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唐卡历史起源
编辑1、唐卡是随佛教由印度传来的绘画形式。由意大利学者杜齐提出。他认为唐卡源于印度古老宗教布画“钵陀”,随佛教传入西藏。钵陀与汉地绘画不同主要在于画布,汉地绘画多为纸和绢,钵陀则以棉布为底,这与唐卡画布一致。此外,唐卡绘画中曼荼罗画为正方形画布、佛像画画布长宽比例为4:3,这都与钵陀相同
[1]
。
2、由中国学者谢继胜提出,唐卡受中原绘画的影响产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唐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并非来自印度,实际上他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汉唐至宋元的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形成演变过程相一致,发源于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成”
[2]
。
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所著的《释迦牟尼·水晶宝镜》书中所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这幅女神像,将此作为装藏,放在神像里了。此为西藏学术界对于唐卡起源之说
[3]
。
唐卡绘画题材
编辑一般可分为,宗教类和非宗教类。
宗教类包括:曼荼罗画、本生、集树会、祖师像、生活传记、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罗汉、生死轮回图、西方极乐世界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这种唐卡一般中心位置描绘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主体,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幅唐卡画一般描绘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也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多变
[5]
。
唐卡艺术流派
编辑唐卡最早是受尼泊尔风格的影响 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西藏境内大兴建寺修庙之风, 当时寺庙内的壁画、塑像等都由尼泊尔和中国的画家、雕塑家所塑绘, 自此之后到15世纪之前的由尼泊尔和藏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后人一并称之为尼泊尔画派
[6]
。之后有在宗喀巴时期的齐岗画派;15世纪兴起的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16世纪兴起的噶玛嘎孜画派等。
唐卡尼泊尔画派
尼泊尔画派主要流行于11世纪至13世纪,松赞干布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随同公主进藏的有尼泊尔艺术家,他们把尼泊尔的艺术风格融入于西藏本地艺术之中,形成了唐卡中的尼泊尔流派。这个流派的绘向以暖色调为主,画面中央的主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护法诸尊被安排在四周整齐的小方格内,造像较为简单,身段僵硬,着衣少而单薄,饰物沉重感强
[6]
。
唐卡齐岗画派
齐岗画派由雅堆·齐乌岗巴创立,这一田派主要流行于13世纪的卫藏地区,它一方面继承了吐蕃时期和分治时期的绘画神韵,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某些特色,主要在于构图上既继承了尼泊尔画派的构图,又稍有变化。中央的主尊所占有的位置相对减少,在色彩上仍然以暖色为主凋。在背景上,此画派喜欢用卷草纹作为装饰,更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手指、脚趾等细微之处,也使人物的姿势、服饰等更为流畅、飘逸
[6]
。
唐卡勉唐画派
勉唐画派(另译门赤画派、勉塘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画派出创始人为勉拉·顿珠嘉措,其传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宝》
[9]
