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区

   日期:2019-03-15     浏览:317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总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其中安徽省1100万亩,河南省98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截止21世纪初),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灌区骨干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80-90年代又陆续进行了部分续建配套建设。到21世纪初,仅安徽省境内主要骨干工程控制灌溉面积已达11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026万亩,年均实际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70%以上)已达860万亩。

淠史杭灌区的兴建,提高了灌区的耕地率、水田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改变了因缺水而造成的贫困面貌;灌区还向合肥、六安等城镇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灌区水力发电、水产养殖、交通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也得到了较大的发挥。

灌区构成

是安徽省境内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及河南省梅山灌区的总称。

淠河灌区

淠河灌区,位于江淮分水岭两侧,南抵丰乐河及其主要支流张店河一线,北至淮河南岸22.5米等高线接正(阳)南、寿西等洼地,西界淠河,与史河灌区隔河相望,东跨淮南铁路,与以长江为水源的撮镇灌区和驷马山提水灌区毗连。灌区控制面积7750平方公里,其中约三分之一在长江流域,其余为淮河流域。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60万亩,近期为616万亩。其中自流灌溉431万亩;提水灌溉229万亩。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响洪甸水库三大水库为灌区提供水源。淮河、瓦埠湖巢湖是灌区尾部的补给水源。1958年动工兴建,1972年骨干工程建成。

史河灌区

史河灌区,东界淠河,与淠河灌区隔河相望,西与同水源的河南省梅山灌区为邻,南起金寨县江店至六安分路口一线,北抵沿淮25~22.5米等高线。灌区控制面积3526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85万亩,相当于史河灌区内耕地总面积的92%。近期规划灌溉面积为273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256.4万亩,提水灌溉面积16.63万亩,总干渠直灌面积19万亩。提水补给该区30万亩。

杭埠河灌区

杭埠河灌区位于江淮分水岭以南,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地跨巢湖地区庐江和六安地区舒城县六安市区。东濒巢湖之滨,西至打山渡槽南端,南毗菜子湖,北至丰乐河南岸。灌区控制面积185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55万亩,近期为136.60万亩。其中庐江县61.7万亩,舒城县64.3万亩,六安县10.6万亩。

灌区由舒庐干渠和杭北干渠2大渠系构成,龙河口水库既是其水源工程,也是渠首工程。分别从水库的牛角冲和梅岭进水闸引水。原计划,杭北干渠的杭淠分干渠通过将军山、打山渡槽与淠杭干渠贯通,南水北调,将杭埠河灌区与淠河灌区连成一体。1981年对淠河灌区和杭埠河灌区的水资源及灌区面积重新分析平衡后,认为水量不足,难以满足本灌区农业用水需要。因而杭淠灌区已建沟通工程实际发挥效益不大。

梅山灌区

梅山灌区位跨安徽、河南两省的史河两岸,河南受益范围为固始、商城两县。 这是一个古老灌区。 春秋时代中期,孙叔敖兴建期思陂水利工程,开始发展灌溉事业。两千多年来, 几经兴衰, 到明清时代, 在旧灌区基础上兴建清河和堪河灌区,由于渠长百里, 俗称“百里不求天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解放灌区。1954年修建解放闸,使灌区在原有的6万亩基础上扩大到24万亩。 1956年梅山水库建成后,灌区成为史淠杭灌区的组成部分,因引用梅山水库水而改名为梅山灌区, 1958年进行扩建。 设计灌溉面积98万亩。1964年建成黎集渠首枢纽工程和中干渠,1966~1970年兴 建了从安徽 省红石嘴枢 纽引水 的 南 干 渠 工 程。1972年全灌区基本建成。灌区内塘、 堰很多, 是引蓄结合的灌区。 灌区渠首枢纽工程位于黎集镇附近的史河上, 包括土坝、 滚水坝、 冲沙闸和进水闸。 滚水坝长131米, 最大泄水量为2020立方米/ 秒。进水闸设在滚水坝右岸,为4孔平 板闸门, 进水流量为60立方米秒。 冲沙闸装弧形钢闸门,泄水流量为240立方米 /秒。 灌区共建有总干1条, 干渠4条, 分干1条。灌区建支渠30条, 总长249公里; 排水渠152条,长565公里;各类建筑物6300座。灌区建成共投资69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61万元, 群众投资4425万元。

        

