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邱中建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江苏省南京市
- 出生日期
- 1933年6月9日
- 职 业
- 石油地质学家
- 毕业院校
- 重庆大学
- 主要成就
- 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
邱中建人物履历
编辑邱中建求学经历
1933年6月9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邱中建父母亲是20世纪初期立志“报效祖国”的留日学生,回国后,父亲在重庆、南京等地大学、专科学校教书,并兼做编辑工作;母亲学的是蚕丝织造专业,回国后任中学校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随父母逃难至四川重庆。
1938-1945年在重庆市及附近农村小学学习,重庆市求精中学初中学习。
1946-1948年江苏省南京市市二中初中毕业,市一中高中一年级。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又随父母再返重庆,在重庆市求精中学高中及市立巴县中学高中毕业。
1950年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1953年因国家建设急需人才,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到燃料工业部西安地质局。从此,邱中建开始了为新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事业的奋斗生涯。
邱中建石油勘探
1953-1964年邱中建在西北野外队、松辽平原综合研究队任队长、松辽石油勘探局、石油部勘探司任地质师。
勘探工作是发展石油工业的首要问题,石油勘探必须遵循必要的程序。但是在解放初期,中国的石油勘探工作白手起家,所有的技术装备、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工作标准也都来自苏联,勘探程序也全盘照搬苏联老的一套,这一套程序对发现油田并不有利,当时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A-106队的青年技术员兼队长的邱中建,怀着为国家早日寻找出大型油气田的满腔激情,敏锐地注视并认真研究了这一关键问题。于1956年10月在《石油工业通讯》上提出《关于石油及天然气勘探程序的商榷》及《再谈勘探程序》的论文,在这两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石油勘探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邱中建的两篇专论,在中国石油勘探界展开了一场历时半年的大讨论。《石油工业通讯》编辑部于1957年5月29日举行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专门研讨邱中建提出的改进勘探程序的意见。引起了王尚文、孟尔盛、黄先驯、李德生、田在艺、杜博民、曾鼎乾、张传淦等著名地质、物探专家的关注。这次讨论,反响很大,这些讨论意见构筑了中国实行油气区域综合勘探的原始模型,推动改进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序,加速了中国油气勘探的进程。
1957年,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组成松辽平原地质专题研究队,编号为116队,奔赴松辽盆地现场调查油苗,观察岩心,实测典型地层剖面,搜集以往地质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开展含油气综合研究及远景评价工作。邱中建担任队长。队部设在吉林省四平市石油八厂内。他们每天长途跋涉,栉风沐雨,白天采集岩石标本,晚上在农家村舍的土炕上点着煤油灯整理资料。他们有时去地质部松辽地质大队收集资料并经常与他们一起观察地层剖面;有时去地质部松辽物探队收集航磁图、重力图及横穿盆地的地球物理大剖面,结合浅钻资料,发现松辽平原地层起伏平缓,并有很多大型隆起显示;有时与松辽野外小队一起深入到松辽平原北部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之中,请鄂伦春族兄弟作向导,穿越深山密林,广泛调查地质情况,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经过一年的努力,邱中建在其执笔的《116地质研究队年度总结报告》中指出:松辽盆地是一个含油远景极有希望的地区,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基准井井位,其中一个井位位于大庆油田南部葡萄花构造上。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同意该报告的主要论点,并于1958年全面部署了松辽平原的勘探工作,加速了发现大庆油田的进程。