,详细论述了绘画和雕塑的造像量度,指出了某些书籍在造像量度上出现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恶果,阐述了藏画的实践方法。并博采诸长,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与传统的块面表现相比,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变化丰富。旧勉唐画派的画风承袭了印度一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勉唐画派进入鼎盛时期,优秀画师层出不穷。遗存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壁画、唐卡多为勉唐画派画师所绘。西藏绘画发展到新勉唐画派时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西藏历代画师经过若干世纪的实践,将早期流行的印度一尼泊尔样式与元以后汉地明清艺术因素的影响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宗教绘画样式。1949年至1966年为一转折期,1966年后开始冷落、沉寂。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抢救工作,但其绘画技艺依然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
[9]
。
唐卡钦则画派
钦则画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则钦莫(另译:贡嘎岗堆·钦泽切姆)。钦则钦莫自幼酷爱美术,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了画派。钦则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重点突出,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和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绘画语言体系
[9]
。
据传山南多吉丹寺的壁画即出自钦则钦莫之手。对于勉钦两派,画界历来有“一文一武”之说,勉派尚“文”,钦派尚“武”。比较而言,钦派更擅长绘制怒相神,其面相威严孔武,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而又多跃然舞姿,动中有静、刚柔相济,颇具阳刚之美;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装饰味很强。钦则派还善于绘制坛城,样式独特,刻画精致绝伦,纹样繁密华丽。
唐卡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经与南喀扎西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总结先师及自己的经验,撰成《线准太阳明镜》,从而奠定了噶孜画派的理论基础。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在南喀扎西之后,又有两名画师继承了噶孜派画风,一是却吉扎西,以青绿设色著称;一是噶旭噶玛扎西,以独创出新著称。他们与南喀扎西一道,被誉为“噶孜三扎西”。
继“噶孜三扎西”之后,康巴炉霍郎卡杰的微型唐卡堪称一绝,而德格普布泽仁留存在德格印经院的画版几乎成为噶玛嘎孜画派的范本。噶孜画派承传谱系十分明晰,历代名家辈出。派系传承中因地域、师承诸种关系而派生分支,导致风格变化,形成“旧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9]
。
唐卡新勉画派
新勉画派即新勉唐画派,指五世达赖时期(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的藏画师藏巴·曲英嘉措在继承勉唐画派精华、综合噶玛嘎孜画派和钦则画派的部分特点、吸收汉地绘画的某些因素的基础上,开一代新风
[11]
,成为西藏民族绘画的最典型特点就是“标准样式”,即指典范,是近现代西藏佛教绘画的“经典”和“范例”。格鲁教派为进一步巩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在西藏广建寺院,为完成短时间内广建寺院的任务,新勉派把《度量经》作为制作壁画、唐卡的严格标准,逐步形成了佛教绘画的标准样式
[12]
。
其风格特点具体表现为:
1、源自勉唐派传承的部分有:造象度量严格,色彩明快,底层色厚涂,粗壮饱满的四肢和脸形,“兰叶描”勾勒衣饰线条,汉族化的民间图案,装饰性的山、石、树、云。
2、融合噶玛嘎孜画派特点的部分是:汉族化的青绿山水、渲染技法中层次丰富细腻、善用灰色表现皮肤。
3、吸收钦则特点的部分为:人物毛发有虚实变化,形象边线的节奏十分丰富 [13] 。
1、源自勉唐派传承的部分有:造象度量严格,色彩明快,底层色厚涂,粗壮饱满的四肢和脸形,“兰叶描”勾勒衣饰线条,汉族化的民间图案,装饰性的山、石、树、云。
2、融合噶玛嘎孜画派特点的部分是:汉族化的青绿山水、渲染技法中层次丰富细腻、善用灰色表现皮肤。
3、吸收钦则特点的部分为:人物毛发有虚实变化,形象边线的节奏十分丰富 [13] 。
唐卡主要分类
编辑3、按材质:
(1)刺绣唐卡。用各色丝线绣成,这种唐卡坚韧耐用,不易毁坏。
(2)缂丝唐卡。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在图案需要编织处,用经线交织而成,雕石镂木等具有立体效果。
(3)织锦唐卡。质地多为缎,纬线由各色丝线组成,顺而间错提花织造,形成所需图案、形象、景物。
(4)堆绣,也称贴花唐卡。先将各色彩缎剪成图形(人物、鸟兽、树木、楼阁、花草等),粘贴在唐卡底料上。
(5)绘画唐卡。多是先绘画于纸、布、牛皮、羊皮等上,而后做成唐卡。它的基本绘画形式与壁画无二。后期的绘画唐卡有所发展,有的刻成印板印刷,则可成为“印刷唐卡”了。
(6)珍珠唐卡。珍珠唐卡是唐卡画中的特殊品种,数量极少。西藏山南昌珠寺的度母珍珠唐卡,由上万颗珍珠宝、艺术石串成,造型舒展雅致,十分昂贵 [3] 。
