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德赞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赤松德赞(威利:Khri-sRong lDe-bTsan,藏语拼音:Chisong Dêzain,THDL:Trisong Detsen,742-797),又译墀松德赞,《新唐书》作“挲悉笼腊赞”。按照藏族的传统说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7任赞普,755年至797年在位。在他任内,吐蕃国势达到鼎盛。他也为藏传佛教的弘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被后世尊为“吐蕃三法王”。
赤松德赞在兴佛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措施,包括:1.排除反佛势力,2.迎请显密大师,3.修建桑耶寺,4.剃度藏僧,5.取缔苯教,6.在政治上树立佛教的主体地位,7.去顿派兴渐派,8.培养人才,翻译佛经,9.给佛寺经济支持。 [1] 
中文名
赤松德赞
外文名
Chisong Dêzain(藏语拼音)
别    名
墀松德赞、挲悉笼腊赞
国    籍
吐蕃
民    族
吐蕃
出生日期
742年
逝世日期
797年
职    业
吐蕃第37任赞普
信    仰
藏传佛教
主要成就
攻打天竺,夺取西域
被后世尊称为“吐蕃三法王”之一
与寂护、莲花生并称“师君三尊”
在    位
755年—797年
陵    墓
朱日祖囊陵

赤松德赞生平经历

编辑

赤松德赞冲龄即位,大臣摄政

755年,尺带珠丹在亚著贝擦赛马时,被大臣朗·梅色和末·东则布害死。随即吐蕃的属国苏毗发动叛乱。但吐蕃将军恩兰·达扎路恭(《新唐书》作马重英)发现了这个阴谋,逮捕了朗氏和末氏并将其灭族, [2]  同时发兵攻打苏毗,杀其王没庐赞。没庐赞之子悉诺逻投降唐朝,被唐朝封为怀义王。 [3] 
十三岁的赤松德赞在尺带珠丹死后继承了赞普之位。由于年幼,政权悉归大臣玛祥仲巴杰、和恩兰·达扎路恭代理。玛祥声称尺带珠丹的早逝是由于信奉佛教所致,而且朗氏和末氏也是崇佛者,因此制定了禁止佛教的小法律,把逻些城供奉的佛像送至芒域(今不丹以及中国西藏自治区亚东一带),并驱逐了一些外国高僧,拆毁了部分佛寺。

