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绿色发展路径

   日期:2019-03-14     浏览:351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与趋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用以指导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据最新资料,2015年广义中小城市经济总量达53.9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7%。中小城市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环节和城乡统筹的战略支点,发展中小城市仍是解决我国城镇化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新常态下中小城市如何促进绿色发展,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合理引导产业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无疑最值得关注。

绿色发展是必然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局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相契合。

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绿色发展的一系列阐述,不仅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而且明确了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并为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指明了方向,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引领行动的作用。

理念转变将深刻地改变发展轨道。近年来,全国不少中小城市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三对矛盾日益显现:快速城镇化与市民宜居宜业之间的矛盾;加速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失衡的矛盾。把绿色和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关键词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共识和选择。中小城市的绿色发展实践必须利用有限资源找准切入点,注重“发展”与“绿色”的结合,通过经济增长推动城镇化挑战的解决。

规划先行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为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减少总体建设成本,提高综合开发建设效益,城市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一个好的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纲领,也是城市建设的依据。

“十二五”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能源、气候与环境目标,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规划指引,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从现实情况看,目前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建立绿色城市,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是许多大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日益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热点。

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十三五”规划研究设计正在展开,在现有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各城市将进一步围绕城市绿色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政府治理能力等制定专项城市绿色发展规划。作为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各中小城市应把握这一战略机遇,积极研究和探索,制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城市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从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实现路径、配套措施等方面全面设计城市绿色发展的路线图与时间表,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稳定而有力的规划保障。

绿色是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

现代化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建设体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色。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中小城市为了在城市形象方面展现不同之处,往往在特色上进行不切实际的定位,对城市发展基础和历史文化环境缺少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简单放大资源优势。由于先天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些特色定位的标准,且城市在特色定位上又面面俱到,导致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事倍功半和牵强附会的效果,强加的特色使得城市更缺乏特色。

绿色发展不是简单附会上“山水”、“文化”、“宜居”、“生态”等高大上的名词,而是要找到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增长的最佳均衡区域,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积极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的方式,以产业绿色化为核心,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安全清洁、附加值高、吸纳就业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使城市绿色发展始终建立在稳固的绿色产业基础之上。

特色是许多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强调的“形象”,也是竞争力。为避免“同质化”,中小城市应在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基础上,严格控制主城区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建筑风格充分彰显地域风情,切忌一段时间以来的“千城一面”。同时,统筹考虑城市和周边生态区布局,尤其要注意城乡互动,以“绿、美”为独特韵味,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别于大中城市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绿色发展不应仅仅是停留在经济层面,更应该是一种执政理念的提升——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突破口,再延伸到构建绿色文化、营造绿色环境、倡导绿色生活,让人民群众共创共享美好绿色生活。

陈箴

来源:中国建设报

 
下一篇:

关于举办第二届“三晋·荆楚传统建筑文化学术交流 会”的通知

上一篇:

我国将推动清洁低碳为核心的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