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向仲怀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四川省涪陵县(今属重庆市武隆县)
- 出生日期
- 1937年7月
- 职 业
-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毕业院校
- 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
- 主要成就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著名蚕学专家 - 代表作品
- 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 科研领域
- 家蚕遗传育种与家蚕基因组学
- 性 别
- 男
向仲怀个人经历
编辑向仲怀
[1]
,男,生于1937年7月,重庆市武隆人,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先后任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畜牧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蚕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蚕丝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重庆市蚕业研究所所长,重庆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成员,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委员,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2]
。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中共重庆直辖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重庆直辖市第一届科协主席。
向仲怀院士长期从事蚕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早在1959年,他深入射洪县农村,研究发现川北广大蚕区灾害性蚕病为壁虱病,为该病的防治解决了关键问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0年以来,一直从事家蚕基因资源研究,建立了当今国际上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保存遗传系统700余系,发现新突变基因60余个,建立了基础研究的连锁检索系统、近等位基因系统,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资源研究平台,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育成推广家蚕新品种三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构建了家蚕不同中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cDNA文库12个,经大规模测序获得8.2万个EST序列,含32000个非重复序列,约覆盖家蚕功能基因的80%,从而使我国成为拥有鳞翅目昆虫DNA序列最多的国家,成为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框架图覆盖了家蚕基因组95%的区域,获得16948个完整基因,其中约有6000个为新发现。同时,在家蚕基因组结构特征、基因的组织、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也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研究结果于2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该成果为中国科学家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后的又一重大贡献,入选中国高校2003年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被《科技日报》社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的55个世界第一之一,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向仲怀院士主持创建了农业部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华农业科教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成果奖等20余次,获“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2006年度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1]
。
1954—1958,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蚕学本科毕业
1982—1984,日本信州大学留学(1982年,由教育部公派到日本信州大学留学,进行家蚕遗传育种研究,1984年学成归国,先后任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助教、讲师、教授,蚕桑系主任,蚕桑丝绸学院院长 [3] ),2000年获日本信州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6—2003,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校长
1995,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7,任中国蚕学会理事长 [2]
1982—1984,日本信州大学留学(1982年,由教育部公派到日本信州大学留学,进行家蚕遗传育种研究,1984年学成归国,先后任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助教、讲师、教授,蚕桑系主任,蚕桑丝绸学院院长 [3] ),2000年获日本信州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6—2003,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校长
1995,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7,任中国蚕学会理事长 [2]
向仲怀学术科研
编辑家蚕遗传育种与家蚕基因组学。
科技成就
1、 家蚕基因资源研究,保存现有基因90%以上,成为国际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发现新基因二十余个,发表了我国第一张家蚕分子连锁图,构建了家蚕全套染色体的连锁检索系统和全套染色体标记的近等位基因系。该成果获1991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2、 主持育成推广家蚕新品种三对,夏秋种“东钟”获1981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春用种“日3×中5.6”获重庆市直辖后首批科技进步一等奖;发现川北地区连年大面积灾害性蚕病为壁虱病,解决了防病关键问题,获四川省科学大会奖。
3、 开展和推进了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构建了家蚕蚕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CDNA文库12个,经大规模测序获得近十万个EST序列,使我国成为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4、 主持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2003年10月,西南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联手完成了家蚕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我国科学家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 [2] 。
2、 主持育成推广家蚕新品种三对,夏秋种“东钟”获1981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春用种“日3×中5.6”获重庆市直辖后首批科技进步一等奖;发现川北地区连年大面积灾害性蚕病为壁虱病,解决了防病关键问题,获四川省科学大会奖。
3、 开展和推进了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构建了家蚕蚕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CDNA文库12个,经大规模测序获得近十万个EST序列,使我国成为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4、 主持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2003年10月,西南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联手完成了家蚕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我国科学家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 [2] 。
承担项目
向仲怀院士主持创建了农业部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20余项。
向仲怀著作论文
编辑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版专著:
1. 向仲怀.《蚕丝生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2. 向仲怀.《中国蚕丝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6
3. 向仲怀.《中国蚕种学》.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 (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4. 向仲怀.《蚕遗传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5. 向仲怀.《蚕的营养学》.四川蚕业编辑部.1985
1. 向仲怀.《蚕丝生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2. 向仲怀.《中国蚕丝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6
3. 向仲怀.《中国蚕种学》.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 (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4. 向仲怀.《蚕遗传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5. 向仲怀.《蚕的营养学》.四川蚕业编辑部.1985
代表性论文:
1. Cheng, T., P. Zhao, C. Liu, P. Xu, Z. Gao, Q. Xia, Z. Xiang. 2006. Structures, regulatory regions and inductiv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s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Genomics 87(3):56-65
2. Cheng, D., Q. Xia, P. Zhao, Z. Wang, H. Xu, G. Li, C. Lu, Z. Xiang. 2006. EST-based Profiling and comparis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 silkworm fat body during metamorphosis. Arch. Insect Biochem. 61:10-23
3. Wang, Z., J. Li, Q. Xia, J. Duan, X. Zha, Z. Xiang. 2005.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 of Bmlark, Bombyx mori homolog of th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lark gene. DNA Sequence. 16: 224–229.