(1)刺绣唐卡。用各色丝线绣成,这种唐卡坚韧耐用,不易毁坏。
(2)缂丝唐卡。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在图案需要编织处,用经线交织而成,雕石镂木等具有立体效果。
(3)织锦唐卡。质地多为缎,纬线由各色丝线组成,顺而间错提花织造,形成所需图案、形象、景物。
(4)堆绣,也称贴花唐卡。先将各色彩缎剪成图形(人物、鸟兽、树木、楼阁、花草等),粘贴在唐卡底料上。
(5)绘画唐卡。多是先绘画于纸、布、牛皮、羊皮等上,而后做成唐卡。它的基本绘画形式与壁画无二。后期的绘画唐卡有所发展,有的刻成印板印刷,则可成为“印刷唐卡”了。
(6)珍珠唐卡。珍珠唐卡是唐卡画中的特殊品种,数量极少。西藏山南昌珠寺的度母珍珠唐卡,由上万颗珍珠宝、艺术石串成,造型舒展雅致,十分昂贵 [3] 。
唐卡色彩来源
编辑唐卡画师是把唐卡绘画需要的所有颜料分为九类: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宝石。
属于土的颜料有:白土、南碱、金刚土、红土。
属石类的颜料有:银矿石、黄铜矿石、云母、青金石、铜绿石、朱砂、玳瑁石、赭石等。
属于水类的颜料有:黄丹、桑珠热、蓝靛、铁青靛等。
属于火类的颜料有:墨、砒石、雄黄等。
属于木类的颜料有:红树、金树、桦树、硬树、紫梗等。
属于草类的颜料有:力士草、鸡爪黄连、狼毒草、苋菜等。
属于花类的颜料有:野菊花、桦树花、报春花等。
属于骨类的颜料有:蛤、海螺、龙骨等。
属于宝石类的颜料有:黄金、白银、天珠、珊瑚、绿松石等 [15] 。
属于土的颜料有:白土、南碱、金刚土、红土。
属石类的颜料有:银矿石、黄铜矿石、云母、青金石、铜绿石、朱砂、玳瑁石、赭石等。
属于水类的颜料有:黄丹、桑珠热、蓝靛、铁青靛等。
属于火类的颜料有:墨、砒石、雄黄等。
属于木类的颜料有:红树、金树、桦树、硬树、紫梗等。
属于草类的颜料有:力士草、鸡爪黄连、狼毒草、苋菜等。
属于花类的颜料有:野菊花、桦树花、报春花等。
属于骨类的颜料有:蛤、海螺、龙骨等。
属于宝石类的颜料有:黄金、白银、天珠、珊瑚、绿松石等 [15] 。
这些纯天然的颜料从色相上也可分类:
白色类:白土、南碱、金刚土、海螺、云母等。
黄色类:砒石、雄黄、力士草、鸡爪黄连、金树、野菊花、桦树皮等
红色类:朱砂、苋菜、红土等。
蓝色类:青金石、蓝靛类、硬树等。
绿色类:铜锈、铜绿石、孔雀石等。
黑色类:锅烟子、煤矿石等。
紫色类:桑珠热、玳瑁石、赭石、紫树等。
白色类:白土、南碱、金刚土、海螺、云母等。
黄色类:砒石、雄黄、力士草、鸡爪黄连、金树、野菊花、桦树皮等
红色类:朱砂、苋菜、红土等。
蓝色类:青金石、蓝靛类、硬树等。
绿色类:铜锈、铜绿石、孔雀石等。
黑色类:锅烟子、煤矿石等。
紫色类:桑珠热、玳瑁石、赭石、紫树等。
所有颜料又从物质属性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
矿物颜料常用的有:仁布白土(白)、朱砂(红)、青金石(石青)、孔雀石(石绿)、雄黄/雌黄(黄)、黄丹(橙)。
植物颜料常用有花青色、胭脂色等,植物颜料的制作工艺相比于矿物颜料要简单。首先采集花木或树皮,清洗后浸泡或熬煮,得到不同颜色的汁水后,蒸发制成颜色丸即可 [16] 。
矿物颜料常用的有:仁布白土(白)、朱砂(红)、青金石(石青)、孔雀石(石绿)、雄黄/雌黄(黄)、黄丹(橙)。
植物颜料常用有花青色、胭脂色等,植物颜料的制作工艺相比于矿物颜料要简单。首先采集花木或树皮,清洗后浸泡或熬煮,得到不同颜色的汁水后,蒸发制成颜色丸即可 [16] 。
唐卡绘制流程
编辑1、选布: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太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只能把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2、固定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3、上胶和打磨: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对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一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4、矫正画布:正其经纬。
5、打线: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
6、勾草图: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
7、上色: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
9、开脸:开眉眼包括画眼睛、嘴唇、鼻孔、手足指甲等,是唐卡绘制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眉眼开得是否成功。所以部分老艺人将开眉眼的功夫当作绝技,单脉相传,不轻易示人。按传统习俗,开眼要选良辰吉日。开好眉眼,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预示着一幅唐卡的最终竣工
[19]
。
唐卡装裱情况
