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化内涵 留住建筑灵魂

   日期:2019-03-14     浏览:304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现诸如河北的“福禄寿”、沈阳火车站的“铜钱”、江苏某县环保局的山寨“白宫”等一些或造型浮夸、或简单效仿西方的建筑,不断冲击着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与此相对,我国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也极为突出。

对此,业界专家指出,当前国内建筑风格看似百花齐放,实际上却很纷繁杂乱,已经严重影响到城镇风貌。

创新还是另类?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建筑风格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关于建筑风格的讨论,在建国初期就曾是北京的讨论焦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组成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说,“当时最大的争议就是‘大屋顶’、‘民族形式’等兼收并蓄的问题。”

然而,由于建国初期出现全盘学习苏联的趋势,造成各地建筑风格普遍同质化。改革开放以后,各大城市的建筑风格开始受到世界各地新建筑思潮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化标志的高楼大厦逐渐取代了各地城市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风格的建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子瑜表示,一方面,由于政府层面对建筑文化的指导方针一直没有强调或要求;另一方面,在个体层面,改革开放打开了向国外学习的窗户,开拓了眼界,这些都是导致“实践层面上出现各种形态建筑的客观原因”。

当前各种形形色色的建筑,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引看来,有的可以称为“创新”,有的则显得过于“另类”。他认为这是我国建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部分建筑甚至是一种“允许出现的低级趣味”。

对此,朱子瑜表示,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一直走得不太顺利,现在的建筑风格看似百花齐放,实际上则呈现出一种乱象,主要体现为“贪大、媚俗、求怪”。

以人为本才是建筑美学

那么,建筑有没有一个简明的形式体现现代美学?

事实上,国际上从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很多方面对传统建筑和城市建筑已经进行了批判与扬弃。在现代主义初期,大马路、大高楼、大公园成为现代主义城市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一认识随后带来诸多新的问题,也引起了世界各地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再认识。

“随着近年来保护城市传统风貌与延续历史文脉思想的深入人心,追求宜人品质和地域风貌特色,强调以人为本,塑造人性化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设计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边兰春说。

那么,这些形色各异的建筑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对此,朱子瑜指出,不注意实用性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导致“奇怪建筑”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比如形式表现要求视觉冲击力大,就容易导致住宅像宫殿,办公楼像天安门、像外国国会。”他说。

同时,由于招投标过程中过于注重所谓的创新形式,只注重新颖性,也很容易误导建筑师。“建筑设计上的创新,学界并没有统一认识,中间的界限很模糊。”他表示,房子应该强调结构,但现在的很多建筑颠覆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常识。比如被称作“大裤衩”的央视大楼,从专业角度看,很难讲这些建筑是否就是创新。

理想的建筑要有更多融合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的特色危机,实际上是文化灵魂的失落。”王引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尚不高,应不断健全有利于建筑创作的体制机制,减少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发挥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应该细化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将城市设计的技术性内容转化为法定规则,对单体建筑进行有效约束,构建良好的建筑秩序。此外,加强建筑师自身修养也非常关键。

而在朱子瑜看来,未来的建筑还应呼应自然山水格局的城市形态。“20年前,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城市建筑的主要特征,城市应该与山水相得益彰,而不是吞噬原来的山水。”同时,城市建筑还应塑造蕴涵诗情画意的城市景观,“如清明上河图般赏心悦目”。也就是说,城市景观应重视人的体验,创造“情”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城市规划要能体现出地域特色,要有一定维度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也要保持永续健康的城市功能。”朱子瑜说。他认为,中国理想的建筑风貌应该像吴良镛先生研究并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那样,传承中国文化与哲学经验,讲究整体思维,让园林、建筑等要素融为一体。

 
下一篇:

关于举办第二届“三晋·荆楚传统建筑文化学术交流 会”的通知

上一篇:

在江苏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第十二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主题演讲精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