4. Liu, C., P. Zhao, T. Cheng, X. Zha, Q. Xia, Z. Xiang. 2005. Analysis of a novel transcription mode of Fhx/P25 gene in Bombyx mori. Prog. Biochem. Biophys. 32:1-7.
5. Miao XX, …, Z. Xiang, GP Zhao, YP Huang. 2005. Simple sequence repeat-based consensus linkage map of Bombyx mori. PNAS 102: 16303-16308
6. Wang, J. Wang, Q. Xia, Zhonghuai Xiang, Z. Zhou and J. Yu. 2005. SilkDB: a knowledgebase for silkworm biology and genomic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3: 399-402
7. Zha, X., Q. Xia, P. Zhao, J. Duan, J. Qian, Z. Xiang. 2005.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in the silkworm by aligning ESTs with the genomic sequence.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14:113-119.
8. Xia, Q., Z. Zhou, C. Lu, …, Z. Xiang*, H. Yang*. 2004. A draft sequence for the genome of the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Science 306:1937-1940
9. Cheng, T., Q. Xia, J. Qian, C. Liu, Y. Lin, X. Zha, Z. Xiang. 2004. Min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from EST data of silkworm, Bombyx mori-inbred strain Dazao.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34:523-530
10. Tan, YD, CL Wan, YF Zhu, C. Lu, Z. Xiang, HW Deng. 2001. An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ap of the silkworm. Genetics 157: 1277-1284 [4]
1. Cheng, T., P. Zhao, C. Liu, P. Xu, Z. Gao, Q. Xia, Z. Xiang. 2006. Structures, regulatory regions and inductiv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s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Genomics 87(3):56-65
2. Cheng, D., Q. Xia, P. Zhao, Z. Wang, H. Xu, G. Li, C. Lu, Z. Xiang. 2006. EST-based Profiling and comparis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 silkworm fat body during metamorphosis. Arch. Insect Biochem. 61:10-23
3. Wang, Z., J. Li, Q. Xia, J. Duan, X. Zha, Z. Xiang. 2005.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 of Bmlark, Bombyx mori homolog of th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lark gene. DNA Sequence. 16: 224–229.
4. Liu, C., P. Zhao, T. Cheng, X. Zha, Q. Xia, Z. Xiang. 2005. Analysis of a novel transcription mode of Fhx/P25 gene in Bombyx mori. Prog. Biochem. Biophys. 32:1-7.
5. Miao XX, …, Z. Xiang, GP Zhao, YP Huang. 2005. Simple sequence repeat-based consensus linkage map of Bombyx mori. PNAS 102: 16303-16308
6. Wang, J. Wang, Q. Xia, Zhonghuai Xiang, Z. Zhou and J. Yu. 2005. SilkDB: a knowledgebase for silkworm biology and genomic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3: 399-402
7. Zha, X., Q. Xia, P. Zhao, J. Duan, J. Qian, Z. Xiang. 2005.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in the silkworm by aligning ESTs with the genomic sequence.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14:113-119.
8. Xia, Q., Z. Zhou, C. Lu, …, Z. Xiang*, H. Yang*. 2004. A draft sequence for the genome of the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Science 306:1937-1940
9. Cheng, T., Q. Xia, J. Qian, C. Liu, Y. Lin, X. Zha, Z. Xiang. 2004. Min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from EST data of silkworm, Bombyx mori-inbred strain Dazao.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34:523-530
10. Tan, YD, CL Wan, YF Zhu, C. Lu, Z. Xiang, HW Deng. 2001. An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ap of the silkworm. Genetics 157: 1277-1284 [4]
向仲怀社会兼职
编辑1993—2003年全国人大代表,
1997—2007年中国蚕学会理事长,
1997—2002年中共重庆市委委员,
1997—2002年重庆市科协主席,
1997—2002年中共十五大代表,
2001年至今任全国科协委员,
2002年至今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
2006年至今任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
2007年至今任中国蚕学会荣誉理事长。
向仲怀获得荣誉
编辑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华农业科教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成果奖等20余次,获“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2006年度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获国家部、省级成果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长期从事蚕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主持建立了家蚕基因库,2003年完成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2006年向仲怀院士领导完成了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全基因组基因芯片。
他曾荣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华农业科教奖”等荣誉。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