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shěng),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地方行政区名称。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是现代省级行政区的开端,行省属于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全称“行中书省”。腹里地区(今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古部分)则由中书省直辖。时全国共10个行省、1个中书省辖地、1个宣政院辖地。
- 中文名
- 省
- 外文名
- Province
- 国 家
- 中国
- 行政机构
- 人民政府
- 总数量
- 34个(截至2018年末)
- 省
- 23个
- 自治区
- 5个
- 直辖市
- 4个
- 特别行政区
- 2个
省历史沿革
编辑省名起源甚早,魏晋时期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直辖地方。隋文帝于开皇八年(588年)伐陈,曾置淮南行省于寿春,但不久即废。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现过行省制度,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为时短暂。蒙古人兴起之后,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总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它最初是一种临时设置,并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其长官也由中央官吏演变为地方官吏。其间从伐金到灭宋,历经70余年,平宋以后成了元朝的行政区划单位。
省元省制
蒙古在太宗三年(1231年)即灭金的前三年,始立中书省,以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入主中原后于宪宗初年(1251年),在燕京等处置设行尚书省。中统初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书省,其后屡屡增多,但是一直到元贞年间(1295—1296年)行省的设置和辖区还都很不固定,即在忽必烈统一中国(1279年)后的20年中行省制并未固定下来,直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元成宗时期才开始固定,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区划。
1.行省
元英宗至治时(1321—1322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元末,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划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可见,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
2.行省以下的单位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从图11可以看出,当时与路平级的直隶州、直隶府为数不少。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为数不多,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路。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虽略同于宋,元代的行政区划已与宋朝的有原则上的区别:(1)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是行省(或简称省),已不是路。宋朝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路,在元朝已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2)在宋朝,府、州是辖于路之下的,在元代已有相当数量的府、州成为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3)宋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元则有三级、四级,而且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
省明省制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1368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和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以示国都所在。但元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现混乱,不全面改革整顿已难以维持国家权力,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总一省的行政大权,其性质仍同行省,因此习惯上还称为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原中书省所辖的地区也归六部,名为直隶。于是,把当时国都所在的应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即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区改称直隶,也称京师。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旋即将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改称为直隶(即京师),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又称南京。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州有两种:直隶布政使司的直隶州;隶于府的散州。明代布政使司(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有这样几项改革:(1)在宋代为最高行政区划的路,在元朝还是主要的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在明朝则被完全废除了;(2)唐朝创立的府,在明代第一次成为高于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明代的府相当于元代的路;(3)与元朝一样,实行三、四级行政区划系统,而且以省(布政使司)—府—州—县的四级区划系统为主。据统计,明在15省下有“府百四十,州百九十三,县千一百三十八”;另有“羁縻(即藩属)之府十九,州四十七,县六”。
省清省制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清世祖仍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两省,全国共为18省。
在边疆,清王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和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清光绪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十三年(1887年)建台湾省,三十三年(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加上内地18省共为23省。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卖国求荣的马关条约,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所以史称22省。清朝的22省,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所不同的有以下几点:(1)增加了行政区划单位——厅。这是清代在新开发地区所设置的区划单位,