赤松德赞夺取陇右,攻陷长安

赤松德赞即位的时候,正值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将朔方、河西、陇右等地的边军大量调去讨伐安禄山。756年,吐蕃遣使向唐朝报丧。当得知唐朝发生内乱时,使者提出回国时奏请国主发兵支援唐朝。但唐玄宗心中存在着戒备,拒绝了吐蕃的请求并将使者礼送出境。吐蕃看见了唐朝的衰弱和其西部边境的空虚,发兵攻陷陇右所辖的(今青海湖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6军及石堡、百谷、雕窠3城,同时又陷鄯、武、叠、宕4州。此后,吐蕃派遣论绮力卜藏、尚东赞、尚赞哇夺取廓、霸、岷等州以及河源、莫门军。吐蕃一面入侵唐朝,一面遣使请求与唐朝会盟,以麻痹唐朝。郭子仪认为其中有诈,唐肃宗却不接受郭子仪的建议,而派郭子仪、萧华、裴遵庆与吐蕃会盟。
763年,唐朝军将与唐朝廷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吐蕃入侵,唐朝边将上报紧急军情,程元振却掩盖军情,不让皇帝与朝廷知道。吐蕃扣留了唐朝的使者,派遣恩兰·达扎路恭、尚杰斯秀亭(汉文史料作尚悉结、尚结息)发兵二十万,攻破大震关(今陕西陇县西),以唐朝的泾州刺史高晖为向导,继续进军。唐代宗逃往陕州,衣冠亲戚邻居逃往荆襄或隐藏进山谷 [4]  。763年冬,吐蕃军进入长安。吐蕃拥立金城公主的侄儿广武王李承宏为唐朝皇帝,但是此时唐朝人承认的皇帝仍然是唐代宗。吐蕃剽掠府库市里,长安百姓士民逃入山谷,躲避动乱。吐蕃军占据长安15天,想要劫掠城中士女百工,但是听说郭子仪率领唐朝勤王军队迫近长安,吐蕃军没来得及劫掠士女百工,就立即撤离了长安。 [5-10] 
765年,吐蕃联合唐朝的叛将仆固怀恩以及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入侵唐朝,吐蕃向奉天进军,党项向同州进军,吐谷浑、奴剌向盩厔进军,回纥跟在吐蕃之后。唐朝郭子仪、李抱玉、李光庭、白孝德、马璘、郝庭玉、李忠臣等人分别率军控制住军事要地交通要地。仆固怀恩的突然病逝。吐蕃十万军队到达奉天,浑瑊、白元光率军在奉天防御。吐蕃军在扎营时,浑瑊率骑兵冲击吐蕃军,俘获一员吐蕃将领。吐蕃攻城失败,死伤甚众。浑瑊率军夜袭吐蕃军,杀一千多人,之后与吐蕃交战多次,斩首五千级。周智光率军驻扎同州。骆奉仙、李日越率军驻扎盩厔。吐蕃撤退到邠州,遇到回纥,再次一起入寇,到达奉天。吐蕃与回纥分开扎营,回纥在城以西。唐朝郭子仪说服回纥,唐军联合回纥,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不绝。 [11-14]  此后,吐蕃与唐朝或是交战,或是会盟。

赤松德赞亲理政事,独尊佛教

然执政大臣颁布了佛教禁令,但仍有人信奉佛教。吐蕃的官员巴赛囊前往天竺,向中观瑜伽行派的创立人寂护大师学习佛法,并改名益喜旺波。益喜旺波返回吐蕃后,劝赤松德赞信佛。而出使唐朝归来的吐蕃使者巴桑希亦向赤松德赞颂扬佛法。当时已经成年的赤松德赞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玛祥仲巴杰的横行跋扈表示不满。赤松德赞一面培养自己的亲信崇佛派大臣,一面命令益喜旺波、巴桑希秘密翻译佛经。 [15]  最终于769年,在崇佛派大臣墀桑雅甫拉、洛德古囊恭的帮助下,赤松德赞设计把玛祥骗进了建于那囊昌浦的一座坟墓中,将其活活困死,铲除了反佛派首领。 [15] 
在铲除了玛祥之后,赤松德赞派益喜旺波、随正使章藏谢、副使巴桑希一起前往唐朝学习佛法;益喜旺波回国后,又前往天竺那烂陀寺,请寂护前来吐蕃弘杨佛法。寂护受到了赤松德赞的尊敬,支持其传教。但当时苯教的势力非常大,由于当时发生了一系列天灾,反佛派大臣认为是触怒天神,迫使赤松德赞将寂护送到了尼婆罗。寂护则在吐蕃反佛浪潮逐渐平息之后,邀请天竺著名的密宗大师莲花生一同赴吐蕃弘法。 [15]  在赤松德赞的主持下,莲花生同支持苯教的恩兰·达扎路恭等人进行了辩论,结果莲花生获得了胜利。赤松德赞下令全国废除苯教信仰,改信佛教;废止苯教的祭祀并将苯教的经书丢入河中。恩兰·达扎路恭由于拒绝改宗佛教而被流放北方,但后来由于其转为崇佛且战功赫赫而被召回,并被委以重任,担任大论一职。而在地方也有反对佛教的浪潮,象雄王(象雄是苯教的发源地,因此象雄王坚决支持苯教)尽发其属下十三个千户兵攻打赤松德赞,但被镇压。 [16] 
寂护莲花生的主持下,桑耶寺于775年建成并开光。赤松德赞让七位吐蕃贵族出家为僧,称预试七人,是为藏传佛教僧团之始。 [15]  且开始将梵文佛经译为藏文。同时命令群臣在全国各地广建佛寺、佛塔,要求群臣发誓永远信仰佛教,使得佛教逐渐成为吐蕃主要的信仰。

