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建筑节能新路子

   日期:2019-03-15     浏览:240    

近日从上海市建筑节能办公室了解到,上海将继续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为核心,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上海实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一体化路子。截至今年年底,上海将创建5个绿色示范城区或绿色建筑集中区域,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15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既有节能改造公共建筑240万平方米。
  评价标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上海以绿色建筑评价、示范和推广应用为抓手,通过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科研创新、示范推广等系列工作,有效地推动了绿色建筑工作发展。
  2012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绿色建筑总体推进的目标、重点和措施,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创建绿色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总体目标。在低碳实践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推进绿色建筑,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启动创建一批规模化、各具特点的绿色建筑示范区域,重点指导了虹桥商务区、南桥新城开展绿色生态区的建设,并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申报了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同时,上海紧抓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的实施,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目标,落实了15%以上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据统计,自2008年至2013年的5年间,上海市共创建了94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仅2013年,上海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公告的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项目达30个,总建筑面积253.53万平方米。示范项目推动既有建筑改造对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上海以节能改造项目为试点,采取多项管理措施,以确保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管理科学规范。从20129月起上海不断加大资金激励力度,新增绿色建筑、整体装配式住宅、既有民用建筑外窗或外遮阳节能改造等示范内容,补贴资金也由每平方米50元调整到每平方米60元,扩大扶持面,增加扶持力度,以试点示范带动市场发展。
  2013417日,上海进一步明确了示范项目的各项具体要求——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提供了较大幅度的政策优惠。中央资金按照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上海市财政给予每平方米1520元的配套(其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按每平方米20元进行补助),综合起来,补贴达到每平方米3540元。
  2013年上海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309万平方米,其中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既有公建节能改造单位面积降耗达到20%以上。
  资金扶持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建筑节能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2009年至2011年,上海共计安排建筑节能专项补贴资金达3.2亿元,其中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扶持资金所占比例最高为47%
  上海明确,对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居住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使用两种以上可再生能源的,居住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的可申请补贴。同时,还明确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补贴办法:对符合支持范围的项目,每平方米补贴60元;对单个项目同时具备支持范围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的,只能享受其中一项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总额不超过600万元。
  不仅如此,上海亦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明确: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项目,太阳能热水全年保证率应不低于45%;集热器集热效率应不低于50%。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装机容量应不低于50kW;单晶硅组件效率应不低于16%;多晶硅组件效率应不低于14%;非晶硅薄膜组件效率应不低于6%。地源热泵建筑一体化项目,埋管式土壤源、污水源系统COP(含主机源侧和输送侧耗电量)应不低于3.4;地表水源热泵系统COP(含主机源侧和输送侧耗电量)应不低于3.5,公共建筑中地源热泵制冷量应不低于项目总制冷能力的33%。埋管式土壤源热泵系统应有土壤冬夏季的热平衡措施。
  同时,上海对符合资金扶持条件的示范项目分两期拨付批准资金,其中首期拨付50%;项目竣工后,经测评、评审、批准后,再拨付50%
  此外,上海还以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为导向,全面推进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2013年,上海市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56.94万平方米,超过十一五时期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总面积的一半,其中纳入本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7项,涉及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等示范类型。
  “1+17+1”模式监管建筑能耗
  针对建筑能耗管理,2012年上海就明确采用“1+17+1”模式,包括三个层级、两层平台。即:1个建筑能耗监测市级平台、17个建筑能耗监测区级分平台和1个市级机关办公建筑能耗分平台,实现市级平台与分平台数据自动交换。
  截至2013年,上海大致已完成1000栋既有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能分项计量装置的安装及联网。
  2014,上海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基本实现全面覆盖,重点用能建筑的节能管理基本实现数字化。到2015年,建成基本覆盖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

 
下一篇:

关于举办第二届“三晋·荆楚传统建筑文化学术交流 会”的通知

上一篇:

建筑工业化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