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绝大多数不领县;散厅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2)在元、明两代不论是直隶州,还是散州,一般均领县。(表8、9)在清代省辖的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表10)(3)元、明两代的行政区划系统都是由三级和四级系统混合组成,并以省—府—州—县的四级体系为基本的系统。在清代则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且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为主。(4)在边远辖区和省,除了在部分农业区设置府、州、县外,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东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建立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在西藏则设立营。在清代,直隶厅的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因此清朝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的称呼一般为府、厅、州、县。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自清德宗光绪年间置22省,有府、厅、州、县1700多。
省省级政区
编辑省一级行政区划
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名。源于古代省制。在古代,省指天子所居之所,宫禁。唐有三省六部,“尚书省”为其一。最初是金国在重要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代中央行政机关叫“中书省”,又于各路(各行政区)设“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的机关),简称“行省”,最后简称为“省”。“省”由此发展而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人民政府,是省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由省长、副省长、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组成,每届任期5年,对省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负责并报告工作。省人民政府实行省长负责制,主要职权有:贯彻执行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及国务院的决议和命令,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规章,发表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领导所属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依法定权限和程序任免、奖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管理本省的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民政、公安、民族事务、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等。 截至2011年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现列表综述如下:
省直辖市表
省省列表
川或蜀
| ||
青
|
省自治区表
自治区
| 简称
| 首府
|
新
|
省特别行政区表
省建设兵团表
省由来
编辑省河南
以大部分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省会曾设开封,后移至郑州。 主要城市:郑州、鹤壁、周口、开封、洛阳、商丘、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许昌、南阳、信阳、濮阳、济源。
省河北
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省会曾设保定、天津,建国后改设石家庄。 主要城市: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
省北京
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是“蓟”,从先秦时代的北方重镇,到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再到明清的北京城,这座城市经历了数千年复杂而漫长的演化历程。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省天津
天津最早的名称叫做直沽寨,元代改为海津镇,正式称为天津是在明代。朱棣做了皇帝后,就把他率兵“渡直沽,昼夜兼行”曾经路过的渡口赐名“天津”。“津”是指渡口。“天津”的意思就是“天子经由之渡口”。 当然,天津也被叫做“天津卫”。这也和朱棣有关。“卫”在当时是军队的设置名称,由于天津和都城北京离得很近,是北京的门户担负着安全护卫的任务。于是朱棣在公元1404年将天津设立了卫,10个月后又设立左卫,公元1406年又设立右卫。清顺治年间,顺治皇帝将左右2个卫归并到天津卫,三卫合一。民国期间曾作为河北省省会。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并在新中国成立那天正式成为直辖市。
省山东
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济南、菏泽、滨州、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德州、聊城、临沂、日照。
[3]
省山西
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忻州、临汾、运城。
省黑龙江
省吉林
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长春、四平、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城、辽源、通化。
省辽宁
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兴城、海城。
省浙江
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置浙江省,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省会一直在杭州。 主要城市: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
省江苏
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代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省会初设苏州市,抗战时设于镇江市,建国后设于南京市。 主要城市: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盐城、宜兴、太仓、张家港、江阴。
省上海
唐宋时期,上海旧城厢一带是个渔村,在它的东面有两条河注入东北方的华亭海(今高桥、长江口一带)。东面一条叫下海浦,西面靠近渔村的一条叫上海浦,渔村即以此为名,叫上海。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民国初年,上海县及周边乡镇从江苏划出设立上海特别市;1949年,原上海特别市再次划入原属江苏的崇明、青浦、南汇等地设立直辖市。
省安徽
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省会初设安庆,建国后设于合肥。 主要城市: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市、阜阳。
省江西
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南昌、九江、赣州、上饶、宜春、抚州、吉安、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
省湖南
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省会长沙。 主要城市:长沙、郴州、株洲、湘潭、衡阳、永州、岳阳、张家界、益阳、常德、怀化。
省湖北
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省会武汉(初期为原武昌)。主要城市:武汉、黄石、十堰、荆州、襄阳、宜昌。
省新疆
以其为故土新归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末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塔城、伊宁、库尔勒、阿勒泰、阿克苏、喀什。
新疆建设兵团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大部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享有省级行政权限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管辖。兵团的土地面积7.4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主要城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
省云南
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楚雄、大理、丽江、景洪、潞西、瑞丽、香格里拉。
省贵州
省福建