编辑首先在唐卡的画心四周先镶牙子(6 vja-dmar-ser,意为:红黄色彩虹,指唐卡的牙子以红黄两色为主,其实其色彩搭配相当自由,并不受此局限,甚至有不用牙子的情况)。牙子有红黄妆缎牙子、月白片金五色牙子、红片金牙子、红黄绿洋锦牙子、红黄片金牙子、镶红片金牙子、万寿灯笼锦牙子等多层多色彩的,所以藏文称为彩虹。有时也用单层锦缎牙子,称为大牙子,这是一种简化形式。牙子外面是镶边。在牙子与镶边接合处以白小线缝合,在镶边最外也有白线或红白小线缝边,这两道线几乎成为宫中唐卡装裱的标志。镶边分为天池(5 gnam)、地玉(2 sa)、左侧幅(4 gyon-pa)、右侧幅(3 g-yas-pa)四部分。镶边相当于汉地绘画的裱工,用料讲究,有红蓝洋锦边、素洋锦、杂色锦、西番莲片金缎边、镶龙石青片金边、织金缎等,越是重要的唐卡用料越是名贵。对于有祝寿含义的唐卡则用大红云龙片金缎边、石青寿字缎或大红寿字缎平裱,以烘托主题。如墨刻六世班禅源流的唐卡即用此料。在标准的西藏唐卡中,地边正中还缝一块绵缎。这块绵缎大小不一,或方或长,形状不一,藏文中称唐门(1 thang-sgo),是唐卡标志性的装饰物。宫中唐卡,除特意仿藏式之外,基本不采用这种装饰。宫中所藏西藏进贡的唐卡往往因为装裱粗糙而拆去旧边,再用宫中材料重新装裱,所以宫中的一些“番画”唐卡其装裱与宫中唐卡完全一致。
装裱完成之后就是装卷杆和楣杆。在藏文里,这两个杆名称都一样为thang shing,意为:唐木或唐杆。但是从实物看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卷杆(10)装在地玉下端,圆柱形,略长出唐卡两侧幅边,杆头安轴头(11 thang tog)。楣杆(9)装在天池的上端,为宽扁形或扁圆形木片,两端与天池两边齐平,或稍长出,藏式做法,以皮革包首,宫中鲜有采用。宫中唐卡卷杆和楣杆的用材有白檀香木、紫檀木、杉木等,前二者材料最为名贵。轴做工也十分讲究,有铜、银、紫檀木、铜镀金、银间镀金等质地。作为卷杆的装饰物,紫檀木轴头多是素面蘑菇状;银质、铜质轴头上多有錾花或敖其里(蒙文“金刚杵”之义)图案,或嵌珊瑚、松石、小珍珠和青金石等小珠为装饰。
唐卡面上还要罩一层佛帘(thang-vdzar,或译为:唐帘)作为唐卡的装饰。这一部分是缝在唐卡的楣杆下方,长及卷杆,以五色哈达或五色锦缎为之。西藏佛帘多由二片、三片互相叠压组成不同,而宫中所装软薄佛帘,多以一块整织物做成,少有分成数片的情况。佛帘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保护唐卡的重要部分。佛帘外面,缝有两条彩带,垂至卷杆处,其底端呈鸟喙形,故称为“乌嘴”(bya-kha)。类似于汉地绘画装裱中的“惊燕”。
楣杆上端钉有两个挂钩,每个挂钩各带一铁圈,由生铁打造而成。清宫中多用铁鋄金赶珠圈或铁鋄银赶珠圈,圈上各系一根花绦子。另外,圈上也有系高丽纸签的情况,其内容较唐卡后面的白绫签稍略。当唐卡悬挂供奉时,两根绦子互相系扣,作挂绳之用。唐卡收卷好以后,两花绦子用于系紧唐卡使用,其长度以绕卷起唐卡两圈为限。绦子多以五色交杂粗麻线编成,系紧后不易松开,且经磨耐用,加之色彩多样,与唐卡的色彩相配,成为宫中唐卡的特色之一。此外,以红色绸带作绦子的情况也较常见。以粗线作挂绳的情况则多见于西藏所贡入的唐卡上
[20]
。
唐卡开光供奉
编辑
藏族唐卡作品集(24张)
唐卡价值意义
编辑唐卡历史价值
有的唐卡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友谊的作品,如文成公主进藏故事,都会绘在寺庙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情景,描绘了贞观15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
[21]
。
唐卡宗教价值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讲,这种艺术形式,也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其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置自己的经堂、佛龛。
[22]
。
唐卡经济价值
虽然唐卡的历史悠久,但唐卡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刚刚兴起时,唐卡的价格一般也就两三百元。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藏传佛教艺术品进入收藏市场后,唐卡收藏市场就开始升温,很多唐卡的价格突破了千元。从2006年起,因为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收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升温态势,基本上每年价格翻倍。虽然在中国唐卡价格越来越高,但与国外相比不仅价格整体偏低,而且仍属于小众收藏
[23]
。
明清唐卡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拍卖市场,当时的拍卖成交价一般在1万元左右。2008年时,一件明正德“药师佛像图”唐卡就以1540万元创下唐卡拍卖纪录
[23]
。2014年11月26日,上海龙美术馆馆主刘益谦以3.1亿港元拍下被称之为“唐卡之王”的“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此物始流入西方,并于1977年首次出现于伦敦佳士得拍卖中,以7000英镑拍卖给一位印度收藏家,随后又经1994年100万美元易手。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上,当时创下3087万港元新记录
