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步履与行踪越来越成为行业的文化追求。秋去冬来,时光已近2014年岁末,万紫千红的春天正在阵阵寒风瑞雪中孕育,可以想见,那喷薄欲出的2015年曙光定能带来磅礴发展之辉。回望2014年的悠悠往事,我以为它一定能成为中国建筑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年份,这里试以本人倾力的建筑文化研究、传播的实践表达一些认知与感悟,权且作为一个学术交流与年度汇报:
感悟建筑文化的新理念。自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提出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后,国家3月中旬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它使建设人文城市及“乡愁”观被目标化;2014年9月至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阐示要遏制中国建筑文化的“乱象”,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从而使“山寨媚洋”、“贪大求奢”、“好大喜功”、“权力建筑”等问题暴露出来,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华夏文化基因相悖的错误导向。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让我们在重塑新的中国建筑文化认知观中深刻醒悟:当下让城市失去“乡愁”、因高速化发展形成的丑陋风景,不仅让公众沮丧,更成为中国城市建筑之劫难、文化之悲哀,非纠正不可。
感悟建筑文化人的榜样之力。2014年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可谓硕果累累,他的“拜万人师、谋万人居”理念正在深入传承。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人居艺境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他历时多载、兢兢业业的专著《中国人居史》首发式暨人居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此外,《匠人营国——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科学研究展》开幕……不仅体现了吴院士“让人居环境思想真正利民”的理想,更彰显了他跟随梁思成,作为一个身先士卒、回报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2014年9月下旬,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表彰单霁翔博士几十年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上的创新贡献;2014年,正值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20世纪重要组织者朱启钤(1872-1964)辞世50周年,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前辈莫伯治(1914-2003)、洪青(1913-1979)诞辰百年,国内建筑界举办了不同规模的学术纪念及缅述活动,这确值得记忆。
感悟建筑文化的论坛。2014年系新中国诞辰65周年,公正审视建筑历程、客观评价当代发展,9月17日一个别开生面的“反思与品评——新中国65周年建筑的人和事”建筑师茶座召开,该会的意义是老中青几代建筑师,畅谈65年来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作为该茶座的策划及主持者之一,笔者尤其感到它的特色及建筑文化价值;2014年有意义的会议还有:10月31日值联合国首个“世界城市日”;4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单霁翔、马国馨出任会长,此举被媒体界称为“从此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有了专家团队……”;10月28日笔者有幸主持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追寻岁月,师承艺传”的建筑师茶座,并同与会建筑师捧读《岁月·情怀》一书,无论是那场“建筑师茶座”,还是这本《岁月·情怀》的纪念集,其感人之处是数十位平均年龄过80岁的建筑界前辈不言放弃、潜心求索、乐观豁达的精神,为新中国建筑设计界积淀了最珍贵的财富,恰如王侠守老院长、崔愷院士在书中所言,面对新中国建筑事业发展历程,若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认知捡拾起来,那定会形成对每个设计院乃至一个行业最确切、最全面、最立体也最中肯的评价。这就是历史的价值,更是中国建筑文化应格外彰显的,不如此我们会忘记过去,丢失成长的脉络和“基因”,难有发展之后劲。
如此简要且碎片化的感悟2014年所经历的建筑文化“事件”,虽欠深度也不全面,但它是真实的,因为通过这一年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求索,令人更加理解:建筑历史是什么?建筑文化是什么?在建筑这个人类文化的纪念碑面前,所有人物都是渺小的,都是需要在不断启迪中成长并受教育的。要发展中国建筑设计的品牌,绝非建筑创作那样简单,要持之以恒地去挖掘深藏其中的文化价值,尤其要寻到中西建筑文化比较的绝妙之处。面对未来,建筑师与建筑文化工作者的任务尤为艰巨,但开放胸襟、返本开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求索创新之真正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