自然环境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淠史杭灌区地处亚热带北缘,江淮分水岭把灌区分成两大区域:北部为淮河流域,面积7900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史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呈南北流向。诸水或源于大别山区,或源于江淮岗丘,注入淮河干流。地形复杂多变,多属高丘区,高程100多米到40米。向北推移,为低丘和畈区,地形起伏较小,再向北延伸是沿淮湖泊洼地,高程在25米以下。南北坡降多为1/400~1/4500。灌区南部为长江流域,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源于大别山区的丰乐河和杭埠河自西向东横贯中部;源于江淮分水岭的南淝河和派河从西北向东南流。诸水在该区呈扇状汇入巢湖。丰乐河以北为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带。地面高程35~70米之间,坡度1/60~1/600。丰乐河南至巢湖边缘,多低丘和圩区,原野坦阔,高程10~20米。
  灌区境内还有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均为淮河中游的蓄洪区。位于霍邱县城东的城东湖,在干旱年份为灌区沣东、汲东干渠尾部的补给水源。瓦埠湖是淠河灌区瓦西和瓦东干渠末端的一个补给水源。

灌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型。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照充足,在雨量调和季节和年份,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但是,因南北气流在此交汇,年际变化较大,雨量分配不均,是水旱灾害多发地带。

灌区平均气温14.9~15.7℃。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900~1250毫米,最大降水量1834.3毫米(1978年正阳关)。日最大降水量为449.9毫米(1969年7月14日庐江县城)。梅雨期年平均25天,最长达57天,雨量780毫米左右(1954年六安)。1958年、1965年、1978年均为空梅,平均约10年出现一次。

降水时空分布,呈南多北少,由北向南递增;在时间分布上,3~8月份降水约占全年的60~70%。降水年际变化大,据1934年以来的记录,降水最大年与最小年比值达4.3。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100~2300小时之间。一年中以6、7、8月份蒸发量最高,极端最大日蒸发量19.6毫米(1959年7月霍邱)。蒸发量较之降水量年际变化要稳定得多,最大年与最小年之比在1.5以下。多年平均无霜期215天~230天。灌区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4~6厘米。

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可分为3部分:一是大型水库的来水和灌区渠首以上、水库以下的区间径流;二是灌区境内的当地径流;三是天然河湖作为灌区下游的补给水源。

全灌区水资源的年均总量为106.4亿立方米,人均1773立方米,亩均1066立方米。

建设维护

工程建设

    淠史杭灌区以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闻名。位于江淮分水岭两侧的特殊地形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气象条件,使历史上皖西皖中地区水灾频发。在这片饱受水患的土地上,古代先哲们虽然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今安丰塘)等工程,但并没有改变江淮分水岭地区十年九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了拦蓄大别山区洪水的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以此为主水源,建成了灌溉1000万亩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区。从1958开工兴建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里,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安徽人民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以最高日上工人数达80万人、累计4亿工日的“人民战争”和建设时期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灌溉系统,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鹏、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等先后来到灌区考察,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友人先后来到灌区观摩。

 

     

淠史杭灌区以宏伟的灌排体系著称。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多万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维护管理

1963年,淠史杭灌区在全国灌区较早地实施了基本水费+计量水费的水费计收办法;1984年,淠史杭灌区在全国大型灌区中第一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工程效益

淠史杭灌区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330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灌区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10;耕地面积1160万亩,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1/4;粮食产量占全省1/4;水稻产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全省的粮食安全。工程自1959年开始发挥效益,累计引水1429亿m3,累计灌溉3.6亿亩,增产粮食440亿公斤;城市供水60亿m3。

灌区优质的水源是1330万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保障,是维持灌区良好生态的源头活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农业灌溉      

灌区开发前,因水源匮乏,水利设施简陋,旱地作物面积大,粮食单产低。据六安地区统计局资料:1957年淠河、史河、杭埠河灌区的六安、寿县、肥西、霍邱、舒城、庐江等6县的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7%,粮食单产约为116.5公斤。自修建灌区、发展灌溉后,水田面积日益扩大,旱作物面积逐步缩小,沤水田得到改造,耕地率相应增加。据1988年统计,上述6县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增至85%,粮食单产增至382公斤,为1957年的3.2倍。改造沤水田150万亩,复种指数提高到118%。

至1988年,三大灌区累计灌溉面积1.83亿亩。据调查,因水利条件改善而增产的粮食已达102.5亿公斤。仅增产粮食一项,其价值已超过总投资的三、四倍。1981年安徽省出售粮食超过3亿公斤的有5个县,其中4个县在淠史杭灌区。1978年为百年不遇的干旱年,灌区从5大水库引水30亿立方米,引灌旱田729万亩。这一年灌区粮食总产量达43亿公斤,是灌区开发前1957年的2.57倍。1988年人均1亩地的庐江县提供商品粮达2亿公斤。灌区范围内的寿县、霍邱、六安、庐江、肥西、长丰等6县(市)被国家定为商品粮基地县(市)。占全省七分之一耕地面积的淠史杭灌区,为全省提供商品粮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仅1984年就高达15.33亿公斤。

