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丁一汇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3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硕士研究生;1967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组长、室副主任;1979年新中国开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丁一汇成为第一批成员前往美国学习;1982年回国后担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出任国家气候中心第一任主任;1996年出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主席;2001年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担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3]
。
- 中文名
- 丁一汇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安徽省阜阳市
- 出生日期
- 1938年07月18日
- 职 业
- 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主要成就
-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性 别
- 男
- 原 籍
-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
- 政治面貌
- 中国共产党党员
丁一汇人物经历
编辑1963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平流层气象学。
1967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组长、室副主任(至1979年5月)。
1982年1月,回国后担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至1986年10月)。
1982年1月,再次前往美国,进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学习。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10月,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至1994年2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4年3月,出任国家气候中心第一任主任(至2000年10月)。
1996年,出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主席。
1998年4月,丁一汇和同事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简称“防总”)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提出,长江流域极可能发生类似1954年的特大洪水,经过讨论,防总对这个判断表示认可,丁一汇也被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请到钓鱼台国宾馆,当面做汇报
[7]
。
2001年,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2008年,担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1]
。
丁一汇主要成就
编辑丁一汇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丁一汇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业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方面做出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许多国际活动与组织中做出重要贡献,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主持领导并参与国家气候中心的建设,经7年努力,国家气候中心目前已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气候预测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气候监测、预测、评估和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年为国家提供月、季、年预报结果
[8]
。
1967年,丁一汇毕业时,部队里出于军事需要而要对高空风进行研究,被派去进行高空风研究后,他在1970年又从事卫星云图和资料分析,并担任中国气象局、北大地球物理系和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联合云图分析组长。五年时间里,他在气象学家陶诗言的指导下,开始在中国应用卫星云图。
1975年8月,河南暴雨成灾,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因为天气预报水平有限,通讯设施也不完善,损失很大。丁一汇又临危受命,和另外两名同志组成“暴雨组”。他们所发展的暴雨预报“落区法”,被评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建国后比较早的应对极端天气研究。
1979年,国际组织在印度洋组织印度洋季风试验,丁一汇作为中国气候专家,进驻试验团队,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他同各国专家一起辗转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再到新德里,完整地跟踪了一个印度洋季风周期。
1994年,国家气候中心成立,丁一汇为首任主任,他们还得到了宝贵的2600万科研经费,聚集了700位科学家,他们却拼命用五年时间建成了观测、预测等于一体的气候监测、预测和服务系统,再用三年时间调报,中国第一代气候预测模型终于“可以用了”,这个项目填补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一项空白,这项研究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丁一汇被派往联合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成员,通过两年时间的论证商讨,《IPCC第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及《补充报告》于1992年出炉,报告首次提出“持续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将导致气候变化”这个观念,这项报告直接促成了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
-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
科研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资料 |
---|---|---|---|
1996年 | 南海季风试验研究 | 中国科技部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 | [11] |
1997年-2003年 |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 | |
中国主要旱涝事件的研究 |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专题负责人) | ||
近百年气候变化与模式预测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 |
成果奖励
- 论文著作
截至2016年,丁一汇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共发表论文286篇,SCI收录28篇,ISTP收录6篇,EI收录12篇,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评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国内科技工作者之一
[4]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6.12 | 《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预测》 | 丁一汇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2016.01 | 《气候变化对中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 丁一汇,杜祥琬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2016.01 | 《地球气候的演变 过去、现在和未来》 | 丁一汇主编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2015.11 | 《中国气候》 | 丁一汇著 | 科学出版社 |
2010.07 | 《气候变化》 | 丁一汇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2009.04 | 《气候变化高端访谈》 | 丁一汇等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2009.04 | 《暴雨洪涝》 | 丁一汇,张建云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2009.03 | 《中国气候变化 科学 影响 适应及对策研究》 | 丁一汇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01 | 《21世纪的气候》 | (英)伯勒斯,秦大河,丁一汇 | 气象出版社 |
