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日期:2019-03-14     浏览:289    

来源:中国建设报 胡春明

 

8月10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和新京报社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多位嘉宾在演讲或发言中反复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推进各项制度改革。

 

城镇化的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资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演讲中说,中国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问题,还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区域问题,甚至可以囊括中国现在所有的问题。

 

很多人对城镇化的理解有差异,大家可以把城镇化理解为现代农村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增加项目的机会、地方希望城镇化增加更多中央投资的机会,但是我们研究城镇化的问题,核心就是一个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的过程。

 

中国的城镇化和世界所有国家经历的过程不一样,第一是速度快,第二是总量大,第三是在短期内积累了许多矛盾。

 

李铁说,中国的城镇化面临的主要国情就是“体制”。中国城市具有行政等级,资源竞争就是建立在等级管理体制下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关系。上级城市管辖下级城市、城市管辖农村,城市户籍也是非开放的。

 

我们高速城镇化成长的经验,使很多政府官员主观认为我们有能力、通过决策短期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大量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

 

我国的城镇化要解决几亿农民进城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面临着挑战和选择。中国城镇化有两大要解决的矛盾:一个是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增长之间的矛盾,一个是土地粗放型利用和集约型利用的矛盾。实现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粗放扩张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从“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重要的是解决中低收入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问题。

 

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城镇化路径的低成本的发展途径,还要建立长期的城市发展机制,遏制短期行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城镇化的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资。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等。

 

城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巨大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新型城镇化是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与之前简单追求城镇人口数量的规模城镇化不同,将会全面促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充分释放国内最大需求潜力,将形成我国未来5 10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

 

首先,人口城镇化将会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增加,带动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进而改变我国公共需求产品短缺及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

 

其次,人口城镇化对我国的投资转型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人们对非物质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投资模式也可借助这一机会实现转型,达到投资、消费的动态平衡。在公共产品短缺背景下,要将国有资本重点配置到医疗、教育等与民生相关的公共产品领域,给社会资本投资更大的市场空间。

 

再其次,人口城镇化将拉动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城镇化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服务业比重上升。

 

最后,城乡一体化进程依赖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目前城乡一体化重点在于发展中小城镇。然而,由于我国公共资源配置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滞后了其发展。所以要发展中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需要实现公共资源由行政级别配置转向人口配置,实现大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而这也需要财税体制重大的改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占斌说,走好城镇化这步棋,对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极具意义。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包容性的发展,城镇化应该是全覆盖的,打破长期以来留存的城乡二元的体系结构,使13亿人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才是新型城镇化的道义所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涉及最大的问题是农业人口的转移,其实质是土地问题。

 

此外,新型城镇化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所以,我们要破除一些政府管理方面非市场化的做法,把权力交给市场和社会,鼓励更多的人创业,这样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条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护好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这对我们城镇化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说,过去30年,中国新增了5亿人进城,由于高房价对农民进城有抑制作用等原因,一方面几亿人进城,另一方面郊区化速度也很快,城镇土地扩张迅速,但有数量型和粗放型两个问题。新型城镇化主要是为了解决数量型和粗放式发展的格局。从人的角度,主要是向外来的新增城市移民开放公共服务,让他们享受和户籍人口同样的公共福利水平,包括公共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从土地的角度,我们更要集约和高效地利用土地,不是数量和粗放规模的扩大。

 

中国金融办工作协会会长李连仲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不是简单地把农村户籍变成城市户籍,而是要通过城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户籍要城镇化。现在做不到取消户籍制度,但要搞试点、探索经验、逐步推广。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做贡献,就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待遇。

 

二是产业要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产业,要能给进入城市的农民、城市居民、毕业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这就需要发展小微企业,同时还要改变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状况。

 

三是公共服务要城镇化。不分是城市居民,还是外来农民工、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分户口、不分单位所有制性质,要让公共服务像阳光一样照到城市各个角落。

 

四是金融要城镇化。金融要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等服务,而不是只为大型国有企业服务。

 

五是农民财产要城镇化。农民要以有产者的身份进城,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所有权流转,使之转化为财产、变成资本,给农民进城增加经济实力。

 

六是生态城镇化。要保证城市生态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利于人居。

 

七是智能城镇化。把智能管理、信息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八是价值观念城镇化。农民进城以后价值观念要变化,要行使主人翁权利,还要主动接受新技术新岗位的培训,变成新型市民。

 

新型城镇化需要多行业全面改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说,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多方面变革。

 

第一,我们要改革基层行政体制、扩权强镇。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政体制,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是级别化行政体制,即所谓的“塔式级别化”,这使得优秀的资源向上级行政单位聚集。改革要弱化行政体制,扩权强镇,给予镇完全的职能。

 

第二,要培育城镇内在发展动力。要试点改革农房建设集权,打破宅基地只能在村内分配的制度;再就是争取规划农房新区,农民自愿、自建,政府进行规划和引导。

 

第三,就是建立镇村统筹式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加快镇村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镇的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说,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有产业支撑,工业、农业、服务业现代化需要“三化”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道路以工业化为主导,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各种物质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人民基本生存需求,为广大进城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工业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是有历史必然性,也是合理的、成功的。拉美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工业化基础,导致大量人口进城却没有就业,城市服务业承载力不足,因此导致了高失业和贫民窟现象。工业化则使我国很好地避免了这些问题。

 

现在,进城人口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的是非物质产品匮乏问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工要求融入城市,希望享受和市民一样的服务产品、社会保障产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实现从工业为主导向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化转变。

 

服务业变为主导产业并不意味着工业化发展就可以忽略,我国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真正的价值体现并不在于GDP,而是反映了一个民族生产性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所以,我国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仍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化进程,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工业需要创新,农业需要扭转土地流转和模式创新。因此,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任务相当艰巨,面临全方面改革。

 
下一篇:

关于举办第二届“三晋·荆楚传统建筑文化学术交流 会”的通知

上一篇:

轻地下观念主导城市规划亟待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