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鹏,男,(1924年8月12日-2017年12月19日),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信息产业部科技委顾问。
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2017年12月19日,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志鹏病逝,享年93岁。
近半个世纪以来,主持多种通信电台、接力机和机载雷达的研制以及新一代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数据交换网等研究工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国家多种奖励。
[1]
80年代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是我国与国际联网最成功、最早的系统之一。作为我国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带头人,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为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稳定和培育科研队伍作出重要贡献。获1997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国防科技奖一等奖。发表《未来军事电子》等专著。
[1]
- 中文名
- 童志鹏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宁波慈溪
- 出生日期
- 1924年8月12日
- 逝世日期
- 2017年12月19日 [2]
- 职 业
- 电子信息工程专家
- 毕业院校
- 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1]
- 主要成就
-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3年国防科技奖一等奖
国家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 代表作品
- 《未来军事电子》
童志鹏人物生平
编辑1924年8月12日,童志鹏出生于宁波慈溪(今属江北)庄桥。
童志鹏(2张)
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赴美求学。
1950年9月,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电工学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电信工业建设。
50年代至70年代,历任四机部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
80年代,出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直接指导与领导了我国多项电子装备与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获得了国家多种奖励。
90年代以来,他所主持研究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级重点工程,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稳定和培养科技队伍起了重大作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2月19日,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志鹏病逝,享年93岁。他为“两弹一星”装上“电子心”,曾在国内率先提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平流层信息系统等前瞻性概念。“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3]
童志鹏主要成就
编辑童志鹏科研成就
- 设计出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中国自主品牌”电台
1950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他婉拒了高薪的留美工作机会。为方便离境,童志鹏几乎将自己在美期间的全部家当留在了美国,只随身携带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书籍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
童志鹏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负责为抗美援朝战场设计中国第一台军用步谈机样机。经过无数次实验、试制,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比美军装备的无线电台更加轻便省电的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并迅速装备前线部队。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步谈机员于树昌在战场上使用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这种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的军用步谈机。
- 为“两弹一星”装上“电子心”
抗美援朝结束后,童志鹏同志投入了新的科研征程。1956年,童志鹏同志参与了“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微波中继通信接力机和我国第一代机载火控雷达。
为满足国家对无线电通信方面的需求,从1957年到1965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1972年,童志鹏被派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按照中央要求,圆满完成了有关电子测控系统调试任务。1974年,童志鹏担任卫星通信工程测控系统总体任务负责人,期间主持研制的测控系统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 开拓和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1987年,电子工业部党组决定,任命时年63岁的童志鹏同志担任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提出:“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设法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超前一步的工作,而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凭借着超前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工作实践,童志鹏领导研究了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早、最成功的系统之一;他在国内率先使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词,并不断推进该项目预研、顶层设计以及各分系统立项,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
90年代以来,童志鹏同志在推动我国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和平流层信息系统等前沿领域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90年,童志鹏同志担任我国第一个陆军指挥自动化信息系统工程行政总指挥,领导研制了该工程“神经中枢”系统,对我国陆军大型C3I系统建设具有开拓性意义。海湾战争后,童志鹏同志牵头组织对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提出我国必须发展跨军兵种的全军一体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议,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重大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开创了我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先河,拉开了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序幕。
1997年,73岁的童志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时,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征程、新起点。进入21世纪,童志鹏敏锐察觉到未来战争的新特点与技术发展趋势,率先确立和引导了平流层飞艇信息系统和信息栅格技术的重大研究方向。
[4]
童志鹏论文著作
发表专著:《未来军事电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第1版)》、《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第2版)》等专著。
童志鹏荣誉表彰
1997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3年,获国防科技奖一等奖。
2017年3月,获首届“CICC(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终身成就奖”。
童志鹏研究成就
研究成就:五十年代主持了脉冲微波接力机等通信工程的研制。六十年代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歼击机雷达等机载电子设备的设计。后又领导了我国无线电卫星和运载工具测控工程的总体设计及中大型兼容型计算机工程、数据通信网、电子化指挥控制系统工程等的研制。 近半个世纪以来,主持多种通信电台、接力机和机载雷达的研制以及新一代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数据交换网等研究工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国家多种奖励。80年代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是我国与国际联网最成功、最早的系统之一。作为我国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带头人,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为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稳定和培育科研队伍作出重要贡献。
童志鹏社会任职
编辑曾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童志鹏个人生活
编辑1939年夏,我考入上海晓光中学高一年级,1941年夏转学上海扬州中学,在那里完成高中学业,在晓光上学二年。这所新办学校号称“教育部特准立案”,对于处于沦陷状态的东南一带国土的学生来说,是颇有振奋人心之意的。当时,上海的原英租界、法租界保留租界特殊身份,还不属于日军统治,被称为“孤岛”,集中了许多外地避难人士,其中不乏精英人才。晓光也集中了几位高素质的老师,如教数学的朱老师、教语文的施老师、教英文的杜老师。他们谆谆善诱,严格要求,促进学生刻苦学习,锐意进取。我当时才十五、六岁,正是血气方刚、求知心切的年龄,在老师们的指引下,我如饥如渴地醉心于数学的求解难题、沉醉于语文的古文词章、涉猎于英语的外文报刊,颇得老师表扬,立志深入文化殿堂,自觉自愿地在自学上化工夫,这一习惯对我终身是有益的。当时“孤岛”不孤,社会上各种力量如国民党、三青团等都在活动,共产党也通过地下学生组织和他们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在这个大潮下,我也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学习进步书刊,如《西行漫记》、《大众哲学》、鲁迅、巴金、茅盾等著作,苏俄名家如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名著,大大打开了我的心扉,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未来的曙光,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我度过了短暂而丰富的二年,这是迈上今后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的坚实的第一步。
我特别怀念当年相互切磋的同学少年,而今都是耄耋老了。经历了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我要用臧克家老人的一句话“桑榆谁云黄昏过,老树东风红花多”!祝愿他们健康长寿,阖家团圆幸福。
我也寄语向明中学的少年同学,希望你们珍惜无价青春,扎实打好基础,德智全面发展,千里始于脚下。
[1]
童志鹏人物评价
编辑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走进院士童志鹏 .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2013-03-14]
- 2. 宁波籍院士童志鹏去世 他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 .东方网.2017-12-20[引用日期2017-12-25]
- 3. 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志鹏病逝,他曾为两弹一星装上“电子心”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2017-12-25]
- 4. 工程院院士童志鹏逝世 曾研制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8-08-04]
- 5. 为“两弹一星”装上 “电子心”的大师走了 .科技日报[引用日期2018-07-07]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