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截至2012年9月26日,“75岁”的钱塘江大桥已经实现了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21870天,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
地理位置
钱塘江大桥[1]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横跨钱塘江,北岸在杭州二龙山东麓,南岸在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村上沙埠,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公路、铁路两用特大桥。该桥为上下双层钢结构桁梁桥,全长1453米,宽9.1米,高7.1米。
建筑信息
结构
钱塘江一桥全长1 453m,正桥长1 072m,南、北公路引桥各长93m和288m。铁路桥由16空跨度为65.84m的简支华伦式桁梁和两孔14.63m板梁组成。公路除16孔桁梁上层为公路外,北岸引桥由3孔50m桁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5孔9.2m钢筋砼框架组成;南岸引桥由1孔50m桁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两孔9.2m钢筋砼框架组成。
钢桁梁桁高10.7m,主桁中心距6.1m;单线铁路净空高6.7m,宽4.9m。公路为双车道6.1m宽,两侧设1.52m人行道。
铁路设计荷载等级为E-50级,公路设计活载等级为H-15级。
钱塘江桥正桥主桁钢材由英国Dorman Long公司1935年出品,主要化学成份为C0.3%,Mn0.7~1.0%,Si<0.2%,Cr0.7~1.1%,Cu0.25~0.5%。钢材抗拉屈服极限362.2MPa。
桥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上层公路桥,宽六点一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大桥建成未及三个月,日军铁蹄踏上北岸桥头,国民党军队下令炸毁,直至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它也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桥于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大桥如江上飞虹,雄伟壮观。该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服役20多年。如今在老桥下游13公里,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江大桥于1987年底动工,1993年建成并通车。成为浙赣、沪杭铁路复线的枢纽。北接沪杭铁路线的乔司站,南接浙赣铁路线的萧山站。铁路桥长2860米,公路桥长1792.8米。双虹飞彩,宏伟壮观。现另筑三桥,与其并驾齐驱。
涌潮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
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意义
该桥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设计,并主持施工,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此处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如今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江大桥建成并通车。成为浙赣、沪杭铁路复线的枢纽。双虹飞彩,宏伟壮观。
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主要事件
炸毁大桥
1937年7月7日,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地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形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直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在事后来对家人的回忆诉说中,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烟弥漫中,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带着对战争的忏悔,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亲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的愿望直到1946年才得以实现。抗战胜利之后,钱塘江大桥被修复,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性工程之一。
毁大桥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妄图炸毁钱塘江大桥,以图阻止解放军南下。在杭州地下党和铁路工人的努力下,偷偷将炸药量大幅削减,而且关键位置的炸药引信被切断。最终国民党工兵实施炸桥时,只破坏了大桥南侧引桥附近的一段铁轨,在大桥桥面上炸出一个洞,大桥主体没有受到太大破坏。此时解放军第21军63师已迫近大桥,国民党工兵无法实施进一步破坏,大桥最终比较完整的回到人民手中。
修建意义
六和塔后极目眺望,会看到一座雄伟的现代化两层铁路、公路大桥飞架在钱塘江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铁桥——钱塘江大桥,它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主持设计建造的。然而,这座大桥在建成89天时,由茅以升先生协助炸毁过。
里程碑
1935年4月开始建设,1937年10月全部竣工。桥全长1453米,上层为双车道公路,车道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2米;下层为单线铁路。正桥18孔,跨距66米;桥下距水面有10米空间,可以畅通轮船。在铁路和公路桥之间,有10.7米高的M形钢架,承托公路桥面,既分承了运载的重力,又凝聚了桥身的承应力;立体几何结构,巧妙地美化了这条千米“苍龙”。桥身联接北岸青山巨塔和南岸广袤平原,江、山、水、塔、桥……和谐地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立体图画。钱塘江大桥的建成,粉碎了非洋人不能建造铁桥的神话,成为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时一叶扁舟辞别故乡镇江,来到南京求学。10岁那年的端午节,秦淮河赛龙舟,观看的人群挤塌了文德桥,溺死多人。当时在南京思益学堂读书的茅以升闻之,心中萌生出立志建桥之愿。
1911年,16岁的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是年秋,辛亥革命席卷华夏,不少同学投笔从戎的壮举,使得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在教室里再也坐不住了。1912年秋,孙中山先生亲临唐山路矿学堂,在讲演中谆谆告诫同学们,中国革命的成功,决不是仅仅需要一支武装大军,而是同时需要武装和建设两支大军。从此,茅以升暗下决心,当一个中国的桥梁专家!大学4年,成绩名列全校榜首;一年攻下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接着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在梅隆工学院上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12月,茅以升回到祖国。