1958年6月,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松辽石油勘探局,直接由石油部领导。邱中建任地质室地质师兼综合研究队队长,其间参与确定了松基一井、松基二井井位以后,又参与提出在黑龙江安达县大同镇电法隆起上打一口基准井,力争贯彻既探地层更要探油的原则。在松基三井井位议而未决之时,邱中建奉命调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工作。他于8月底到北京石油工业部上班的第一件事,恰巧就是处理地质部松辽普查大队抄送给石油部的《关于松辽平原第三号基准井位位置的函》,该井位于吉林省开通县乔家围子附近。这个井位他本人和松辽局地质界的主要骨干都反对,并一致同意要定在大同镇附近的电法隆起上,因此他当机立断,签署了反对意见,并提出:“井位未定在构造或隆起上,不符合基准井探油原则。”“南部已经有深井控制,探明深地层情况不是平原南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松辽石油勘探局也不同意松辽大队提出的第三号井位。后来,松基三井井位经过反复论证,得到了地质部松辽地震大队和普查大队的同意,最后得到石油工业部的批准。松基三井于1959年8月发现了油砂。石油工业部极为重视,派赵声振、邱中建等4人组成工作组,奔赴松基三井现场蹲点,承担试油射孔,在长期的连续作业中,邱中建等夜以继日地和工人们一起在井口工作,衣服上沾满了油泥,仍始终坚持操作试油。9月26日,松基三井排尽清水,终于成功地喷出了工业油流。邱中建从1957年石油系统首批进入松辽平原开展地质调查综合研究开始,经过井位论证,蹲点射孔试油,到1959年国庆前夕松基三井喜获喷油,参与了大庆油田发现的全过程。
邱中建转战东营
1964-1967年邱中建在胜利油田任地质师、室主任、四川气田任副总地质师。
1964年邱中建受石油工业部委派,赴山东东营参加胜利油田会战并进行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被任命为地质指挥所综合室副主任。到东营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与建立“铁柱子”地质资料。“铁柱子”是指每口探井的一切地质资料都要齐全准,像柱子一样十分牢靠。邱中建参照大庆的资料管理经验,结合东营地区的地质特点,参与制定了25类、135项齐全准资料的标准要求。
1964年5月,邱中建背着铺盖卷,奔赴胜利油田坨1井井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观察掌握坨1井的动态。后来,坨1井钻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2段时发现油层,经试油,日产原油达400多立方米,预示了胜坨油田的诞生。同时也突破了当时以勘探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老框框的束缚。他们认真分析了坨庄-胜利村地区的钻探资料,结果惊喜地发现,早在一年前钻探的胜利村营5井,也有这一整套很厚的沙二段油层,只是当时误解释为含油水层(原本有油层65m,只解释了油层2.8m)。坨1井的喷油驱散了勘探认识上的迷雾,进一步提高了对胜坨油田的认识和评价。据此,营5井重新在沙二段试油,果然日产原油高达400多立方米。
坨1井、营5井获得高产油流之后,胜利油田会战总指挥部集中了10多个钻井队钻探胜坨构造。新的地质问题又相继出现,即首批钻达油层的井,油层和水层交互出现。邱中建与油藏组组长陈斯忠、副组长陆荣生反复研究地质资料,结论是:胜坨油田有两套油水系统,即上下油组各有自己的油水系统,中间有一段隔层。这是一个“两层楼”的油田,每段油柱高度和构造闭合度密切相关,钻探结果完全证实了这一解释的正确性。胜坨油田的发现和评价,扩展和丰富了地质学家们对新层系和新油藏类型的认识。
1968-1972年在湖北省潜江“干校”学习。
1973-1979年任北京石油规划院副室主任、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
1979-1987年任南海西部油田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
1987-1989年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司长、总公司勘探局局长、总公司副总地质师。
1989年任副指挥,1990年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和工委书记,其中1990-1996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中期兼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矿业协会副会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起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
邱中建人物贡献
编辑20世纪60年代在胜利油田工作,对发现及评价胜坨大型油气田做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与同志合作,首次提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概念,对勘探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与实践,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主要参加者。20世纪80年代任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组织并参加海洋石油对外合作,首次运用国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流程,对珠江口盆地、辽东湾进行评价,相继发现流花、惠州、绥中、锦州等一批大型和中型油气田,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领导并组织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探明了塔中、牙哈等大型油气田并发现了克拉2等大型气田。奠定了“西气东输”项目的资源基础,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领导并组织了塔里木“八五”油气资源攻关项目(85-101),成功组织修建了“死亡之海”沙漠公路,被评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的十大成果之一。
