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地方行动”
上有国家战略布局,中有部委力量支撑,但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城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推行,才是海绵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需要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调控引导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30个城市人民政府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而正在制订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或已开展实质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试点的城市数目更多。毫无疑问,一股海绵城市建设热潮正席卷着神州大地。那么,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到底进行到了何种程度?不妨通过梳理海绵城市建设在实施意见、技术应用、投资建设、试点推进等方面的情况管窥一豹。
实施意见方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陆续发布了地方版《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6年1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确定了“重点抓好遂宁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5个地级城市、10个县级城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开展省级海绵城市项目示范。到2017年,全省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片区和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能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以上目标”的目标。
2016年1月13日印发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目标——“2016年编制完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绵城市建设3年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到2017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大理州、丽江市等省级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70%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到2020年,全省所有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到2030年,全省所有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此外,今年发布了实施意见的还有安徽、辽宁等省份。
2015年12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加大工作力度,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大力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同日印发,提出“到2020年,我省年降雨量在150毫米以下的设市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其他设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城市严重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到2030年,所有设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5年12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要求“到2017年年底,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下同)均要规划不少于2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完成2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达到国家试点城市建设要求;唐山湾生态城、正定新区、北戴河新区、黄骅生态城、涿州生态示范基地和承德市北部新区生态城作为省级示范区,先行先试建设海绵城市取得成效;张家口市结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在城市建设和改造工作中积极推进。到2020年年底,设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试点区域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以上,并实现连片示范效应。到2030年年底,设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技术应用方面。各地遵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展开了探究。重庆市悦来新城借助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实力、因地制宜开展的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应用技术研究,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综合径流系数、雨水利用技术等科研项目。安徽省印发了《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和《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雨水控制利用工程》等地方标准;正在组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手册》以及《海绵城市评价和考核验收标准》,初步形成贯穿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考核全过程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为适应全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需要,成立了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心,整合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科研、技术研发,提高对各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服务能力。除了自主创新,汲取国际先进经验也至关重要。1月22日,中德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物理建筑研究所、德国驻华大使馆等中外专家分享和交流了海绵城市的理论进展、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探讨中德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合作途径。
投资建设方面。1月中下旬,全国各地“两会”陆续召开,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投资的重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河北等十省市“两会”上,已亮出今年近8.5万亿元的建设投资菜单,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成为投资重点。河南选定的10大重点领域,涵盖了水利、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福建将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300亿元,明确今年新建改造城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燃气管网、城市道路、供水管网各1000公里以上。此外,还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省在建地下综合管廊超过50公里,加快解决城市内涝和“马路拉链”问题。广东将安排省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5000亿元,包括重点建设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内蒙古将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启动煤炭、电力、交通、水利等一系列工程,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在1.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水利方面,开工建设“引绰济辽”工程,加快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水利投资200亿元以上。
试点推进方面。除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2015年公布的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外,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省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1月19日,福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公布今年福建省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群众看到变化。福州、泉州、平潭、武夷新区同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做好申报第二批国家试点准备。2017年底完成厦门海沧马銮湾片区和翔安南部新城的试点建设。福州、厦门建成区要在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据悉,即将下发的《陕西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则选择两个城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每市每年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连续3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分析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热,从小点上讲,主要源于各大城市和地方政府有需求。当前,地方政府领导迫切要搞城市的转型发展,只是不知道怎么干,现在国务院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指明了方向,还给出了方法论,跟地方政府的需求高度契合,再加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从更深层次的大面上看,海绵城市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无论是小点上的转型升级,还是大面上的国家战略,海绵城市建设,对今日之中国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