在黑暗的旧中国,有几座现代化的大桥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郑州黄河大桥是比利时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造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造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造的,沈阳的浑河大桥是日本人造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造的……难道中国人真的不能自己造现代化的桥梁吗?茅以升在蓄势待发中,机遇终于等来了。在茅以升回国13年后,他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授的职务,应邀南下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和钱塘江大桥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国政府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曾搞过一个设计,是一个公、铁、人行道同层并行的联合桥。形象佝偻、桥面宽、桥墩大、稳定性差,投资需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筹备,设计出了一个双层联合桥,外形美观,桥基稳固,投资只需510万银元(合当时美金163万元)。
为国争光
钱塘江自古就是一条凶险之江。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浪涌入,若遇台风过境,浊浪排空,势不可挡;提及高达5至7米的钱塘江大潮,更令人生畏,这是其一;再者,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钱塘江无底,当然它不会是无底的,但是,江底石层上有极细的流沙,深达40余米,在上面打桩,十分困难。故而在早年,杭州人若说起某件事绝对办不成时,就会说:除非钱塘江上架起一座大桥。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然而,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却矢志不渝:一定要造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建桥并非一帆风顺,茅以升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打桩。要把长长的木桩打进厚达40多米的泥沙层,站在江底岩石上才算成功。他首先设计了一艘打桩船,不幸遇杭州湾狂风巨浪,触礁沉没;他又赶制了第二艘打桩船,仍然定位不准,辛苦一天,只打成一根桩。按设计要打1400根桩,这样要打到何时才能完成?沉了一艘船,进度又很慢,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此时,深明大义的茅母,风尘仆仆地赶到杭州,以唐僧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终获成功为例对他进行开导,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斗志。
茅以升特制了江上测量仪器,解决了木桩定位问题,再用“射水法”打桩。即把钱塘江的水抽到高处,通过水龙带将江底泥沙层冲出一个洞,然后往洞里打桩。用“射水法”打桩,一昼夜可打桩30根,工效大为提高。
浮运沉箱,是关键的基础工程。长18米、宽11米、高6米的钢筋混凝土沉箱,像一个无顶的大房子,重达600吨。要把这样的庞然大物从岸上运到江里,然后准确地放在木桩上,由于潮大水急,难度极大。有一个沉箱,在四个月内就先后数次被冲到下游的闸口电厂,上游的之江大学等处。后来根据一位工人的建议,把每个3吨重的6个铁锚改为每个10吨重,在海水涨潮时放沉箱入水,落潮时赶快就位,结果十分顺利,一举成功,600吨重的箱子稳稳地立在木桩上。茅以升充分发挥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900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个难题。在总工程师罗英协助下,还打破先做水下基础,再做桥墩,最后架钢梁的传统造桥程序;采用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即基础、桥墩、钢梁三种工程一起施工,并使全部工程做到了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奋战,大桥于1937年9月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景观图集一览
抗日期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仅3个月后,上海陷落,杭州危在旦夕。11月16日,南京政府发出炸桥命令后,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防备这一天。茅以升把致命点一一标出,并亲自看着把100多根引线接好。11月17日公路桥开通,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10万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这一天,茅以升正式接到了炸桥的命令,当晚,他在书桌前写下了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1946年得以实现。1953年,大桥恢复使用。
英雄事迹
1966年10月10日凌晨2点43分,由南昌开往北京的764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向钱塘江大桥驶来。在大桥南岸执勤的蔡永祥借着列车灯光,突然发现距桥头40多米的铁轨道上,横放着一根大木头!20米、10米、5米……在危及旅客生命和大桥安全的千钧一发之际,蔡永祥置生死于度外,迎着列车飞奔而上,奋力抱起大木……列车脱险了,旅客的生命安全了,年仅18岁的蔡永祥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蔡永祥牺牲后,被南京军区荣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在大桥北岸建立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以示纪念。
编辑本段旅游信息
主要风景
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十座大桥,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为安全起见,钱塘江大桥已经不再作为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仅仅承担一些次要任务。最主要的铁路交通功能由钱江二桥承担。作为国家特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现仍由武警守卫,普通游客可到大桥上层(即公路桥部分)桥面游览,但下层即铁路桥部分仍不允许随意进入。
茅以升铜像
茅以升铜像