赤松德赞攻打天竺,夺取西域

在桑耶寺的白塔建成之后,赤松德赞从莲花生那里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得知蕃军强盛,纷纷投降,成为属国。蕃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摩揭陀人纷纷逃窜,蕃军从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时又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并遣士兵看守。 [15] 
吐蕃夺取陇右、河西一带后,唐朝与西域的联络中断。从781年开始,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唐朝辖下的西域。唐朝为了牵制吐蕃,用离间计策反吐蕃属国南诏,久怀不满的南诏王异牟寻趁机投靠唐朝,攻击吐蕃。 [15]  同时用和亲政策拉拢回鹘(即之前的回纥),并通好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形成对吐蕃的包围网。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个属国抗击阿拉伯帝国,并于790年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恩兰·达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 [15] 
经过了这一系列战争,吐蕃成为了东至今陕西、甘肃交界处 [15]  以及大渡河流域,南至印度中部恒河一带,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 [15]  的强大帝国。

赤松德赞内政建设,顿渐之诤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将天竺一系的佛教定为国教,制定每一名僧人由三户属民供养的“三户养僧制”。为了推行佛教,他甚至制定所谓的“三喜法”,规定赞普杀死属民就像母亲打孩子一样,属民应服从赞普;但如果赞普违背佛法,属民可以抗拒赞普的法律。
同时,赤松德赞对松赞干布时代制定的身份制度“告身制”进一步细化,对诉讼制度进行改进,规定杀人或伤人者依对方身份的高低来定刑。他还对藏历进行改进。 [15] 
当时进入吐蕃传教的僧人不仅有天竺僧人(主张渐悟的一派,称为“渐门”),还有唐朝信仰禅宗的僧人(主张顿悟的一派,称为“顿门”),两派所主张的修行方法不同。随着佛教被定为吐蕃的国教,两派势力的发展越来越壮大,最终互相攻击诋毁,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局面。摩诃衍本是沙州(今敦煌)一带的禅宗名僧,在781年被赤松德赞请到逻些城传教。禅宗的简洁明了使摩诃衍那的信众越来越多,而随寂护学佛法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天竺僧人奏请禁止禅宗的传播。禅宗僧人则奏请与天竺僧人辩论,落败者禁止传教。于是在792年,天竺僧人莲花戒与禅宗僧人勘布摩诃衍在逻些城进行长达三年的激烈辩论。这就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顿渐之诤”。最终莲花戒获得胜利,摩诃衍那向莲花戒献上花环,并主动离开逻些。 [15] 

赤松德赞外戚争权、禅让王位

蔡邦氏是赤松德赞王妃的亲族,那囊氏是赤松德赞母亲的亲族,双方为了争权引起了激烈地冲突。早在789年,赤松德赞为了出征外国,召集群臣商议。由于那囊氏一族的尚杰岭拉囊(汉文文献作尚结赞)担任大论一职,遂派儿子伍仁把守宫门,禁止蔡邦氏一族入内。蔡邦氏所生的王子牟如大怒,提刀杀死了伍仁,闯入殿中。赤松德赞大怒,依据“三喜法”的规定,将牟如流放到了北方的羌塘。
797年尚杰岭拉囊逝世后,蔡邦氏一族势力抬头,赤松德赞遂传位于由蔡邦氏所生的次子木奈赞普,自己则退隐到宋喀之女马喀宫堡修行佛法。同年逝世。 [17]  葬于穆日山赤德祖赞陵墓的后方,称为“朱日祖囊”陵,并在陵墓旁建了一块石碑,以保护信仰苯教的大臣。