2008.11 |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 | 丁一汇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2008.07 | 《高等天气学 第2版》 | 丁一汇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2008.03 | 《气候变化40问》 | 丁一汇等 | 气象出版社 |
2008.01 | 《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 丁一汇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2007.10 | 《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概论》 | 丁一汇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2005.02 | 《高等天气学》 | 丁一汇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2004 |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 | 丁一汇,任阵海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2003.03 | 《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 | 丁一汇等编 | 气象出版社 |
2002.02 |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第2卷 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 | 秦大河总主编;丁一汇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2001.04 |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 | 丁一汇,王守荣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1999.06 |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 1》 | 赵柏林,丁一汇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1999.01 |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 丁一汇,李崇银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1997.06 |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 丁一汇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1996.10 | 《中尺度天气和动力学研究》 | 丁一汇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1995.03 | 《痕量气体对中国农业和生态系统影响研究》 | 丁一汇,高素华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10 | 《亚洲季风》 | 丁一汇,(日)村上胜人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1993.12 | 《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挑战》 | 丁一汇,马卡姆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1993.08 |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 | 丁一汇主编 | 气象出版社 |
1992.03 | 《甚短期天气预报》 | 吴正华,丁一汇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1991.05 | 《高等天气学》 | 丁一汇编著 | 气象出版社 |
1989.04 | 《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 | 丁一汇编著 | 科学出版社 |
1984.03 | 《现代天气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 | 丁一汇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980.12 | 《成熟飓风的动力学和能量学》 | (美)安赛斯著;王志烈,丁一汇译 | 科学出版社 |
1979.09 |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 | 陈联寿,丁一汇著 | 科学出版社 |
1977.12 | 《台风分析与预报》 | 陈联寿,丁一汇 | 杭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 |
丁一汇人才培养
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后,丁一汇一直讲授气象类专业研究生必修核心课《高等气象学》
[15]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大气科学获评A+。他编写的教材被泰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气象专业作为主教材使用
[7]
。
丁一汇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参考资料 |
---|---|---|
2002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17] |
2005年 | 世界气象组织杰出工作成就奖 | |
200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1] |
丁一汇社会任职
编辑丁一汇人物评价
编辑丁一汇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做出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1]
。(中国工程院评)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2018-03-31]
- 2. 丁一汇:气象研究者要有科学基础 .新华网.2017-12-13[引用日期2018-04-25]
- 3. 我国著名气候变化专家丁一汇院士来兰作学术报告 .新华网.2017-04-19[引用日期2018-04-25]
- 4. 气象科技>院士风采 丁一汇院士 .中国气象报社.2014年10月17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5. 走进院士 丁一汇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5-07-12]
- 6.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万里风云入襟怀 .中国日报网.2016-08-11[引用日期2018-04-25]
- 7. 揣测“天意”的人:丁一汇与团队曾预测1998年洪水 .中国新闻网.2018年02月14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8. 丁一汇:气候变暖的证据确凿 IPCC仍然值得肯定 .腾讯绿色.2010年11月11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9. 丁一汇:我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属于“被关注” .新华网.2015年07月15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10. 研究队伍 > 两院院士 丁一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08-23[引用日期2018-04-25]
- 11. 南海季风试验通过验收 .中国气象报社.2003-10-30[引用日期2018-04-25]
- 12. 科研成果 > 概况介绍 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18-04-25]
- 13. 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6年01月05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14. 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6年04月21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15. 《高等天气学》:一门让丁一汇院士讲四十年的课 .科学网[引用日期2018-04-25]
- 16. 丁一汇 培养人才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引用日期2018-04-25]
- 17. 对话丁一汇——未来气候:干旱与暴雨相伴 .人民网.2010年11月18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18. 气候变化专家丁一汇院士到访复旦大学并作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2016-11-16[引用日期2018-04-24]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