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是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乡”通常都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鱼米之乡、乡情、乡里乡亲等等不一而足。“建筑之乡”的评选和宣传,又进一步拓展了“乡”的内涵。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筑之乡”,为我国建筑产业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评选“建筑之乡”,鼓励地方政府去争创“建筑之乡”,不仅有利于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最大程度地鼓励建筑企业狠抓生产的安全质量,因为这是入选“建筑之乡”的门槛。“建筑之乡”的发展,是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缩影和窗口,通过这些窗口,可以了解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历程,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建筑产业的再次腾飞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浙江温岭为例,这里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看到阳光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温岭从只有一家建筑公司开始起步,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发展到今天闻名遐迩的浙江建筑之乡。从2003年到2009年,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温岭的建筑业产值就从68亿多元跃升到301亿元。这就是温岭建筑业创造的奇迹,也是“建筑之乡”创造的奇迹。
眼下,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建筑产业再次迎来全新的发展机会。在新的历史结点,“建筑之乡”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大潮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产业的未来发展蓝图宏伟而壮丽,但是,影响该产业发展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小觑,其中就包括建筑产业大军后继乏人的问题。
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为例。电白县也是中国有名的“建筑之乡”。但是,近几年来,这个“建筑之乡”或将面临断代的窘境。
据《电白县志》记载:1980年以后是全县建筑业的兴旺时期。至1987年底经资质审查的建筑企业有24个,全县估计从事建筑业、土石方的人员逾5万人。那时候,当地农村大概有40%的青壮年都外出从事建筑建筑施工。但在50后渐次退隐后,目前主要从事建筑的都是60后、70后,80后的身影较为鲜见,90后更是寥寥无几。
电白县建设局负责分管建筑的梁科长十分担心,由于后继乏人,电白的建筑之乡称号或在10年后不保。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大军。年轻一代不愿从事建筑行业怎么办?大力发展“建筑之乡”不失为一种良策。打造“建筑之乡”,以县市为单位,积极营造良好的建筑氛围,搭建绿色建筑、科技建筑、人文建筑的平台,让建筑的细胞融入到“建筑之乡”的血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