赤松德赞后世尊崇

编辑
由于赤松德赞对藏传佛教的弘扬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因此同松赞干布赤祖德赞三人,被藏传佛教信徒尊奉为“吐蕃三大法王”之一。赤松德赞与他的两位师父寂护莲花生,三人并称为“师君三尊”,备受藏传佛教信众的尊崇。藏族的佛教史学家们对赤松德赞弘扬佛教赞赏有加,但是赤松德赞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却被淡化了。 [15] 

赤松德赞生母之谜

编辑
赤松德赞的生母究竟是何人,目前为止尚有争议。
有些藏文史料记载赤松德赞是王妃金城公主的儿子。《巴协》和《贤者喜宴》也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金城公主生下赤松德赞后,皇后那囊氏诡称怀孕,用药敷在乳房上使乳汁流出,令国王和群臣无法辨识。在赤松德赞满岁时,尺带珠丹令赤松德赞在二人中找出亲生母亲。最终赤松德赞认出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是金城公主。 [15] 
但根据敦煌发现的藏文文献《大事记年》记载,金城公主于739年去世(《新唐书》则记载吐蕃于740年遣使向唐朝报丧),而赤松德赞则在742年出生于札玛。因此存在矛盾。 [15] 
而敦煌藏文文献《赞普世系表》记载,赤松德赞是尺带珠丹与那囊妃芒波杰西丁所生的儿子。
正因为如此,目前藏学界对赤松德赞的生母的真实身份各执一词,其具体是何人仍是个谜。
参考资料
  • 1.    罗桑开珠.藏传佛教文化概论: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8-13
  • 2.    达扎路恭记功碑
  • 3.    《新唐书·吐蕃传》
  • 4.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初,车驾东幸,衣冠戚里尽南投荆襄及隐窜山谷
  • 5.    《资治通鉴》广德元年:吐蕃之初入寇也,边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闻。冬,十月,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之,遂为之乡导,引吐蕃深入;过邠州,上始闻之。
  • 6.    《武经总要 -- 后集·卷三》:“ 王甫,代宗时武将也。广德元年十月,吐蕃犯长安,甫诱长安恶少数百人,集六街鼓、朱雀街太鼓之。吐蕃闻之,慑振,乘夜而道。初,吐蕃既立广武王承き,将劫京城士女工匠整队伍还番,及是,闻鼓声,谓有变,遂俱奔溃。
  • 7.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衣冠皆南奔荆、襄,或逋栖山谷,乱兵因相攘钞,道路梗闭。光禄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蓝田,选二百骑度浐,或绐虏曰 :“郭令公军且来 !”吐蕃大震。会少将王甫与恶少年伐鼓噪苑中,虏惊,夜引去。子仪入长安,高晖东奔至潼关,守将李日越杀之。吐蕃留京师十五日乃走,天子还京。
  • 8.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初,车驾东幸,衣冠戚里尽南投荆襄及隐窜山谷,于是六军将士持兵剽劫,所在阻绝。郭子仪领部曲数百人及其妻子仆从南入牛心谷,驼马车牛数百两,子仪迟留,未知所适。行军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监察御史李萼谓子仪曰 :“令公身为元帅,主上蒙尘于外,家国之事,一至于此。今吐蕃之势日逼,岂可怀安于谷中,何不南趋商州,渐赴行在 。”子仪遽从之。延昌曰 :“吐蕃知令公南行,必分兵来逼,若当大路,事即危矣。不如取玉山路而去,出其不意 。”子仪又从之。延昌与李萼皆从子仪,子仪之队千余人,山路狭隘,连延百余里,人不得驰。延昌与萼恐狭径被追,前后不相救,至倒回口,遂与子仪别行,逾绝涧,登七盘,趋于商州。先是,六军将张知节与麾下数百人自京城奔于商州,大掠避难朝官、士庶及居人资财鞍马,已有日矣。延昌与萼既至,说知节曰 :“将军身掌禁兵,军败而不赴行在,又恣其下虏掠,何所归乎?今郭令公元帅也,已欲至洛南,将军若整顿士卒,喻以祸福,请令公来抚之,以图收长安,此则将军非常之功也 。”知节大悦。其时诸军将臧希让、高升、彭体盈、李惟诜等数人,各有部曲,率其数十骑,相次而至,又从其计,皆相率为军,约不侵暴。延昌留于军中主约,萼以数骑往迎子仪,去洛南十余里,及之,遂与子仪回至商州。诸将大喜,皆遵其约束。
