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如何实现?强国富民是根本,文化复兴更是展现中国软实力的基础。
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自然责无旁贷,如何传承与弘扬,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对于长年坚守与耕耘在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设计、建造与教育领域的业内人士来说,9月2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正式宣告成立,众多时常感觉“无家可归”的从业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这一天来得太晚了!”来自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总工程师李卫感慨颇多,“不过总算来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时代也重新赋予我们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建筑要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就必须以中国精神为魂。”尽管年近八旬,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的心目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永远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也是她欣然接受邀请,担任传统建筑分会名誉会长的主要原因。
而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看来,“传统建筑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现阶段,发挥好传统建筑专业队伍的力量和作用,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迷失中回归本真
中国城乡建设在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广受诟病,“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古镇古村落消失、乡愁难以寻觅让许多中国人找不到自己根在何处。
难道,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代价就是大拆大建、迷失自我?难道,现代化发展的标志就是高楼林立、喧嚣繁华?
步入21世纪后,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是否还有立足之地?中国优秀传统建筑能否独步于世界建筑之林?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把文化内涵外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王素卿认为,传统建筑对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传统建筑既然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就更加凸显出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则明确指出,要注重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化村落的保护,这充分表明了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传统建筑文化的思路。
对此,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强调,中国传统建筑若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在人们的意识上培养“中国精神”,同时要有中华文化氛围和民族氛围,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中国建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文化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从今天开始,从事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广大同仁有了一个平台,我们将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在城乡建设领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表示,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许多人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外国建筑,把中国传统建筑抛在了脑后。“未来,中国建筑就是要走中而新的道路,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脉继续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马国馨的心情也十分激动,他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得人心,“尤其是传统建筑文化,长期以来是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没有很好地提炼和总结,今后要特别注重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传统思想、传统理念、传统手法和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中国建筑师要想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在设计实践中体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捍卫自己的尊严。尽管很难,会受到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干扰,但是没有个人的尊严,何来国家的尊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的发言触动了每一位与会者。
做有灵魂的建筑师
对于热爱建筑事业的人来说,建筑是有生命的。赋予其灵魂的,是同样具有灵魂的建筑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能够发现许多呆板、木讷的建筑充斥在城乡各地;一些原本非常优秀的传统建筑经过修缮改造后,反而丧失了原有的灵气。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建筑诞生于世?又是谁签发了它们的“准生证”?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怎样才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城乡风貌?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上海现代集团顾问总建筑师蔡镇钰讲述了发生在两代建筑师之间的故事。
“我曾经希望一位年轻建筑师好好学中国建筑历史,但他说不喜欢中国建筑,并说什么时候设计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给我看。我去某著名高校建筑学院讲课时也说过同样的话,年轻的学生们却哄堂大笑,这就是他们目前的状态。如今,对解构主义、后现代等流派,这些学生奉若神明,认为这些才是先进的,中国传统建筑根本不行。”已八十高龄的蔡镇钰谈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不禁感叹传统建筑教育的缺失。“中国建筑文化是重新展现在世界之林还是继续走下坡路,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其实,吸收外来文化与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并不矛盾,只是我们要去其糟粕,做一个有灵魂的建筑师。”
来自于北京建筑大学的范霄鹏教授对此深有同感,“各地之所以出现‘千城一面’现象,根本原因出在教育上。建筑教育如果只教学生一种方式,设计出来的方案不就是一种方式吗?只有一种思路,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只有一种模式。”
范霄鹏认为,建筑学教育是传统建筑文化理论与营造技艺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融入这些内容。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传统四有”和“现代四缺”。“所谓传统四有,是指我们很早就形成传统建筑的建造体系、空间体系、营造技术和师承方式,现代却缺乏关于传统建筑的教育体系、资源转化、技术延续和实操引领。”
“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包括布扎体系、包豪斯体系、建构体系,传统建筑学的教育体系又在哪里?”范霄鹏反问记者。
谈到传统建筑的灵性保护,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唐玉恩表示,建筑是有生命的,保护历史建筑是为了让它们在延年益寿过程中传承文化,通过可持续利用,有尊严地走向未来。正如文学大师果戈里说过的那样,“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许多优秀传统建筑承载着城乡的历史、文化,承载着浓浓乡愁。如果我们说舌尖上的味道,或者一个习俗、一个节气,能够勾起大家对故乡的怀念的话,那么建筑本身的留存能更触动人心。历史不仅应受到尊重,还令人敬畏。在尊重和敬畏的同时,首先要做的还是善待和保护。”唐玉恩说。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处理好传统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关系,对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创造出更多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力作非常重要。”王素卿对新时期的建筑发展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