[24]
。
唐卡衍生形式
编辑木雕唐卡:以嘎赤、勉萨唐卡作为风格基调,以东阳木雕作为技法基础,以明永乐、宣德时期宫廷藏传佛教艺术趣味作为追求标准,精选德格印经院刊刻版画为范本,参以故宫、布达拉宫等传世彩绘唐卡,严格遵循量度比例,转换质材,推陈出新,实现了平面唐卡的立体化表达。
[25]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查看全部
- 参考资料
-
- 1. 意娜. 直观造化之相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藏族唐卡艺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9-21
- 2. 谢继胜. 西夏藏传绘画 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 彩版图集.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M], 2002:297
- 3.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丹珠昂奔撰. 中华文化通志 藏族文化志[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389-391
- 4. 意娜. 直观造化之相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藏族唐卡艺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8-19
- 5. 高僧像 彩色织锦缎唐卡 .cctv.2006-08-07[引用日期2016-03-11]
- 6. 宛华. 唐卡艺术全书 超值全彩白金版[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36-37
- 7. 八思巴罗追坚赞画像唐卡(尼泊尔画派) .中国在线.2011-04-12[引用日期2016-03-13]
- 8. 藏族传统绘画三大门派简介 .微头条.2015-09-30[引用日期2016-03-09]
- 9. 藏族唐卡 .中国网.2007-06-11[引用日期2016-03-09]
- 10. 中古陶拍卖2015春拍唐卡专场收官 .新浪.2015-06-03[引用日期2016-03-09]
- 11. 格桑益西. 藏族美术史[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5:428
- 12. 于小冬. 藏传佛教绘画史[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262
- 13. 和靖. 唐卡鉴藏 唐卡工艺[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3:143-144
- 14. 意娜. 直观造化之相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藏族唐卡艺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23
- 15. 彩绘唐卡与汉地传统工笔画的技艺差异简析——张小燕 .佛教在线.2011-08-11[引用日期2016-03-09]
- 16. 乌苏荣贵. 论唐卡的色彩及颜料[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9, 6(1):57-58
- 17. 揭秘唐卡绘制流程 .中华网.2014-12-10[引用日期2016-03-11]
- 18. 扎雅·诺丹西绕著;谢继胜译. 西藏宗教艺术[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103-104
- 19. 意娜. 直观造化之相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藏族唐卡艺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35-36
- 20. 清宫唐卡绘画与装裱的机构及流程 .西藏文化网.2008-06-11[引用日期2016-03-11]
- 21. 唐卡的价值体现 .中国唐卡网[引用日期2016-03-13]
- 22. 浅谈西藏唐卡绘画艺术 .中国唐卡网[引用日期2016-03-13]
- 23. 明代唐卡3.48亿港元成交 创中国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 .中国网.2014-11-27[引用日期2016-03-13]
- 24. 上海藏家3.48亿买下明代唐卡 成最贵中国艺术品 .腾讯.2014-11-26[引用日期2016-03-13]
- 25.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童永全精品唐卡展在拉萨开幕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6-05-09]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