  • 9.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仲卿至蓝田,纠合散兵及诸骁勇愿从者百余人,南保蓝田,以拒吐蕃,其众渐振,至于千人。子仪既至商州,未知仲卿之举,募人往探贼势。羽林将军长孙全绪请行,以二百骑隶之。又令太子宾客第五琦摄京兆尹,同收长安。全绪至韩公堆,昼则击鼓,广张旗帜,夜则多燃火,以疑吐蕃。仲卿探知官军,其势益壮。遂相为表里,以状闻于子仪。仲卿帅二百余骑游奕,直渡浐水。吐蕃惧,问百姓 ,百姓皆绐之曰 :“郭令公自商州领众却收长安,大军不知其数。”贼以为然,遂抽军而还,余众尚在城。军将王抚及御史大夫王仲升顿兵自苑中入,椎鼓大呼,仲卿之师又入城,吐蕃皆奔走,乃收上都。郭子仪乘之,鼓行入长安,人心乃安。
  • 10.    《旧唐书 》本纪第十一:车驾至陕州。子仪在商州会六军使张知节,乌崇福、长孙全绪等率兵继至,军威遂振。旧将王甫诱聚京城恶少,齐击街鼓于朱雀街,蕃军震慑,狼狈奔溃。庚寅,子仪收京城。壬辰,以宰臣元载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京兆尹、兼吏部侍郎严武为黄门侍郎,朗州刺史第五琦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癸巳,以郭子仪为京留守。高晖闻吐蕃溃,以三百骑东奔至潼关,为关守李伯越所杀。十一月辛丑朔,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蕃寇犯京师,罪由程元振,请斩之以谢天下。
  • 1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仆固怀恩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数十万众俱入寇,令吐蕃大将尚结悉赞磨、马重英等自北道趣奉天,党项帅任敷、郑庭、郝德等自东道趣同州,吐谷浑、奴剌之众自西道趣盩厔,回纥继吐蕃之后,怀恩又以朔方兵继之。
  • 12.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吐蕃至邠州,白孝德婴城自守。甲辰,上命宰相及诸司长官于西明寺行香设素馔,奏乐。是日,吐蕃十万众至奉天,京城震恐。朔方兵马使浑瑊、讨击使白元光先戍奉天,虏始列营,瑊帅骁骑二百直冲之,身先士卒,虏众披靡。瑊挟虏将一人跃马而还,从骑无中锋镝者。城上士卒望之,勇气始振。乙巳,吐蕃进攻之,虏死伤甚众,数日,敛众还营;瑊夜引兵袭之,杀千馀人,前后与虏战二百馀合,斩首五千级。丙午,罢百高座讲;召郭子仪于河中,使屯泾阳。己酉,命李忠臣屯东渭桥,李光进屯云阳,马璘、郝庭玉屯便桥,李抱玉屯凤翔,内侍骆奉仙、将军李日越屯盩厔,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屯同州,鄜坊节度使杜冕屯坊州,上自将六军屯苑中。
  • 1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吐蕃退至邠州,遇回纥,复相与入寇,辛酉,至奉天。
  • 14.    《旧唐书 列传第七十》:子仪遣朔方兵马使白元光与回纥会军。吐蕃知其谋,是夜奔退。回纥与元光追之,子仪大军继其后,大破吐蕃十余万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收其所掠士女四千人,获牛羊驼马,三百里内不绝。
  • 15.    《吐蕃史稿》
  • 16.    《雍仲本教目录》
  • 17.    《西藏王统记》
展开全部 收起
词条标签:
政治人物 君主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