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三明、漳州、龙岩。
省台湾
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由福建省分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
省宁夏
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青铜峡。
省西藏
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拉萨、昌都、日喀则。
省四川
以益梓利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梓州路,分峡西路为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成都、绵阳、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西昌、宜宾、南充、雅安。
省重庆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惇先被封为恭王,然后立即又继承了帝位(宋光宗),自己认为这是双喜临门,于是将恭州改名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1997年,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由原四川省分设出设立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
省内蒙古
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1947年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赤峰、呼伦贝尔、乌兰浩特、通辽、锡林浩特。
省广西
以岭南东道、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政府驻地初期在桂州(桂林),后移至南宁。主要城市: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玉林、北海、百色、防城港。
省海南
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广东省,1988升格为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万宁、文昌、通什、东方、三沙市。
省青海
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西宁、德令哈、格尔木。
省甘肃
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主要城市: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定西、平凉。
省陕西
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西安、宝鸡、咸阳、汉中、延安、榆林、安康、渭南、铜川、商洛、杨凌示范区。
省广东
以岭南东道、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区,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广东巡抚驻广州),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广东主要语言粤语,潮汕话,客家话。主要城市: 深圳、广州、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湛江、江门、中山、东莞等。
省香港
旧时属于广东省,明朝时期,香港以生产及出口香木为主,常于石排湾(即今日之香港仔)把香木用船运往广州,故有「香港」之称,意思为「香木的港口」,而当时位于港湾一带的村落,则名为香港村。 后来,英军第一次抵达香港时,途经香港村,英军询问该处地名,引路者地方口音说了「香港」二字,英军即便称此处为「HONG KONG」,「HONG KONG」(香港)自此成为全岛的总称。
省澳门
旧时属于广东,从十六世纪上半叶开始,“蚝镜澳”或“澳门”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最常见的称谓。“蚝镜”一词缘自此地处在江水入海处,盛产“蚝”,即牡蛎;而主要产区南湾、北湾位于澳门半岛西部的东、西两侧,遥遥相对,碧波粼粼,“规圆如镜”,故名“蚝镜”。明、清两代在提及蚝镜的典籍中,大多将“蚝”字改为“濠”或“壕”。清代第一、第二任澳门同知印光任、张汝霖在其合撰的中国第一部澳门地方志《澳门记略》中释为:澳门“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环。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是称澳焉”。“澳门”之名,出处有二。一说澳门半岛有南台、北台(即今日西望洋山,东望洋山),两山相对如门;一说澳门半岛之南有氹仔岛、路环岛与大、小横琴岛四山分立,成十字形,曰十字门,亦称澳门。
省速记歌谣
编辑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速记歌谣:
省版本一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
双宁西四北上天
庆蒙台海青甘陕
还有港澳和兵团
1、本歌谣最初由周恩来总理创作,后几经传播修改,又因海南、重庆相继建省,再加扩充。此处选用的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书中的版本。
2、内容注解:
两湖:湖南,湖北;
两广: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 ;
两河山: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五江:江苏,江西,浙江,黑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贵福吉安: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双宁: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
西四北上天:西藏自治区,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庆蒙台海青甘陕:重庆,内蒙古自治区,台湾,海南,青海,甘肃,陕西;
港澳和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注:以上是34个省级行政区,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5个)
省版本二
京津沪,辽吉黑,冀鲁豫,晋陕甘,
闽粤琼,川滇黔,苏浙皖,湘鄂赣,
青新宁,蒙藏台,渝港澳,桂兵团。
省版本三
京华余香,前绩蒙誉。京华渝湘,黔冀蒙豫。
傲尽倾岳,穷刽黑掳。澳晋青粤,琼桂黑鲁。
悯疾惋葬,匀闪干护。悯吉皖藏,云陕甘沪。
鬼颠汰狞,疗辄龙苏。贵滇台宁,辽浙陇苏。
穿津扼港,勤干新曙。川津鄂港,秦赣新蜀。
省版本四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内重台海福吉安
还有港澳好河山
省版本五
中华大陆,二三省图;港澳特殊,台湾待复。
北京首都,地位突出;政治中枢,精神支柱。
上海称沪,经济为主;东方明珠,穿云破雾。
天津陪护,太子读书;滨海输出,国际服务。
重庆山路,水脉为辅;镶嵌天府,地上火炉。
直辖有数,四个已足;自治民族,一手有五。
互通有无,关系巩固;欢欣鼓舞,盛世宏途。
湖北千湖,中部门户;河南临屋,炎黄二祖。
江苏劳务,打下基础;广东起舞,大国征途。
黑龙寒苦,雄鸡头颅;福建在腹,经商为富。
贵州提速,更加幸福;四川重塑,地震走出。
云南边路,风景独树;青海凝露,戈壁珍珠。
辽宁有虎,生态修复;山东为鲁,孔孟之儒。
河北守护,京城舒服;山西资助,善能陈醋。
吉林巡抚,东北总督;浙江杭苏,烟雨如哭。
安徽风俗,曾属孙吴;江西文物,革命出处。
湖南有汝,天意相助;陕西黄土,埋葬大墓。
甘肃石窟,众多民族;海南岛库,热带生物。
内蒙称古,喜好歌舞;广西壮族,山水一路。
西藏放牧,大山藏布;宁夏回族,礼仪汤沐。
新疆维吾,尔来欢呼;首府乌鲁,木齐为都。
各省交互,高速飞渡;直通网路,善用百度。
一一综述,地理有数;付坤发布,流传千古。
1.本歌谣名为中国地理赋,老河口付坤创作,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 参考资料
-
- 1. 省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2016-05-25]
- 2.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 .广东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20]
- 3. 统筹规划济莱工业布局——论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2019-01-16[引用日期2019-01-26]
- 4. 澳门名称由来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