灌区兴建30年所发挥的巨大灌溉效益,使灌区农村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因常年干旱车水累死人而得名的霍邱“死人堰”,建成灌区后每年节约车水工日近万个。过去因经常干旱粮食无收,人们连年外出逃荒而得名的肥西县“叫花岗”,变成了粮食高产稳产,人们安居乐业地。

城市供水

地处灌区内的合肥、六安及一些县镇的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部分或全部依靠灌区供给。淠河总干渠通水以后,六安市一批中、小型企业陆续在渠边兴建,就近利用干渠水源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及食品加工业。沿干渠从南向北,已形成一片新兴的工业区。六安造纸厂、六安淠河化肥厂、安徽朝阳制药厂、六安肉联厂等30余家工厂企业,每年从渠道汲取工业用水约4220万立方米,年创产值近亿元。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水量逐年递增。据淠河管理分局统计资料,1984年前每年工业水费仅收10万元,1985年征收37万元,1988年增加到45万元。

1958年前,六安居民的生活用水靠凿井或从老淠河汲取。淠河总干渠建成后,六安市于1972年建成自来水一厂,1988年又建成二厂。总干渠日供水量4.4万立方米,全年供水约1600万立方米。生活用水水费,1987年收10万元,1989年收15万元。

滁河干渠向合肥市供水,干渠送水至董铺水库,每年约2000~3000万立方米,约占水库来水量30%。合肥市自来水二厂就从水库取水供应合肥西市区居民的生活用水。滁河干渠的大蜀山分干渠丰水年份也向沿渠工厂企业供水,年供水量约为300万立方米。歉水年为保证灌溉用水,一般不再提供工业用水。

董铺水库隶属合肥市水利局,大蜀山分干渠隶属合肥市郊区水利局,两处每年向总局缴水费约4万元。

灌区还向霍邱、寿县、舒城、长丰4县城以及沿渠乡镇企业供应工业和生活用水。全灌区每年向城镇供水约1亿立方米。

水力发电

灌区创建初期,先后在寿县、霍邱、六安兴建了保义、城关、木北水电站,总装机仅1000余千瓦。因水源短缺、管理不善,先后关闭。70年代至80年代,灌区小水电建设有了较快发展,这一时期仅100千瓦以上的电站就有10余座。建成后运行正常,效益良好。

根据规划灌区可开发电站70余座,装机26000千瓦。至1988年,实际兴建42座,总装机容量13456千瓦,年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其中淠河灌区为1500万千瓦时;史河灌区为740万千瓦时;杭埠河灌区为1731万千瓦时。灌区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灌区综合经营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1988年九里沟电站电费收入全年达100多万元,同时,还在灌区的建设、管理、生活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渠道航运

1959年11月,随着淠河总干渠的逐段通水,大量船只纷纷进入渠道载货航运。1963年,新淠河成立第一支船队,航线从六安到谢埠,全长57公里。该船队主要运输工程建设器材,当年获利1.4万元。

1966年,淠河总干渠及滁河干渠全线通水,兴建了年设计最大吞吐量为48万吨的双墩集港;开通了从淠河总干渠枢纽横排头至双墩集142公里的航线,与淮南铁路线联结成一体,成为灌区运输最繁忙“黄金水道”,来往运输大小船只500余艘,吨位1.8万吨。据航运部门资料统计:1970~1978年,淠河总干渠年均运输量为31.6万吨。1978年~1988年,因放水期缩短、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等原因,一些商品为加速流通,纷纷改水路为陆路运输,航运业受到较大冲击,效益明显下降。灌区其他渠道也可短距离通航,各渠道通航里程总计为250公里,年货运量约13万吨。至1988年,全灌区累计货运量450万吨。灌区航运隶属交通部门管理,淠史杭管理总局收取渠道航运养护费。1981年~1988年共收39万元。

水产养殖

淠史杭灌区是安徽省重点水产品基地之一。水产养殖以渔业为主,共有水面80余万亩,今已利用约50万亩。1988年年水产量达1500吨。80年代,灌区水产养殖效果显著。庐江县汤池水库管理所办豆腐坊,用豆渣喂猪,用猪粪养鱼,形成养殖良性循环,1987年捕捞成鱼2万公斤,养鱼苗600万尾,年获利2.7万元。安丰塘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发展渔业生产得天独厚,年成鱼捕获量最高达50万公斤,繁殖鱼苗多达2800万尾。1982年试验蛤蚌育珠获得成功。

皖西白鹅属灌区重要水产养殖品种。利用沟塘堰坝,大力发展白鹅养殖。至1988年,六安地区白鹅饲养量为1293万只,原毛产量近3000吨,羽绒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鹅养殖和羽绒集散地。

 
下一篇:

关于举办第二届“三晋·荆楚传统建筑文化学术交流 会”的通知

上一篇:

海沧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