邱中建主要论著
编辑1 邱中建,周宝昌.祁连山东段北麓石油普查总结报告(存长庆油田档案室).1955
2 邱中建,吴天骥.内蒙棹子山东麓石油详查总结报告(存长庆油田档案室).1956
3 邱中建,关中志.松辽平原及周围地区综合研究总结报告(存大庆油田档案室).1957
4 邱中建.关于石油及天然气勘探程序的商榷.石油工业通讯,1956 (10)
5 邱中建.再谈勘探程序.石油工业通讯,1957(14)
6 邱中建.加速渤海湾油气勘探的几点想法——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机理(存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1974年8月
7 邱中建,龚再升.国外对含油气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的某些特点.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8 翟光明,邱中建.中国南海地质特征及含油远景——11届世界石油大会论文(英文),1981年(存集团公司档案室)
9 邱中建,龚再升,等.含油气盆地早期资源区域评价.石油学报,1983,4(3)
10 龚再升,邱中建,等.含油气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局部圈闭评价.石油学报,1983,4(3)
11 阎敦实,邱中建,等.中国含油气区的划分及主要油气富集带构造类型(中、英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12 邱中建.松辽平原早期地质综合研究工作纪实.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3 邱中建.我国石油勘探的经验和体会.石油学报,1999,20(1)
14 邱中建.塔里木——21世纪天然气的新热点.天然气工业1999.2
15 邱中建,龚再升,等.中国油气勘探(1~4卷).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999
16 邱中建.我国西部天然气东输的可行性.中国工程科学,第1卷,第1期.1999,1(1)
17 邱中建.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塔里木气区的发现.中国工程科学,2000,2(9)
邱中建社会评价
编辑邱中建一身正气
正气,是人格的象征。凡是认识邱中建的人,都会感受到他那令人肃然起敬的一身正气。这里,记述了邱中建几件感人的事迹。
1957年,邱中建任松辽盆地116地质研究队队长。他深知找油人是注定要吃尽千辛万苦的。一天,他带领3名队员在开鲁凹陷测量一条地质剖面,恰逢老哈河水洪流暴涨,当他们完成任务傍晚返回的时候,老哈河水吼声如雷,翻卷的浪头一个接一个。他们4人还是手拉手趟进了河水里。突然一个浪头高高地冲压过来,淌在前面的雷茂文一下子被打进急流,冲出好远。此时,邱中建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扑向巨浪,疾速游向队友,他猛追紧赶,紧紧抓住了雷茂文,拖上岸边护送到了安全地带,终于化险为夷。
邱中建以身作则
1965年,四川石油会战时,邱中建到威远构造威2井进行天然气测试和酸化处理。他带头经常参加现场作业中紧张的体力劳动,有一段时间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和以往在大庆时参加井场劳动,把50kg重的水泥袋背到高处的漏斗平台上,然后割破袋子倒入漏斗,和工人同甘共苦,一起摸爬滚打,晚上和工人们一块儿睡在上夜班的简易床板上。这位来自会战指挥部的工作组组长,以他强烈的献身精神和以身作则、带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受到井队干部、工人的好评。
邱中建懂事孝顺
1999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播放了邱中建的事迹,其中有一段情节感人至深。“邱中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石油地质专家,一个在塔里木戈壁大漠奋力拼搏的领导干部,拥有辉煌的事业。但是在家庭里,他作为儿子,至今还觉得有深深的内疚,当记者问起他家庭情况时,他想起几年前已94 岁高龄的母亲,长期卧床不起,满身褥疮的情景,顿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邱中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当遇到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冲突矛盾的时候,他在高龄母亲羸弱弥留之际,没有沉湎于常人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漩涡,而是将感情和理智的天平向祖国倾斜,以国事为重。在为老母亲安排好护理之后,他精神上承受着极大的矛盾和痛苦,最后毅然决然掩面挥泪西行,奔赴工作岗位……”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