大桥北堍,竖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铜像,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深沉的爱国主义者,人们也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
茅以升炸桥前曾赋诗一首:
徒地风云突变色
挥泪炸桥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
不复原桥不丈夫
此诗流露出茅以升被迫炸桥的无奈,以及今后复建的决心,诗中第三句“五行缺火真来火”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把“钱塘江桥”联系起来,你就能看出这第三句的韵味来,此诗奇就奇在第三句。
钱塘江潮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交通信息
从上海出发还可以乘坐长途汽车,长途汽车站有买到衢州或者开化的车票,然后在衢州或者开化再转车到钱江源(注:衢州车站有直接到钱江源的旅游车)。另外,如果自驾车的话,行车路线有两条:1,上海出发走8高速公路一直开到浙江常山转入205国道一直可以开到钱江源森林公园门口;2,上海出发走320国道一直开到浙江常山转入205国道一直可以开到钱江源森林公园门口。
乘514、504、522、308、538、324、510、K4、K599、2、游5都可以到达。
起点:杭州站终点:钱塘江大桥详细行车指引:
1、向东北出发走200米并右转到西湖大道
2、沿西湖大道走0.7公里并左转
3、走100米并直行到中河路高架
4、沿中河路高架走4.7公里并右转到闻涛路
5、沿闻涛路走2.4公里并左转
6、走1公里并右转到江南大道
7、沿江南大道走1.5公里到达目的地
总路程约10.37公里
历史价值
2006年0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钱塘江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动工,历三年零一个月时间,建成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历经坎坷。它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钢梁双层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位于六和塔东侧江面。作为整个杭州城市观光的南起点。站在并不宽阔的桥面上可以一览六和塔全景,体会杭城依山傍水的味道。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誉为“桥坚强”
介绍
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钱江一桥)已经在风雨和大潮的洗礼中,屹立75载春秋年华。到昨天为止,大桥已经实现了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21870天,也就是整整60年。如今它就像一位长者,伫立潮头,老而弥坚。
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了。距离它建成通车不过14年。但是与它同处于钱塘江上的钱塘江大桥,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网友发帖问:茅以升修的这座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25年,就是不倒,连大修都没修过,这是什么道理?
设计时速20公里,如今跑到百公里
钱塘江大桥连接西湖风景区和钱江南岸,是一座双向车道双层钢桥。沿着人行道走一走,就能看出大桥已经上了岁数,桥墩上和护栏底部,弹痕随处可见———它被大规模炸过三次。2012年钱塘江大桥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辆。
“茅以升修桥的时候,是按照20公里的时速设计的,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当时平均每天仅有150多辆汽车、4.9对火车通行。”研究钱塘江大桥史的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工作人员钟光明说,“70多年过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的确是非常神奇。”
钟光明说,放到今天的标准来看,钱塘江大桥不仅超期服役,而且也超限、超载。“工程班子每次为大桥做完评估,都肃然起敬,当年是真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在做。”
“炸药放不对位置就炸不掉的桥”
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30多名养护工负责养护大桥。20年来天天与桥为伴的车间主任何光明说,养护主要是针对铁路的枕木,大桥的结构一直保持得很好,钢梁也是15-20年才做一次重新漆装———也就是涂刷一层漆。
大桥至今没有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2000年的维修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仅仅是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我说一件事,你就能知道这座桥有多牢固。这是一座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桥。大桥的5号、6号桥墩在1937年、1944年和1945年被炸过,但至今仍能正常使用。”钟光明说。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只留下残存的桥墩。抗战胜利后,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成功地被修复,兑现了他“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建议
专家建议旅游大巴也限行。以后通过大桥的火车会慢慢减少的,大桥上安装了实时预警系统,24小时监控大桥的“健康”状况。大桥的铁路桥有10多处病害,如个别钢箱梁因被炸过弯曲等,他们每天都会监测,不会影响通车安全。
大桥公路桥的荷载是13吨的汽车,货车是不允许上桥的,但他观察到有些旅游大巴也是比较重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应该限制一下。
要保护好它,要做到该限载的限载,该限速的限速,该管养的要管养,并定期给它做好体检。
相关信息
纪念馆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坐落于钱塘江大桥北岸西侧引桥处,由上海铁路局、杭铁分局和杭铁工务段共同出资建造。该馆占地1700平方米,分3个展厅。展馆收藏有建桥、修桥等实物70多件,以及茅以升手稿、著作和使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40余件。于1999年12月14日开馆。
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 4:30南宋每年农历8月18日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库,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
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镇是观潮最佳处。
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