲和基因的合同;1994 年美国学者开始以271作为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典型代表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
60年代末以来,国外先后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如1968年日本Ogura发现的萝卜胞质不育型(ogu cms)、1971年日本Shiga和1972年英国Thompson分别发现的nap胞质不育型(nap cms)、1972年Peason发现的黑芥胞质不育型(nig cms)、1979年Hinath和Konno发现的墙生二行芥胞质不育型(mur cms)等。这些不育类型难以找到恢复系或者不育性不稳定,因而无法直接用于生产。
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在武汉南郊华中农学院油菜试验田原始材料圃的甘蓝型品种波里马中,首次发现19个天然雄性不育株。以后育成了稳定的胞质雄性不育系,被国际上称为波里马胞质不育型(pol cms),它的不育性稳定,又能找到保持系和恢复系,且无不良胞质效应等特点,因此很快被国内外油菜育种界所利用。
1973年7月,傅廷栋在武汉全国油菜科技协作会议上介绍了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等情况。会后,他与刘后利教授一起把波里马不育株自由授粉的种子赠送给全国近10个省的同行。1976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利用这一材料首次实现“三系”配套。1981年中国有关专家把pol cms赠送给澳大利亚同行。至此pol cms逐步传播到世界各油菜生产国。
1987年傅廷栋应邀在波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油菜大会上作了《pol cms的发现与研究》的报告,此后各国纷纷把pol cms应用于油菜育种实践。据所查到的品种目录,到1994年底,国内外育成的油菜“三系”杂种中,有大约80%的杂交种是用pol cms育成的。此外,pol cms还被国内外学者转育成青花菜不育系、小白菜不育系、红菜薹不育系、大白菜不育系、菜心不育系等。大家公认pol cms“表现最优,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它的发现对世界油菜乃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育种的同时,傅廷栋及其研究组对pol cms的遗传、分类、细胞质效应、形态解剖、恢复基因分布及杂种优势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他主持的“波里马油菜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1991 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7月,4年一度的全世界油菜科学家盛会——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在加拿大Saskatoon召开,近50个国家、地区的680多位代表出席。7月10日晚上,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RC,巴黎)专门为傅廷栋个人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授予他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章和证书,以表彰他“在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及发展国际杂交油菜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德国Robbelen教授代表GCIRC致词说:“中国傅廷栋教授是继加拿大Stefansson教授1987年第一次获奖后,世界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油菜科学家。他发现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系统,为直接利用油菜杂种优势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

傅廷栋研究领域及成果

编辑
他长期从事“作物育种”的教学和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工作:1975年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并育成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实现自交不亲和系“三系化”制种,1972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并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到1994年止,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注册的12个油菜三系杂种中就有9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育成(审定)油菜低芥酸三系杂种“华杂2号”和低芥酸、低硫苷三系杂种“华杂3号”、“华杂4号”累计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主编有《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应用》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提出一些如“油菜起源中心与三系选育有密切关系”等新见解。

傅廷栋主要论著

编辑
1 华中农学院油菜科研组(傅廷栋等).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中国油料作物科技,1975(4):77~85
2 华中农学院油菜组(傅廷栋等).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的选育与利用.农业科学通讯,1976(11~12):30~31
3 华中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傅廷栋等).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的利用.遗传学报,1977(1):42~48
4 傅廷栋,杨光圣,杨小牛,马朝芝.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现、研究与利用.自然科学进展,1995(1)
5 傅廷栋.油菜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遗传及其低含量品种选育.华中农学院学报,1982(3):1~7
6 傅廷栋,金忠恒等.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7 傅廷栋(参编).油菜的遗传与育种第8、9、10三章.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8傅廷栋(主编).“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应用”.武汉:湖北省科技出版社,1995
9 傅廷栋(参编).实用油菜栽培学第14章.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0 傅廷栋,杨小牛,杨光圣.甘蓝型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的选育与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9(3):210~217
11 傅廷栋.论油菜的起源进化与雄性不育三系选育.中国油料,1989 (1):7~10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非教师 行业人物 教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