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陈联寿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浙江舟山定海
- 出生日期
- 1934年3月7日
- 职 业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
- 南京大学
- 主要成就
-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陈联寿人物经历
编辑1980年,应William Gray教授邀请,于1982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系从事热带气旋科学研究。
1991年6月25日,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名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末陈联寿担任第一副院长
[9]
。
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天气预报和动力气象)。
陈联寿主要成就
编辑陈联寿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热带气旋研究
陈联寿 演讲(6张)
台风研究
陈联寿对国内和国际台风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是中国台风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台风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课题主持人,研究得出台风突变的理论观点预报效果好。
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西太平洋台风概论》,填补国内空白,引起亚太经社理事会(ESCAP)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美国港台等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和重视。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陈联寿还担任国家攀登B计划工程与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项目(TIPEX)首席科学家。1998年上高原指挥和实施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首次获得高原从西到东三站系统、优质的高原大气边界层宝贵稠密资料,对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及其影响的基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试验等四大科学试验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10]
。
天气预报警报研究
陈联寿长期负责全国范围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制作和发布,对减轻国家自然灾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并设计了全国电视天气预报动态显示业务系统,开创了把计算机制作的天气预报警报图象搬上电视屏幕的先河,在中国是一项社会影响很大的创新,收视率高达5亿,全国气象部门推广,对减轻国家台风、暴雨、寒潮等自然灾害和森林火灾的损失作出重大贡献,台风业务获WMO台风委员会集体减灾奖。他还开创了天气预报会商室的现代化技术改造,使其首次具有资料图像检索,加工处理和分发的功能,已普及全国气象台站,改变了中国天气预报环境和方式落后的传统格局。
-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陈联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
1985年 | 台风路径预报的诊断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 |
1996年 | 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1996年 | 台风科学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
-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截至2012年,陈联寿基于课题研究成果,出版英文专著2部,中文专著10多部,主编论文集4册,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
出版时间 | 图书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77.12 | 《台风分析与预报》 | 陈联寿,丁一汇
| 杭州大学气象专业 |
1979.09 |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 | 陈联寿,丁一汇著 | 科学出版社 |
1991.04 | 《南半球500百帕平均高度及距平图集》 | 陈联寿等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1994.06 | 《热带气旋全球观》 | 埃尔斯本里主编;陈联寿等译 | 气象出版社 |
1998.07 | 《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建筑》 | 陈联寿编写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1.01 | 《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 陈联寿等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2001.01 | 《异常台风动力学引论》 | 陈联寿等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2002.12 | 《热带气旋动力学引论》 | 陈联寿等著 | 气象出版社 |
2004.11 |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 | 陈联寿,伍荣生,程国栋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2009.12 | 《台风灾害》 | 陈联寿等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2012.05 | 《台风预报及其灾害》 | 陈联寿等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陈联寿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陈联寿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培养学生,已培养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10多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陈联寿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11]
:
时间 | 题目 | 作者 | 毕业院校 | 类型 |
---|---|---|---|---|
2016 | 东亚季风环流背景下热带气旋生成发展研究 | 魏娜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博士 |
2016 |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初步研究 | 杨诗琪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2015 | 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的研究 | 郑峰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博士 |
2015 | 孟加拉湾风暴活动与青藏高原环流的相互影响 | 柳龙生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2013 | 孟加拉湾风暴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 吕爱民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2011 |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的研究 | 丛春华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博士 |
2011 | 环境场和边界层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 | 曾智华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博士 |
2010 | 登陆热带气旋降水增幅机制研究 | 董美莹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博士 |
2009 | 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 马丽萍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博士 |
2008 | 登陆热带气旋特大暴雨机制研究 | 程正泉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博士 |
2008 | 登陆台风诱发地质灾害预报技术研究 | 徐晶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博士 |
2007 |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机理研究 | 于玉斌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博士 |
2006 | 辽东半岛热带气旋暴雨的研究 | 梁军 | 兰州大学 | 硕士 |
2005 | 青藏高原正涡度源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东部梅雨的影响 | 王慧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博士 |
2004 | 登陆热带气旋维持机制的研究 | 李英 | 南京气象学院 | 博士 |
2002 | 青藏高原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及其东移影响的研究 | 卓嘎 | 南京气象学院 | 博士 |
2001 | 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 | 雷小途 | 南京气象学院 | 博士 |
2001 | 台风和暴雨数值模拟初值影响问题的研究及技术方案设计 | 孟智勇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博士 |
1999 | 对两类异常台风路径的数值模拟研究 | 张胜军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98 | 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台风远距离暴雨的影响 | 朱洪岩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97 | 青藏高原高空流型对西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 | 徐晶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95 | 中纬度高空切断冷涡对台风运动的影响 | 赖碧波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94 | 台湾岛地形对台风运动的影响 | 孟智勇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93 | 环境场对热带气旋运动的影响及引导偏差的分析 | 高拴柱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92 | 台风结构对路径影响的观测研究 | 李文弘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91 | 登陆亲性台风结构特征的研究 | 亢迪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89 | 台风移向突变与大尺度环境场关系的研究 | 俞志平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1988 | 一个迅速发展台风的诊断分析研究 | 李斌 |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陈联寿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8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
1991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1999年11月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2014年06月12日 | 第10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 |
2014年 | 科学中国人,环境与轻纺领域 [12] |
—— | 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突出贡献奖 [13] |
陈联寿社会任职
编辑陈联寿人物评价
编辑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院概况> 历任主要领导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引用日期2018-02-02]
- 2. 陈联寿吴国雄院士分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和陈嘉庚科学奖 .中国气象报社.2014年06月13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3. 科普 >灾害防御 >台风>气象专家 陈联寿院士 .中国天气网.2008-11-10
- 4. 舟山中学博士篇:陈联寿 .浙江舟山中学.2006年12月19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5.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回母校参观 .上海市格致中学.2004-4-30[引用日期2018-02-03]
- 6. 南京大学杰出校友名单(部分) .南京大学[引用日期2018-02-02]
- 7. 科技工作者陈联寿 .浙江舟山中学.2008年10月15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8. 新闻资讯>气象科技>院士风采 陈联寿院士 .中国气象局[引用日期2018-02-02]
- 9. 奋斗与辉煌的五十年(1956—2006)——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 .中国气象报社.2006-12-23[引用日期2018-02-02]
- 10. 中日合作加强高原天气研究—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报社.2006-06-10[引用日期2018-02-02]
- 11. 陈联寿 培养人才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引用日期2018-02-03]
- 12. 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环境与轻纺领域候选人 .新浪科技.2015年05月20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13. 陈联寿院士来校为热带气旋国际培训班学员授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11月24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14. 中国气象局关于成立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引用日期2018-02-03]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